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IGF觀點 | 房地產企業發展綠色建筑的市場分析與展望
時間:2022-11-09 08:54:22 作者:GBWindows 來源:行業網站 閱讀:1856內容摘要:2021年8月5日,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商品住房限購政策的公告》,北京限購政策升級。近期以來,各地房地產調控方案都在密集出臺,不到一個月,已有上海、紹興、杭州、成都、北京等11地出手調控。限購令的出臺通過戶籍限制在短期內抑制了當期決定購房的居民以及投機性購買者的購買需求,因此,經歷了過去的爆炸...2021年8月5日,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商品住房限購政策的公告》,北京限購政策升級。近期以來,各地房地產調控方案都在密集出臺,不到一個月,已有上海、紹興、杭州、成都、北京等11地出手調控。限購令的出臺通過戶籍限制在短期內抑制了當期決定購房的居民以及投機性購買者的購買需求,因此,經歷了過去的爆炸式發展,今天的房地產業面臨巨大的轉型變化和升級,需要強化高質量發展,提質、降本、增效將是下階段房地產企業業務的主要著力點。綠色建筑是未來房地產企業發展的趨勢,在實際建設中顯現出較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積極采用綠色建筑模式,可以有效促進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本文將從綠色建筑的內涵出發,闡述綠色建筑的重要性和現狀,分析房地產企業發展綠色建筑的價值鏈,探討房地產企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提出建議。
一、綠色建筑的內涵
(一)定義
綠色建筑的概念最早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繼1990年英國制定全球第一個綠色建筑評估標準之后,各國相繼出臺符合地域特點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極大地豐富了綠色建筑的內涵。世界綠色建筑協會提出,“綠色”建筑是指在其設計、建造或運營過程中,能夠減少或消除對氣候和自然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并產生積極影響的建筑。
改革開放后,在推動建筑節能工作的同時,為積極應對資源環境惡化并發展低碳經濟,從20世紀90年代起,綠色建筑概念引入中國。在2019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明確,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建筑。《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第一次把城鎮化與城市發展單獨列為一個重點領域,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作為優先主題得到了國家的持續支持和發展,發展綠色建筑已經成為主管部門的重點工作。
(二)特點
1.節能環保。綠色建筑能夠使能源、資源消耗降至最低程度,綠色建筑技術使用太陽能、風能、地熱、生物能等天然能源和再生能源,利用節能技術并防止污染,并倡導合理使用土地,使用無污染、可拆卸材料,生活垃圾內部消化,形成良性循環。與傳統建筑相比,綠色建筑的耗能可以降低70%-75%。
2.全過程管控落實綠色建筑理念。通過對規劃設計、施工建造、竣工驗收、運行維護的建設全過程技術把控和項目建設有效管理,全方位落實綠色設計理念,實現綠色建筑由“概念”到“可充分感知”的綠色建筑實體的轉化。
3.“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的綠色建筑全過程建設理念。綠色建筑重視建筑使用者的感受,采取多種技術手段打造健康舒適的高品質宜居環境,做到人與自然環境、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注重因地制宜原則,強調尊重本地的人文、自然、氣候條件。
二、建筑綠色化轉型的重要性
(一)雙碳目標下,建筑行業是減排降碳的主力軍
建筑行業是碳排放大戶。《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2020)》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49.3億噸,占全國碳排放比重的51.3%。如圖1所示,其中建材生產階段占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28.3%,建筑施工階段占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1%,建筑運行階段占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21.9%。《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2020》數據顯示,建材產生的能耗是建筑業能耗最主要組成部分,其中鋼鐵和水泥的生產能耗占到建筑業建造總能耗的80%以上,僅建材部分能耗已占全社會總能耗的20%以上。
同時,建筑行業的碳排放量遠超其他行業。“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低碳轉型。交通部門與建筑行業同為“雙碳”背景下強調的重要領域,但是,2018年交通部門能源消耗量占全國總能源消耗量的10.7%,直接CO2排放為9.8億噸,遠遠小于建筑行業的數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在雙碳目標下,建筑業是進行減排降碳的重點行業領域,進行綠色轉型刻不容緩。
圖1 2018年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單位:億噸)
(二)建筑綠色化發展持續深化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
綠色建筑在發展原則上堅持可持續發展,在理念上貫徹綠色平衡,在整體設計上講究科學,融入大量環保和生態理念,潛移默化地以視覺和使用細節體驗向公眾傳遞可持續發展理念。例如,自然光采光設計、雨水循環利用、垃圾分類管道、建筑保溫材料、新風系統、新能源、園區綠化比例等基礎設施都是在綠色化改造時需要考量的。
(三)氣候變化下的建筑挑戰
據我國《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顯示,近百年來我國陸地區域平均増溫0.9-1.5攝氏度,近15年來處于近百年來氣溫最高的階段。由此可以推測,未來我國區域氣溫將繼續上升,極端天氣的頻次和強度將不斷増加,災害損失呈上升趨勢。建筑行業將面臨氣候變化的風險,如極端高溫事件、公共衛生事件爆發或漲潮等事件的影響。應對氣候變化的形勢刻不容緩,但是傳統的建筑或難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而綠色建筑由于從設計到建造全生命階段均充分參考地理因素、氣候環境、人文因素等多方面要素,因此具有適應氣候變化和風險韌性的屬性,以應對建筑行業來自自然不可回避的挑戰。
三、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
(一)管理機制與標準
1.建筑綠色化發展的政策支持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放在突出地位,十九大進一步強調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綠色建筑作為綠色產業的重要環節,得到大量政策支持,在建筑領域落實生態文明理念與綠色低碳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綠色建筑已成為我國綠色金融的重點支持領域。我國《能效信貸指引》《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15年版)》《綠色債券發行指引》《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等標準目錄始終包含綠色建筑領域。其中,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綠色債券發行指引》明確將綠色建筑發展列為重點支持項目。在以上文件的基礎上,《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延續了對綠色建筑領域的支持,對綠色建筑材料制造項目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項目說明和支持條件。
與此同時,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多省市也制定了綠色建筑政策體系,江蘇、貴州、浙江等省市相繼頒布《綠色建筑發展條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強制推進綠色建筑發展,多省市也建立了相關激勵補貼政策。綠色建筑政策法規建設呈現出中央—地方多級聯動、強制—激勵多重保障的政策氛圍。
2. 綠色建筑標識評估標準
在標準規范方面,截至目前,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改委相繼印發的綠色金融標準均將綠色建筑建設、綠色建材生產、綠色建筑購買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等納入綠色項目范疇。2019年3月13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對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進行了修正,重新構建了綠色建筑評價技術指標體系,主要評價體系由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五方面組成。與舊版相比,新標準有以下幾點不同:
(1)增加綠色建筑基本級:新標準在原三個星級基礎上,新增“基本級”,即基本級、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4個等級;新版標準確定了每類指標的具體評價標準。它將評價標準分為控制項、評分項與加分項(僅限提高與創新)三類評價一個建筑是否為綠色建筑的必備條件,為該建筑應全部滿足標準中有關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中控制項的要求,在滿足控制項要求后,再按評分項和加分項對建筑進行評分,根據得分以及對技術要求的滿足程度將綠色建筑劃分為四個等級(基本級、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按下表確定:
綠色建筑的總得分按Q=(Q0+Q1+Q2+Q3+Q4+Q5+QA)/10來計算。其中, Q0為基礎項控制分,當滿足所有控制項的要求時取400分;Q1-Q5為評價體系除提高與創新外五類指標的評分項得分;QA為提高與創新項的得分(即加分項的得分)。
(2)擴展內涵和技術要求:新標準中更關注人和環境的關系,新增建筑工業化、海綿城市、垃圾資源化利用、健康宜居、建筑信息模型等相關技術要求;
(3)提升建筑性能:新標準考慮人在建筑中的安全、健康、適老方面的內容,增加健康舒適指標體系,且從使用者視角出發。
3. 綠色建筑實踐路徑列舉
(1)建筑設計:在建筑設計中,采用定制化原則,明確建筑目標和功能分區,考慮建筑在建造、運營和回收階段的相互影響,充分利用新技術手段,提高空間使用率、資源利用率和建筑使用舒適感。采用建筑性能設計方法,注重氣候、環境等因素的引導設計,以及集成技術的最優化設計。建筑內部空間布置合理,功能分區明確且功能區與功能區之間銜接順暢,比如合理利用房頂空間、地下空間,進行“地面-地下”空間的立體式開發及廢舊園區的可持續利用,兼顧綠色理念的融入和居住舒適度。建筑的外部設計堅持資源化、綠色化原則,采用太陽能、風能技術提高建筑的能量自給能力,同時采用綠植覆蓋技術,提高園區綠化率及改善城市景觀。
(2)建造材料選取:為滿足建筑可持續發展要求,建筑材料必然向輕質化、高性能、多功能、低能耗及資源化方向發展,在建筑材料使用過程中實現節能。多功能是指防水、防火、保溫、隔聲、防腐等建筑功能材料相互結合,以單一材料實現多樣化功能,節省建筑工序和材料成本。低能耗指在建筑材料生產過程中減少能量消耗,如減少高溫煅燒磚的生產、混凝土砌塊由蒸汽養護改為碳化養護。廢物利用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建筑材料研發生產的重要方向,再生混凝土、水泥基粉末廢棄物等建筑廢棄物的研究和工程應用可減少環境污染,實現經濟與環境效應,將在可持續建筑發展過程中產生更大社會效應。
(3)建造方式:考慮采用裝配式建筑,便于控制施工質量、減少施工工期、降低施工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在面對具有較大空間的多層、高層建筑和地基較軟弱的建筑時,采用框架式建筑,靈活分隔空間,有利于抗震,節省材料,減少環境影響。
(二)市場發展
1.綠色建筑融資快速發展
我國的綠色建筑債券發行始于2017年,發行總量較少,當年僅發行5只,總規模45.1億元;2018年綠色建筑債券發行總額為87.2億;2019年發行總額為231.7億。2017年至2019年,中國綠色建筑企業成功發行綠色債券共有25只,主要投向綠色住宅建筑、綠色公共建筑和綠色工業建筑、綠色園區、綠色棚戶區改造、海綿城市和智慧城市等。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雷曜表示,為了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十四五”期間,我國每年需要投入與綠色建筑相關的上萬億元資金。
圖2. 2017-2019年我國境內綠色建筑債券市場發行規模(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
2.綠色建筑面積和評價標識項目數量增長
截至2019年底,全國累計建設綠色建筑面積超過50億平方米,同比增長超過56%,2019年當年占城鎮新建建筑比例達到65%。全國獲得綠色建筑標識的項目建筑面積超過22億平方米,同比增長超過57%。
近年來,隨著各地綠色建筑標識評價陸續展開,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項目增長迅速。據住建部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累計有近14,000個建筑項目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其中2018年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建筑項目3,556個,占總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的比例達到25%左右。如圖2所示,2008年至2018年期間,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發展保持良好的勢頭,增速持續提高。
圖3. 2008-2018年綠色建筑評價標識每年新增項目情況(單位:個)
數據來源:住建部
四、房地產企業發展綠色建筑價值鏈分析(Value Chain)
企業價值鏈分析模型是企業內部競爭態勢分析的重要工具,由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于1985年提出,該理論認為,企業制造與價值實現的活動是一個用“鏈”表示的系統,構成企業的價值鏈。
圖 4 波特價值鏈分析模型
(一) 房地產企業綠色發展價值鏈分析
企業的全部生產經營活動可以分成基本增值活動和輔助增值活動兩大類。
1、基本增值活動
(1) 規劃設計
該階段房地產企業根據項目開發綠色目標確定有利于環境的建筑風格、組合方式、智能化水平等,具體包括對戶型結構、空間布局、平面特征以及建材選料、成本造價做出規劃和部署。在設計時集成綠化配置、通風和采光的設計上都強調自然化,對于圍護結構采用低耗能材料,在太陽能利用、地熱利用、中水利用、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術的使用上,充分展示人文與建筑、環境及科技的和諧統一。
(2) 項目管理
該階段主要活動包括招投標、施工建設、工期控制及竣工驗收等。房地產企業采用招投標的方式公開選擇有資質的建筑施工單位,在建設過程中按照綠色建筑標識評估標準對項目施工質量、進度及成本進行管理。
2、輔助增值活動
(1) 采購與物料管理
該階段包括采購和管理材料、設備、物資,還包括土地使用權、項目資金、外部中介服務等其他物資,為基本活動的進行提供了基礎,決定了房地產開發的質量和成本,影響了房地產商品最終價值的形成。房地產企業通過響應政府對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推廣政策的支持,充分發揮示范效應,依照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政府采購基本要求進行采購活動。
(2) 研究與開發
房地產企業通過專業技術手段對發展綠色建筑進行市場預測、可行性研究、策略選擇等,推廣相關高新技術,配備先進設備,促進物業自動化管理。在建造過程中企業大量采用技術成熟的低成本綠色技術,例如,智能化系統是現代居建必備技術要求;節能設計、高效照明、復層綠化是改善性能的技術,在原有技術措施的基礎上優化設計或選用優質產品,增量成本極低;太陽能熱水、雨水收集系統是技術十分成熟、成本較低的綠色技術,在綠色建筑項目中應用極廣,效果突出。并不斷進行綠色建筑技術研發,轉化成果。
(3) 人力資源管理
有價值、稀缺、難于模仿的人力資源將為房地產企業發展綠色建筑帶來長期競爭優勢,人力資源管理包括招聘選拔、培訓任用、考核和激勵以及薪酬設計等一系列活動,通過人力資源管理, 進一步培養綠色建筑設計專業人才,提升綠色建筑人才的業務技能水平和工作的積極性, 同時可以優化雇傭和培訓的成本, 從而達到影響企業競爭優勢的效果。
(4) 企業基礎制度
企業基礎設施是企業運營中所有保障措施的總和,通過對企業管理資源和知識資源的協調運用,提高各職能活動的功能和組織效率,推動綠色理念貫徹整個價值鏈。該階段包括企業文化、流程機制、意見審核通道、環境風險管控等。
(二) 案例分析
萬科集團作為我國房地產開發領域的領導者之一,是綠色地產的常青樹。在深圳開發的萬科城四期是國內第一個獲得“綠色建筑三星級”認證的住宅項目,而且,在國家綠色建筑標準頒布的前三年,萬科的綠色三星建筑面積已經占了全國的四成。
1.項目管理。萬科集團不斷迭代升級工業化建造體系,有效降低建造過程中的能耗、物耗,是建筑行業踐行綠色發展的重要實踐。目前,萬科已形成“5+2+X”工業化建造體系,后續將不斷探索不同結構類型的工業化建造體系并擴展至大型復雜項目進行應用。
2.售后服務。萬科集團在管理上通過科技賦能減少碳排放,借助科技手段監控商業運營行為模式,降低持有型物業的能源消耗。以東莞莞城萬科城市廣場為例,通過信息化系統建設,形成“線上數據診斷+線下運維”的管理閉環,2020年全年每平米的用電量降低10度,年底節約電量35.4萬度,可供一棟30層住宅樓所有家庭使用3年。
3.采購與物料管理。2009年,萬科集團完成了其采購體系的建設,以集團采購為主,輔以分公司采購,減少采購中出現的重復采購行為,降低該部分能耗,節約建筑成本。2016年,萬科發起“房地產行業綠色供應鏈行動”,推行“無綠色不采購”,并通過采筑平臺對采購材料進行綠色供應鏈管理。萬科集團強調“全生命周期管控”,從各環節都有相應的標準,包括工業化建造、綠色建筑、健康建筑等標準,這些標準也在不斷更新、升級,以不斷提高我們的綠色低碳管理水平。為了進一步夯實管理基礎,2019年,萬科設立了董事會-環境、社會及管治工作委員會,集團在綠色低碳領域的行動具有了更強的推動力和系統性。
4.研究與開發。萬科研發中心與德國被動房研究所(PHI)、德國能源署(DENA)、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康居中心、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等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專業機構密切合作,從提高效率與降低成本角度制定企業標準——萬科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系統解決方案。
5. 企業基礎制度。集團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進行了研究,例如萬科公益基金會與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房地產綠色供應鏈項目合作,開發《房地產企業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指南》。
五、房地產企業發展綠色建筑的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
1. 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交易市場待開啟
目前,全國碳交易市場已經開啟,下一步核證自愿減排量交易市場也將待開啟。在2021年1月生態環境部正式公布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中,就已經提到CCER并規定了CCER的抵消比例。此外,生態環境部也在改革自愿減排項目體系,市場普遍猜測,CCER項目審批和減排量簽發有望重啟。
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抵消機制,不僅可以擴大碳市場參與主體,并以市場化補償手段,為房地產企業獲取額外的資金支持、現金流。雖然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只納入了八大行業(發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中能源消費量1萬噸標煤以上的重點企業,建筑、交通、工業并未在其中,但是納入碳市場行業覆蓋正不斷擴大,加上建筑業高耗能、高碳排放的特點,建筑業納入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是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然。
2.新一輪建設的總要求: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在“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步是新一輪建設的總要求,明確指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1%,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因此,為了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針對房地產行業等能耗高、碳排放高的企業,政府也將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提供更多政策上的支持。
(二)挑戰
1. 綠色建筑發展依賴于前瞻性技術應用
房屋建設往往是長周期項目,綠色建筑應對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的能力需要滿足幾年后的真實需求,因此綠色建筑發展依賴于具有前瞻性的先進技術應用。若房地產企業對自身開展技術創新不能進行系統長遠的規劃,對研發成果的轉化缺乏統籌,就不能滿足未來行業需求,為行業的綠色發展提供支撐。
2. 綠色建筑的認證
現階段,在向金融機構獲取綠色融資支持時,房地產及建筑企業可能會存在綠色建筑設計時的認證等級與實際交付驗收時不符的情況,這種情況涉及到信貸機制、擔保、考核等的創新與完善,會限制銀行等金融機構以綠色金融支持綠色建筑發展的積極性,導致房地產企業難以高成本去開發綠色建筑。
3. 綠色建筑領域的碳匯計量與歸屬機制研究
高排放企業如房地產企業,因進行減排降碳而節約的碳足跡可以通過CCER交易,獲取主營業務外的額外現金流,抵消部分碳排放。CCER備案的流程,不僅包括了業主的自證,咨詢機構的專業論證,還包括了來自有資格的、獨立第三方機構的再次論證和主管部門的最終審批,較為繁瑣。而且由于房地產企業最終的減排歸屬為業主,加上綠色建筑的建設成本又較高,因此CCER對房地產企業而言激勵有限,在消費者愿意出更高價格消費綠色商品前,市場競爭力較弱。
4. 消費者綠色消費的意識有待加深
部分消費者支付能力有限,綠色消費需求“被動”缺失。在當前很多綠色消費品存在綠色溢價的情況下,部分消費者往往因囊中羞澀而放棄購買綠色產品。與此同時,部分消費者觀念偏頗,綠色消費需求“主動”缺失,缺少對技術成熟度的信任,對于低碳出行、節能節水、拒絕白色污染等綠色消費倡議,至今仍有很多消費者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架勢,綠色消費推行舉步維艱。部分消費者生態意識匱乏,綠色消費需求“無意識”缺失,盡管這些年國家加大了生態環境宣傳與治理力度,但各方面都存在一些盲區,很多民眾基本屬于“生態文盲”,他們既無意選購綠色商品,也不會有意生產綠色環保產品。
六、房地產企業綠色建筑發展展望與建議
(一)政府及監管部門
1.盡早將建筑行業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
現階段全國碳交易市場僅僅包含了能源行業作為先試先行,建筑行業雖然為四大減排部門但還未納入。將建筑業納入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是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必然。主管部門應當穩步推進低碳發展體制機制建立,推動企業積極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支持企業發展市場化的節能減排方式,指導大型企業構建與碳達峰、碳中和相適應的投融資體系。
2.完善碳匯計量與歸屬機制研究
各試點碳市場應發布政策,鼓勵控排企業優先使用碳匯減排項目,政府部門應探索更多碳匯消納模式,激活市場流動性,適當簡化CCER備案的流程,放寬對實際上有資格的房地產企業的要求,并聯合專業研究機構對各產業鏈的主體需求進行了解,按比例分派減排碳匯,促進房地產商對綠色建筑和建造的積極性。
3.引導可持續發展和綠色消費意識
政府應利用媒體加大可持續發展和綠色消費的宣傳,引導消費者形成低碳環保的消費理念,改變揮霍浪費的消費習慣。這不僅提升綠色消費意識,還可以鼓勵房地產企業的綠色轉型行動。
(二)金融機構
1.研究投融資動態追蹤機制
金融機構應進行投融資機制創新,以形成多元、綠色、市場化投融資機制為最終目標,從而為綠色投資提供足夠的市場激勵,為環保產業發展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并通過動態追蹤機制了解資金流向,貸款資金的流向分析可有效評估房地產企業在綠色建筑領域的資金運用情況,有助于監測貸款資金是否空轉、是否應用于綠色化等,有利于防范風險。
2.將ESG納入房地產企業授信考核
隨著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循序漸進,ESG理念逐步被廣大投資者和企業所認知,在可持續投資領域,房地產企業的ESG表現逐漸成為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因素。將ESG納入房地產企業授信考核,倒逼房地產企業提升ESG管理水平,將會強化房地產企業環境、社會、治理信息披露和與利益相關者的交流互動,有利于篩選高質量和具有長期發展潛力的房地產企業。
3.細化開展建筑行業環境風險壓力測試
在環境和氣候相關事件的規模和范圍逐步擴大、頻率不斷提高的背景下,環境風險壓力測試助推房地產企業認知環境和氣候風險,有利于企業及時進行風險管控。細化開展環境風險壓力測試能夠幫助金融機構確認建筑行業最大的承壓空間,便于在一定壓力限度內支持房地產企業進行綠色轉型,防止出現“一刀切”現象。
(三)房地產企業
1.聯通專業研究機構/智庫創新技術研發
以企業為主導、高校與科研機構為依托,加強與業界專家、高層次研究機構的溝通對接,合理運用專業研究機構和智庫的豐富資源,通過國際合作和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可持續建筑的基礎研究,研發質量保證建造水平較弱環節的服務和產品,解決綠色建筑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這一過程不但促進科技開放合作,也有利于綠色制造核心競爭力提升,有助于早日實現高端新材料的技術突破。
2.積極參與部委及金融機構房地產企業研究,以市場實踐提供更多可落地的支持政策
綠色建筑正處于發展初期,房地產企業進行綠色轉型還需政策的支持和健全的法律體系以及監管機制進行保駕護航,企業應積極配合研究,為政策的順利實施提供有關經驗。
3.加強專業性的人才培養
如今綠色建筑領域一線人才仍然較為匱乏,比如發展裝配式建筑,對掌握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吊裝、焊接等技術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快速增加,需要加緊建立綠色建筑人才培養和發展長效機制。在現階段各學科交融在一起研究的情況下,組建多學科、跨專業研究團隊刻不容緩,可以通過政府、行業協會引導,學校與企業通力合作等多種方式,構建可持續學習與交流平臺,促進綠色建筑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21). Emissions Gap Report 2021: The Heat Is On – A World of Climate Promises Not Yet Delivered. Nairobi.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發〔2021〕36號,2021年10月.
3、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國發〔2021〕23號,2021年10月.
4、中國網,中國發布丨截至去年底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8.4%,http://news.china.com.cn/2021-10/27/content_77836400.html,2021年10月.
5、全國能源信息平臺,煉油產能過剩是如何造成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4271501303272457&wfr=spider&for=pc.
6、中國建筑節能協會,《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2020)》,http://adminht.cabee.org/upload/file/20201231/1609385858606010.pdf.
7、中國汽車工業協會,2021年9月汽車工業經濟運行情況,http://www.caam.org.cn/chn/4/cate_32/con_5234907.html
作者:
鄧潔琳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長三角綠色價值投資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狄宛燁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科研助理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
聲明:本站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綠建之窗”或“本站原創”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綠建之窗”。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也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對不遵守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管理員QQ: 4993067 32533240,緊急聯系方式:13693161205。
- 相關文章
-
-
11-07綠色低碳科技未來,第二十四屆高交會“建筑科技”亮點看這里!
-
11-072022高交會“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展團”出擊,創新綠色發展理念
-
11-07河北省促進綠色建筑發展條例(2020修訂)
-
11-07人民日報刊評:提升中國建筑的綠色含量
-
11-06【重要培訓】綠色建筑(設計+評價)深度講解系列培訓
-
11-06【資訊】三部門發文:全面推廣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
-
11-05行業風口!綠色建筑經濟布局加速,將助推河南統籌城鄉綠色發展,建設綠色生態強省!
-
11-04杭州向“綠”而行 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
-
條文技術
本欄最新更新
-
11-26提高建設領域綠色發展與科技創新水平
-
11-09IIGF觀點 | 房地產企業發展綠色建筑的市場分析與展望
-
10-09提高建設領域綠色發展與科技創新水平
-
09-18提高建設領域綠色發展與科技創新水平
-
04-04條文解讀|9.2.4 綠容率計算
-
02-03合理定位的智能化系統
-
02-03垃圾分類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