-
凈零能耗建筑的能源規劃方法
時間:2019-09-15 19:54:40 作者:小編 來源:中國建筑節能協會 閱讀:2135內容摘要:0引言根據研究,2014年,中國建筑能源消費總量為8.14億t標準煤,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19.12%。2015年,中國民用建筑面積573億m2,總商品能耗8.58億t標準煤,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20%。根據預測,2030年中國建筑存量將接近800億m2,建筑總能耗將達到14.6億t標準煤。研究表明,如果采用相對容易實...0引言
根據研究,2014年,中國建筑能源消費總量為8.14億t標準煤,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19.12%。2015年,中國民用建筑面積573億m2,總商品能耗8.58億t標準煤,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20%。根據預測,2030年中國建筑存量將接近800億m2,建筑總能耗將達到14.6億t標準煤。研究表明,如果采用相對容易實現的中等強度的節能減排情景路線,到2030年可將建筑能耗控制在10.2億t標準煤左右,到2035年左右建筑能耗達到頂峰。這意味著,到2030年,建筑面積增加近40%,而建筑能耗總量增加不到20%。建筑節能已經進入存量節能、實物量節能和總量控制的新階段。如果維持現在的能耗強度,就要求有一半的新建建筑能耗為零。在現代社會要做到完全零能耗或極端近零能耗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積極發展凈零能耗建筑(net zero energy building),即在建筑消耗能源的同時生產出等量的可再生能源進行補償。
所謂凈零能耗建筑,是指全年總能耗量近似等于在現場或在其他地方所生產的可再生能源量的建筑。類似地,可以把全年生產的可再生能源量大于全年總能耗量的建筑叫做增能建筑(energy plus building),而把全年生產的可再生能源量沒有達到全年總能耗量的建筑稱為近零能耗建筑或超低能耗建筑(ultra-low energy building)。
在技術上,凈零能耗建筑可以分為2種,即:
1) 凈零現場能耗建筑(net zero site energy building)。只考慮現場能耗,不考慮輸入能源(電力、熱力和燃氣)的損失,建筑全年可再生能源產能等于或大于全年用能。
2) 凈零一次能源能耗建筑(net zero source energy building)。考慮一次能源能耗(包括電力、熱力系統的損失)的條件下,建筑全年可再生能源產能等于或大于全年用能。
根據我國能源結構和減排承諾,需要發展凈零一次能源能耗建筑,在節能的同時減少建筑運行階段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建筑能耗的碳中和。除了考慮凈零能耗,還要考慮凈零排放(net zero energy emission),即建筑生產的零排放可再生能源等于或大于它所使用的產生碳排放的能源(有部分可再生能源例如生物質氣也會產生一定的溫室氣體排放)。同時,還要考慮降低建筑運營成本,始終保持凈零能耗建筑的增量成本在可接受的水平上。
1 凈零能耗建筑及其實現的難度
1.1 凈零能耗建筑技術遵循的基本原則
第一,凈零能耗建筑首先應該是超低能耗建筑。它不應僅僅滿足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要求,而要優于民用建筑能耗標準中的引導值或各地建筑能耗指南中的先進值。因此,實現凈零能耗建筑的關鍵是運行。凈零能耗是一個運行目標,必須通過建筑節能管理降低現場能耗。
第二,采用適宜的超低能耗建筑技術。這些技術的能效,不能只靠計算,更需要通過實際運行中的能耗檢測來加以證實。因此,這里提及的“能效”,應該指的是“績效”和“效果”(energy performance)。這些技術包括:1) 被動式技術,如晝光照明、圍護結構保溫、提高氣密性、被動式太陽能供暖、自然通風等;2) 高效暖通空調設備和系統、高效照明、高效電器等。
第三,利用可再生能源。1) 現場(on-site)可再生能源:①建筑紅線之內的可再生能源,如光伏、太陽能熱水、屋頂小型風電、樁基地埋管換熱器等;②建筑場地之內的可再生能源,如光伏、太陽能熱水、低影響土壤源/地表水源換熱器、風電、現場廢棄物生產生物質能源等。2) 非現場(off-site)可再生能源:①利用非現場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在現場產能,如來自外部的生物質、木屑、生物柴油、沼氣等,產能裝置在建筑現場;②通過排放權交易或綠色采購得到的風電、光伏發電和水電。
特別要注意,實施這3條原則,絕不是“有”了某幾項技術就可以了,也不是僅靠設計計算值就算數了。而是要在運行過程中通過智能能量表的檢測數據進行驗證,用實物量結賬。這給凈零能耗建筑的實施帶來很大的挑戰。主要有兩大挑戰:1) 在有一定建筑密度的城區,由于建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干擾,被動式技術難以達到預想效果;2) 在單體建筑紅線之內,沒有充足的空間供可再生能源的收集和儲存。
1.2 單體建筑實現凈零能耗的挑戰
縱觀國際上凈零能耗和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案例,基本上是以獨立式住宅和小型公共建筑為主,建筑面積在幾百或數千m2,超過1萬m2的建筑比較少。Xu等人總結了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國家100個超低能耗建筑的案例,超過1萬m2的建筑只有17幢,分別為:中國8幢,日本8幢,美國1幢。
這是為什么呢?
在單體建筑(尤其是公共建筑)中實現凈零能耗有幾個比較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
1) 新風需求。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氣密性要求很高,需要靠機械通風系統引入新風。夏季在濕熱地區需要處理大焓差新風,冬季在嚴寒地區需要處理大溫差新風(可能還需要加濕),這些都需要耗能。解決方法之一是用新風熱回收(全熱和顯熱)的方法。目前熱回收技術最高效率在70%左右。在住宅和小規模辦公類公共建筑中應用,由于新風需求不大,比較容易解決。而大型公共建筑的新風需求較大,即使有熱回收,還會產生較大的能耗。解決方法之二(主要用于夏季)是用除濕的方法降低新風負荷(desiccant cooling),即實現熱濕獨立處理。但無論是液體還是固體除濕,都需要除濕劑再生過程。要找到適宜的余熱、廢熱等再生熱源并不容易。如果利用太陽能,則需要比較大的集熱器面積。用制冷機的冷凝熱是比較好的解決方案,但在某些氣候條件下,可能會提早開啟制冷機。
2) 太陽輻射。冬季太陽輻射是被動供暖的有利因素,需要盡量增加太陽輻射得熱;夏季太陽輻射則是增加冷負荷的最大不利因素。盡管有低輻射Low-E玻璃窗等圍護結構降負荷設施,但為了降低冬季負荷需要將Low-E膜鍍在內窗外表面上,為了降低夏季負荷需要將Low-E膜鍍在外窗內表面上。二者是相悖的(最好能有冬夏內外窗表面翻轉的設施)。夏季也可以采用外遮陽措施降低一部分太陽輻射(直射)。夏季太陽輻射作用在不透明圍護結構上,也會形成較高的表面溫度,增加導熱量。
3) 內部負荷。建筑室內的照明、設備、人員都是發熱(濕)源,尤其在公共建筑的室內熱平衡過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冬季,室內發熱量是有利因素,可以降低供暖負荷;而在夏季,室內發熱(濕)量是不利因素,要從溫度較低的室內將熱量轉移到溫度更高的室外,必須消耗能量。
4) 自然通風。有人會說,將熱量從室內搬到室外可以靠自然通風。自然通風確實是夏季實現免費供冷和自然冷卻的好辦法。但它需要有一定的條件:第一,需要室外氣溫有較大的日較差(日平均氣溫低于25 ℃),使室外土壤在夜間蓄存一部分冷量,白天近地面處的空氣溫度較低,通過自然通風引入這部分溫度較低的空氣,利用熱壓作用置換室內溫度較高的空氣,可以起到降溫作用;第二,需要室外含濕量低于或略高于室內,這樣才能通過自然通風為室內除濕(或至少不會明顯地加濕);第三,需要室外空氣比較清潔(或至少沒有被污染)。這3個條件在目前中國的多數城市中都不能完全具備。自然通風在冬季也與建筑氣密性要求相矛盾。因此,自然通風是一項“錦上添花”的措施,在凈零能耗建筑中必須有自然通風措施,但不能指望自然通風技術能帶來多少節能量,更不能用計算能耗替代實測能耗,夸大自然通風的作用。必須指出,自然通風并不是開窗通風那么簡單,而是需要經過設計的,在一些復雜建筑中,還需要作模擬分析。這本應是建筑師的職責。
上述1)和3)是系統效率問題,而2)和4)在一定程度上與建筑的外環境相關。做過城區氣候設計、空間布局合理的城區微氣候,會擴大太陽輻射和自然通風的正向效應;而沒有經過氣候分析的城區,會由于建筑物之間的相互干擾,增大太陽輻射和自然通風的負面作用。
1.3 凈零能耗建筑的負荷
以假設的夏熱冬冷地區辦公樓為例,采用多種節能技術控制建筑物的圍護結構和設備,概略計算其負荷,結果如表1所示。
基于表1負荷,假定辦公樓全年供冷和供暖滿負荷當量小時數均為600 h,采用系統季節性能系數3.0的熱泵系統,可以達到全年供暖、供冷能耗15 kW·h/(m2·a)的水平。如果只計算供暖能耗,則只有4 kW·h/(m2·a),數值上遠低于歐洲超低能耗建筑供暖能耗標準。但歐洲標準中的kW·h是熱量單位,15 kW·h/(m2·a)相當于我國一次能源(折合標準煤,下同)消耗1.8 kg/(m2·a)。我國以火力發電為主,4 kW·h/(m2·a)折合一次能源消耗為1.3 kg/(m2·a)。如果供暖用的是系統效率70%的燃氣鍋爐,則一次能源消耗要達到2 kg/(m2·a)左右,高于歐洲標準。
假設全年人均工作時間為法定的2 000 h(每月167 h),則辦公樓的設備能耗為40 kW·h/(m2·a),照明能耗為10 kW·h/(m2·a)。這里的能耗都是電耗。
考慮各種不可預知因素,則這一超低能耗辦公樓的總能(電)耗為70 kW·h/(m2·a),折合一次能源為22.4 kg/(m2·a)。從上面的假定可以看出,這一假想辦公樓的節能潛力基本用盡了。比如新風熱回收效率要達到70%是非常困難的。
1.4 需要可再生能源的補償
如果上述假想辦公樓要達到凈零能耗建筑標準,就需要用可再生能源來提供等于或大于70 kW·h/(m2·a)的能耗。對于單體建筑而言,比較可行的可再生能源應用技術是太陽能光伏(PV)發電。按現在的PV效率,1 m2光伏板功率在130 W左右,以上海地區全年滿負荷日照小時數1 000 h計算,滿足70 kW·h/(m2·a)的能耗需求至少需要0.5~0.7 m2的光伏板面積。對多層和高層公共建筑,不可能在建筑紅線內安裝這么大面積的光伏板。而對大空間單層公共建筑(如機場車站),又因為內部負荷加大,以及屋頂的傳熱負荷增加,也無法滿足能耗需求(見圖1)。只在負荷比較小的倉儲類大空間工業建筑中有過成功案例。
由圖1可以看出,僅靠單體建筑紅線內有限的空間資源,只在小規模、低負荷建筑中才有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補償實現凈零能耗。而在城區層面,則可以通過公共空間資源的共享,將可再生能源的供應視為城區的基礎設施,利用城區不同建筑間的負荷參差率減少總裝機容量,利用多種可再生能源生產的波動性和儲能設施調節供應量,實現多能互補。
1.5 小結
1) 一定規模的公共建筑中,圍護結構形成的負荷占比在25%以下,主要是解決冬夏兩季的新風負荷和夏季的內部負荷(人體、照明、設備);
2) 消除新風負荷和消除內部負荷,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可再生能源;
3) 一定規模的單體公共建筑受到空間限制,很難憑借一己之力實現凈零能耗;
4) 凈零能耗建筑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需要通過建筑群或城區層面的資源共享和多能互補來實現。
2 凈零建筑能耗城區的概念
2.1 凈零建筑能耗城區的定義
凈零能耗城區是指在城區范圍內全年生產的能源等于或大于全年所消耗的能源。這里的能耗按廣義的理解,應包括產業、交通、建筑和基礎設施在內的城區內所有能耗;而狹義的理解則只包括城區內的建筑能耗。為簡化問題,本文只討論凈零建筑能耗城區。
凈零建筑能耗城區可分為:1) 凈零現場能耗城區,即城區邊界內的現場可再生能源產能至少等于城區內建筑的全年現場能耗;2) 凈零一次能源能耗城區,即城區邊界內的現場可再生能源產能至少等于城區內建筑的全年一次能源能耗。本文主要討論第二種。
城區的凈零能耗是建筑群的平均能耗,所以并不是城區內所有單體建筑都是凈零能耗建筑或超低能耗建筑。城區建筑群提供了負荷的多樣性和熱能梯級利用的機會。城區內哪些建筑是超低能耗建筑,哪些可以不是,需要通過能源規劃來權衡和協調。因此,凈零建筑能耗城區的能源規劃是至關重要的環節。
2.2 凈零建筑能耗城區的優點
1) 將城區或建筑群當作一個系統進行綜合能源管理,從而實現資源共享,在城區尺度和平均意義上實現凈零能耗,較之單體建筑更容易達到凈零能耗目標。
2) 單體建筑需要在低層、低密度、小規模的建筑形態條件下實現凈零能耗目標,而凈零建筑能耗城區可以保持緊湊型的城市形態,可以有較高的樓層、適當的容積率和一定的規模。
3) 可以在城區范圍內共享可再生能源和可利用空間。
4) 可以通過城市設計,優化城區的日照環境和風環境,為被動式建筑技術應用創造條件。
5) 可以利用城區建筑群負荷的多樣性和參差率,利用電網和共享蓄熱裝置,實現負荷平準化,平衡可再生能源的供給與負荷需求。
6) 由于負荷的平準化,可以減小城區基礎設施設備系統的規模,降低投資和運行成本,從而吸引有實力的投資者。
2.3 凈零建筑能耗城區的實施難點
1) 需要有兼顧需求側和供應側的精細化城區能源規劃。
2) 需要城規、建筑、暖通、熱能、電力、景觀等跨專業的協同,才能使能效和資源利用最大化。
3) 在城區尺度上,城市形態對單體建筑能耗有重大的影響。同樣還要考慮城市形態對可再生能源種類選擇、空間布局以及能源效率的影響。要將這些影響盡量調整為正面影響。但目前城市形態對建筑能耗的影響分析,尚缺乏適用的工具和系統的方法論。
4) 在城區尺度上,把握人口和需求的增長是有困難的,尤其在我國所處的急劇的經濟轉型階段。
5) 提高各單體建筑能效是凈零建筑能耗城區概念中的核心。歐洲經驗表明,在現行建筑節能標準基礎上再節能60%是可行的。但這需要所有投資商、二級開發商、業主、供應商、設計團隊和建造者的配合,成為他們共同的訴求。利益相關者越多,凈零建筑能耗城區的實施越難。在規劃階段就要統籌考慮單體建筑的能源性能。
6) 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應用中受到產能和耗能的峰值差、能源的儲存,以及可再生能源聯網中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困擾。
7) 實現凈零建筑能耗城區會產生更多的先期成本,如建筑能效提升、基礎設施優化等。因此,它更適合政府、科研機構、企業總部、大學等綜合性園區,以及“購買并持有”的投資人。
2.4 雄安模式為凈零建筑能耗城區建設創造了機遇
2017年,中央決定設立國家級雄安新區。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體現新城新區發展的新理念、新路徑、新模式,展示了中國新型城鎮化未來的方向。其重大創新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我國城鎮化已經從投資圈地、規模擴張的粗放發展階段,進入價值創新的可持續發展階段。
2) 跨越土地財政,住宅以公租房、廉租房為主,不允許配建商品房,房子回歸住人的本原。
3) 改變遍地開花的建設模式,規劃主導,成片推進,迅速形成規模。
4) 沒有固定住宅用地,建設兼有居住、商業、公園、休閑娛樂和快速公共交通的混合社區,唯一業主,統一風格。
5) 產業園區開發模式,花園式辦公。城市形態是有較大綠地面積、公共建筑低層低密度、居住建筑多層高密度。
6) 建設高起點的智慧城市,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各種新技術得到普及應用。
7) 以人為本、生態環保、健康舒適、宜居宜業,居民有強烈的獲得感。
可以看出,在這樣的建設模式中,利益相關方簡單、決策過程簡化、規劃真正起到主導作用,非常適合于建設凈零建筑能耗城區。
3 凈零建筑能耗城區的能源規劃方法
凈零建筑能耗城區的能源規劃需要需求側與供應側的協同,但本質上還是從底到頂、充分考慮需求側節能(超低能耗建筑)的需求側能源規劃。因此,凈零建筑能耗城區的能源規劃,遵循需求側能源規劃的“六步法”。
3.1 第一步:目標設定
1) 對城區開發戰略、發展定位和城市總規的理解。在現階段,一般而言建設凈零建筑能耗城區的開發者是有追求的,可能是作為示范性開發或標志性城區。規劃者要將能源規劃目標與城區開發目標相協調,預測開發遠景和未來能耗需求,通過調研加深對當地能耗現狀和節能減排政策的理解。
2) 設立適合當地情況和凈零能耗目標的各類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基準線。
3) 在此基礎上設立減碳目標(低碳/零碳/碳中和)以及各類建筑的能耗目標(對標基準線基礎上降低能耗)。
4) 設立可再生能源利用目標。即是否在某一領域(例如供暖、照明)實現100%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否能實現能源自治(即所有可再生能源資源均來自于城區邊界內,例如全部利用邊界內的生物質資源制氣)。
5) 確定城區要達到的可持續生態城區評價標準。
3.2 第二步:資源分析
1) 傳統能源資源分析:①電力、燃氣和熱力的可獲得性和資源量;②所在區域近期和遠期的能源發展規劃(是否有水電/核電/風電等大規模一次電力資源);③電力變電站的分布和電壓等級;④可再生能源電力并網接入點及相關技術要求。
2) 可再生能源資源分析:①資源分析。太陽能(光電/光熱)、風能、生物質能(城區邊界內/外)、地熱能(深層/淺層/地表水)、能效提升(可望達到的最小系統能效比)。②可利用性分析。能量提取點的空間分布和可利用面積、地表水的水溫變化和水量、土壤熱物理參數、地質資料、氣象資料等。③根據資源條件確定各種可再生能源的供能量。
3) 空間資源分析:①容積率;②建筑類型和用途(細分化);③城市形態和建筑形態;④人口數;⑤可能設能源站和能源子站的位置。
4) 政策資源分析:①當地節能減排標準規范;②鼓勵節能減排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政策;③投資環境。
5) 節能資源分析:①協調城區各類建筑預期能耗量以滿足凈零建筑能耗城區目標;②根據預測負荷和所需要達到的系統能效提出供選擇的可利用技術;③提出終端超低能耗的供暖和供冷方式,例如采用低空調方式。
3.3 第三步:需求預測
1) 2種方法:①數據挖掘。收集當地同類型建筑的能耗數據(最好是逐時的分項能耗數據),經過數據挖掘得到各類型建筑具有代表性的能耗數據。②能耗模擬。根據節能設計標準設置室內負荷的不同情景,通過計算機模擬得到各類型建筑的典型能耗數據,與上述數據挖掘得到的能耗數據比較,調整相應計算參數以符合當地大多數建筑實際,使能耗模擬結果保持在一定誤差范圍內。
2) 2種模式:①反推預測(back casting)。根據設定能耗目標和基準線反推負荷。②正向預測(forecasting)。與上述能耗模擬中的負荷進行比較,找出影響負荷的敏感因素,在可能條件下加以調整(例如新風的處理方式),從而使最終能耗滿足超低能耗要求。據此形成城區建筑設計導則。
3) 2個結果:①各類建筑和整個城區的靜態負荷。據此決定城區能源系統的容量和形式。②城區建筑的動態負荷。據此決定各類能源所承擔的負荷時間段和負荷份額,決定各類能源的系統裝機容量。
3.4 第四步:規劃協調
凈零建筑能耗城區規劃協調的主要作用是通過空間規劃和城市形態的調整,使得建筑利用自然資源(主要是日照、晝光、自然通風)的被動式技術成果最大化,同時使氣候因素對建筑的負面影響最小化,從而為城區中建筑的超低能耗創造條件。
在城區層面,被動式技術的應用效果有很大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因此,規劃調整只能定性地增加自然資源的利用,無法定量地確定能夠降低多少負荷,究竟有多少節能量。因此,規劃調整的結果應視為實現凈零建筑能耗城區的保證措施。
通過規劃協調實現節能主要有2個方面的作用:
1) 降負荷:①緊湊型城市形態(改變形狀系數和增加被動空間)可以降低建筑負荷;②通過建筑功能混合可以使城區負荷平準化;③綠地和濕地可以有效降低熱島效應;④能源站選址靠近負荷中心可以減少輸送損失。
2) 降能耗:①通過城市形態調整增加建筑被動空間(冬季增加太陽輻射,過渡季增加自然通風);②空間布局中盡量留出可再生能源的能量采集位置;③設置通風廊道和風屏障,增加過渡季冷卻通風和減少冬季寒風侵襲。
3.5 第五步:系統優化
凈零建筑能耗城區的區域能源系統屬分布式能源系統,但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區域供冷供熱或冷熱電聯產系統,它有幾個特點:
1) 一定是一個多能源互補系統。集成和分享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單一能源的區域供冷供熱和冷熱電聯產系統是無法實現凈零能耗的目標的。
2) 一定是一個分布式系統。生產冷熱電和可再生能源的設備分布在城區任何位置,通過能源互聯網互聯。
3) 一定是一個共享式系統。在城區層面實現資源和空間的共享。
4) 在城區層面生產的可再生能源總量等于或大于城區建筑的總耗能量。
配置凈零建筑能耗城區的能源系統有幾條原則:
1) 發揮電力傳輸的優勢和熱力儲存的優勢,而不是相反。不能將多能源系統做成“電力不出能源站大門,冷熱水超長距離輸送”的大集中系統或“熱電廠模式”。
2) 電力分散生產,城區集中供應,利用智能電網、電池組和電動汽車消納可再生能源產出的多余電量,也可通過電力驅動熱泵蓄熱(冷)間接蓄電。
3) 熱能分布式生產,以街區(鄰里)或單棟建筑為單位供能,盡量縮短熱力管道的輸送距離和輸送半徑。大管徑的輸送管道可以作為蓄熱(冷)裝置考慮。
4) 熱泵的熱源/熱匯資源共享(太陽能熱水/工業余熱/地埋管換熱器/地表水源/污水源/熱源塔/冷卻塔),通過能源總線系統集成低品位熱源/熱匯。
在區域能源系統的優化配置中有幾個要點:
1) 作精細化負荷預測,根據負荷分布特點選擇合適的系統組合,確定系統形式(集中/分散/分布)。
2) 分析城區動態負荷特點,確定不同時段的負荷分別由哪個系統(哪種能源)分擔(scheduling),系統效率,對建筑內末端系統的要求,新風熱回收效率的低限。
3) 智能能源管理系統是凈零建筑能耗城區能源系統成功的關鍵,幾乎所有區域能源系統的可研報告或系統方案中都會提及智能能源管理系統,但都沒有實質性的系統架構和方案,在實際工程中更是被忽視。這主要因為區域能源管理系統的研究還十分欠缺,尤其對多能源復雜系統的控制模型和優化算法的研究還是空白。
4) 區域能源系統不能沿用習以為常的單體建筑供暖供冷系統的設計方法。凈零建筑能耗城區的能源系統一定比單體建筑系統的一次能效高,其系統總負荷一定低于各單體建筑峰值負荷之和,區域能源系統的總裝機容量一定小于單體建筑裝機容量之和,集中式的區域能源系統一定是多能源復合的供能系統。
3.6 第六步:績效評估
凈零建筑能耗城區能源規劃的績效評估是規劃實施的決策依據,應包括以下內容:
1) 各類建筑與超低能耗建筑基準線相比的節能量。
2) 總能耗量和城區凈零能耗的計算值。
3) 節能量和減碳量的分攤。
4) 投資回報。
4 結論
1) 要實現我國建筑能耗總量控制和綜合節能目標,凈零能耗建筑是必要的措施。
2) 要使新建建筑達到凈零能耗標準,可以采取在城區層面共享資源、集成應用可再生能源、創造適宜被動式技術的空間環境等技術,通過建設凈零建筑能耗城區來實現。
3) 在城區需求側能源規劃基礎上,建立起供給側與需求側協同的凈零建筑能耗城區能源規劃方法。
4) 凈零建筑能耗是一個運行目標,需要通過全年的運行績效檢測來驗證。技術的發展為凈零建筑能耗城區的能源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聲明:本站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綠建之窗”或“本站原創”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綠建之窗”。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也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對不遵守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管理員QQ: 4993067 32533240,緊急聯系方式:13693161205。
- 相關文章
-
-
08-31辦公樓空調全年逐時動態負荷計算的結果及其分析
-
08-25HVAC2012暖通空調
-
08-25天正軟件-暖通系統 T-Hvac
-
08-25鴻業暖通空調負荷計算軟件 HYACS-Load
-
08-25鴻業全年負荷計算及能耗分析軟件HY-EP
-
08-25PKPM建筑負荷計算軟件
-
08-022012設備設計與負荷計算高級實例教程(CAD~天正~清華斯維爾等建筑軟件應用)節能設計基本操作步驟
-
07-22全年負荷暖通設計BECH2012軟件介紹
-
新聞資訊
本欄最新更新
-
10-29嚴寒和寒冷地區 ▎被動房負荷特性及空調系統優化
-
09-13國外地產人如何銷售“被動房”?
-
06-08零碳建筑實現的技術路徑和相關政策
-
03-24【政策】2021年超低能耗建筑相關政策匯總
-
03-20青島:2020年度超低能耗建筑獎勵資金開始申報
-
03-20重慶:積極培育條件適宜的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示范項目
-
03-20黑龍江:積極拓展超低能耗建筑試點示范建設
-
02-27奧潤順達:超低能耗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系統集成商
-
02-23超低能耗建筑既有政策與推廣建議研究
-
11-27近零能耗建筑技術國家標準正式實施——綠色建筑向節能要效益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