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欧美_精品久久久久久乐_国产中文字幕视频在线观看_亚洲精品一区二区爱,狠狠色综合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

WAP手機版 RSS訂閱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設為首頁
江蘇綠建
當前位置:首頁 > 綠建政策 > 江蘇綠建

江蘇省綠色建筑施工圖設計要求和施工圖審查要點(試行)20131005版本(二)

時間:2014-06-18 16:52:34   作者:建工科   來源:江蘇省住建廳   閱讀:3660  
內容摘要:江蘇省綠色建筑施工圖設計要求和施工圖審查要點(試行)20131005版本

3          暖通專業

序號

設計內容

設計要求

審查要點

1

3.1 一般規定

3.1.1應進行建筑能源綜合利用分析,統籌規劃建筑物的能源供應模式。

“設計說明”應明確能源利用分析計算結果,包括建筑冷熱源性質、冷熱源供應模式,并應符合江蘇省《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GJ32/J96-2010的規定。

2

3.1.2 應根據建筑所在地的能源資源條件及建筑負荷需求因地制宜利用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能源資源。

“設計說明”應明確建筑規模,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可再生能源利用量應滿足江蘇省《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GJ32/J96-2010的規定。

3

3.1.3 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且設置集中空調系統的公共建筑應至少利用一種可再生能源,其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種類和利用量滿足江蘇省《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GJ32/J96)要求。

4

3.1.4 供暖空調系統的能源供應、輸配系統以及末端設備均應能根據室外氣候環境、室內使用條件等因素的變化進行調節控制。設計文件應提供各環節的運行控制策略。

“設計說明”應明確空調、供暖房間溫度自動控制調節措施,供暖空調系統冷熱源與輸配設備數量與規格組合應能適應全年不同負荷條件下高效運行需要。采用集中冷熱源的系統,應提供系統運行控制策略。

5

3.1.5-1 建筑室內溫濕度、風速、新風量標準應滿足《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以及江蘇省《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GJ32/J96)要求。

3.5.1-2 居住建筑的起居室和臥室在室內供暖空調時保持1/時的換氣次數

“設計說明”應明確建筑室內溫濕度、風速、新風量標準,并應滿足《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2012、江蘇省《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GJ32/J96-2010要求。

6

3.2 建筑能源利用綜合分析

3.2.1 對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且設置集中空調系統的公共建筑,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其供暖空調及生活熱水的負荷應進行全年逐時計算:

采用土壤源熱泵的建筑;

采用分布式能源系統的建筑。

“設計說明”“設計計算文件”應明確逐時負荷計算采用的軟件與空調、供熱設計計算負荷。大于2萬平方米并采用地源熱泵系統、分布式能源系統的建筑應明確全年負荷分析計算結果。

7

3.2.2 公共建筑在利用熱電廠蒸汽、余熱廢熱或采用天然氣等分布式能源后,其供暖空調系統可不再利用可再生能源。

利用余熱、廢熱或采用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的公共建筑,“設計說明”應明確使用量,并應符合相關節能規定。

8

3.2.3 應對供暖空調、通風、熱水等系統排入環境的熱能進行再利用可行性分析。

“設計說明” 應回收蒸汽凝結水余熱量用于加熱生活熱水等,宜回收排風冷熱量與制冷系統冷凝熱。

 

9

3.3 冷熱源系統及能源利用

3.3.1 冷熱源設備的效率、性能系數、系統配置方式等應滿足《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以及江蘇省《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GJ32/J96)的要求。

設計選用的冷水機組、空氣源(水源)熱泵機組性能系數(能效比)、多聯空調IPLV值、6元式空調性能系數及燃油燃氣蒸汽、熱水鍋爐熱效率等均應滿足江蘇省《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GJ32/J96)的要求;電動壓縮式冷水機組總裝機容量,應滿足《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20128.2.2條規定。

 

10

3.3.2 冬季室內需要消除大量內熱量的建筑,冬季應避免采用機械制冷供應冷量。

冬季室內需要消除大量內熱量的建筑,應有冷卻塔冷卻、新風冷卻等技術措施,減少或避免冬季制冷機組的開啟時間。

 

11

3.3.3 區域能源供應系統設計應滿足下列要求:

符合下列共同條件時可采用區域能源供應系統:1)建筑項目當地具有良好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條件或具備余熱廢熱利用條件,集中設置能源站與建筑物獨立設置冷熱源系統相比具備節能效果。2)室外管網輸送系統的輸送能耗低于區域能源站冷熱源的節能量,且初投資增量合理。

區域能源系統的總體設計負荷應根據各建筑冬夏季設計狀態下全天逐時負荷考慮同時使用條件后疊加計算確定。

室外輸送管網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根據區域能源系統冷熱源的單位冷熱量節能量確定室外管網單位冷量輸送能效比的限值。2)根據室外管網單位冷量輸送能效比的限值確定管網水流>、供回水溫差、管網冷熱量允許損失。供回水溫差可取5-8℃;管網冷量允許損失宜不超過5%3)室外管網與室內管網宜采用換熱器隔離的間接連接方式。

 

區域能源站應利用可再生能源、余熱等資源,或采用蓄能等技術提高系統能效;能源站設備的選擇應考慮服務范圍建筑同時使用系數;應提高系統供回水溫差,設計工況供回水溫差不應小于6℃;管網的保溫材料的厚度應滿足《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GJ32/J96-2010的室外管道厚度要求

12

3.4 輸配系統設計

3.4.1 空調水系統的管道制式、水泵加壓級數、冷熱水系統的輸送能效比及水管絕熱厚度等應符合江蘇省《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GJ32/J96)的要求。

“設計說明”應明確空調水系統方式,明確冷熱水系統輸送耗電輸冷(熱)比,明確空調水管絕熱層材料性能及絕熱層厚度,滿足《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p》DGJ32/J96-20104.3.14條及附錄E規定

 

 

13

3.4.2 空調風系統的設計、排風熱回收、風管保溫絕熱、單位風量耗功率應符合江蘇省《D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GJ32/J96)的要求。

 

“設計說明”應明確空調風系統方式,風系統應明確單位風量耗功rWs值、空調風管保溫材料性能、保溫厚度及其熱阻值,熱回收裝置應明確其熱回收效率,分別滿足DGJ32/J96-2010要求;平面圖、系統圖中判斷是否設置熱回收系統,滿足DGJ32/J96-2010規定。

 

14

3.5 末端系統

3.5.1 末端空調系統的設置應實現使用時間分室可控、房間溫度分室可調。房間溫度調節響應時間應滿足人體或工藝對溫度變化的時間要求。除利用天然冷源外,民用建筑中不應采用輻射供冷系統。

設計說明”末端系統的控制方式應滿足分室可控,房間溫度分室可控的措施;

“施工圖”判別 主要功能房間內采用獨立開啟、并進行溫濕度、風速調節的空調末端。

 

15

3.6 系統運行控制

3.6.1 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且設置集中空調系統的公共建筑以及建筑面積大于等于5萬平方米的居住小區,應設置樓宇自動化系統對建筑設備系統進行智能化監控管理。冷熱媒輸送設備、暖通空調末端設備及其控制部件應接入樓宇自動化系統。冷熱源設備宜接入樓宇自動化系統,減少信息孤島。

設計說明中應明確自動控制系統的范圍及內容,宜提供DDC控制圖。

16

3.6.2 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且設置集中空調系統的公共建筑應對公共建筑的室內主要功能空間的溫度、濕度、空調設備使用狀態進行聯網實時監測。

設計說明中應明確自動控制系統的范圍及內容。

17

3.6.3 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且設置集中p調系統的公共建筑以及建筑面積大于等于5萬平方米的居住小區應對地下車庫等部位的CO濃度等進行實時監測和控制。公共建筑還應對重要大型會議室和辦公室、商場、醫院門診大廳、體育場館等人群密集場所的CO2濃度進行實時監測和控制。

“設計說明”中應明確地下車庫的CO濃度應進行實時監測和控制;平面圖及機房詳圖中應設有監測探測點及控制設備。

18

3.6.4 冷熱源系統節能控制應符合如下要求:

根據預測的建筑供暖空調負荷以及冷熱源設備工作效率確定設備開啟臺數。停用的冷熱源設備應避免水流從其旁通通過;

冷水機組的冷凍水出水溫度宜根據室外空氣溫度的變化進行階段性調整;

對于復合式冷熱源系統,應根據資源條件、不同冷熱源的特性、不同建筑負荷需求制定運行方案。

“設計說明”中應明確空調冷熱源系統的控制策略

19

3.6.5 全空氣系統全年多工況運行應符合如下要求:

新風進風通道面積和空調機組新風口面積應滿足大風量(不低于50%總風量)或全新風運行的要求;

應進行空調系統全年負荷計算分析,依據供暖空調負荷,確定全年<風狀態點。根據送風狀態點與室外狀態的分布,確定空氣處理模式;

3 全空氣全年調節應充分利用室外空氣的冷熱量,避免冷熱量抵消,減少供暖空調設備開啟時間;

4 應提供明o的系統分區方法和各區域的空氣處理模式。

“設計說明”中應明確全空氣空調系統全年多工況運行控制;

 “施工圖”中對于可調新風比的全空氣系統,需核實新風井、百葉有效面積、新風管道及排風設備、管道等應符合可調新風比的要求

20

3.6.6 土壤源熱泵土壤熱平衡控制應符合如下要求:

對服務建筑面積大于等于2萬平方米公共建筑的土壤源熱泵系統,應制定以土壤熱平衡為基礎的全年運行方案;

應分別記錄地埋管換熱器冬夏季的累計換熱量。土壤源熱泵向土壤釋熱取熱的年度不平衡率不宜大于10%

根據土壤源熱泵機組、輔助冷卻系統或輔助加熱系統的能效特性確定冬夏季各設備開啟的時間及時間長度。在保證土壤熱平衡的同時,提高土壤源熱泵的效率。

如有地源熱泵系統,“設計說明”應明確全年運行策略;“計算文件”中提供土壤源熱平衡分析計算;“施工圖”是否設有相應的輔助冷卻裝置或輔助加熱裝置。

21

3.6.7 江蘇省新建的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應設置能耗監測系統。并符合下列要求:

能耗監測系統應符合江蘇省《公共建筑能耗監測系統技術規程》DGJ32/TJ111的要求;

冷熱源系統的電、水、燃氣消耗總量以及區域能源供應的冷熱量總量應分別計量;

冷熱源設備主機、冷凍水水泵、冷卻水水泵、循環泵等的能耗應分別逐時計量;送排=機能耗應單獨計量;

冷熱源系統供應的冷量、熱量應逐時計量;

數據中心空調系統的能耗應單獨計量;

末端空調系統的冷熱量計量應按照物業管理歸屬和能源收費管理要求設置計量裝置。

“設計說明”應明確能耗監測系統的內容,明確計量裝置的部位及就地監測計量儀表的部位。;施工圖審查冷凍機房、鍋爐房熱力系統圖中是否設置能耗監測裝置(冷熱量計量裝置、空調冷卻水及冷水補水計量裝置),平面圖中應繪出計量裝置的安裝位置,并說明其主要技術參數;主要設備表:計量裝置名稱,性能技術參數,數量。

22

3.7 場地要求

3.7.1 場地內應無超標污染物排放。

“設計說明”中明確公共建筑廚房排油煙系統排放標準及凈化設備的最低去除效率,滿足《民用建筑供熱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90736-20126.3.5條規定;室外排油煙風機設置應滿足《飲食業環境保護技術規范》HJ554-2010規定;


4 給排水專業

序號

設計內容

設計要求

審查要點

1

4.1 一般規定

4.1.1 室外總平面設計應保護建設場地內的自然環境及利用周邊已有市政水資源設施。

1.根據場地設計與建筑布局綠建評價的要求或占地面積≥20000m2的工程項目,應采取雨水回用措施。

2. 當只收集屋面雨水時,雨水收集面積不少于屋面面積的二分之一;當收集地面及屋面雨水時,收集面積不少于項目占地面積的三分之一。

3. 在城市市政再生水管道覆蓋范圍內的項目應使用市政再生水,優先用于沖廁、空調冷卻、綠化等用途。

4. 景觀用水不得使用市政自來水和地下井水。

5. 當有室外景觀水體設計時,結合雨水利用設施進行。

2

4.1.2 給排水系統設置應合理、完善、安全。

1. 給排水系統的設計應符合國家標準規范的相關規定。

2. 給水系統分區合理,給水水壓穩定、可靠。水量和水壓滿足用水點要求。應充分利用市政給水管網水壓,分區和配水點壓力應滿足GB50015GB50555的規定。

3. 根據用水要求的不同,給水水質應達到國家、地方或行業標準規定的要求。

4. o活飲用水系統所選取的管材、管道附件、設備和運行不應對供水造成二次污染。

5. 設置完善的污水收集、處理和排放等設施。

3

4.1.3 使用非傳統水源應采取供水安全保障措施。

1. 非傳統水源應采用獨立供水系統。

2. 非傳統水源供水管網及配水設備應設置明顯的標識,當末端設取水器具時宜選用取水栓或帶鎖的取水龍頭。

3. 綠化采用再生水供水時,不得采用噴灌方式。

4. 非傳統水源回用時,水質應滿足不同用途的要求。

5. 使用非傳統水源時,應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得對人體健康與周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

4

4.2 節水措施

4.2.1 衛生器具應采用高等級效率的節水衛生器具。

衛生器具應滿足《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及《節水型產品技術條件與管理通則》GB18870的要求,節水評價值不小于2級。

5

4.2.2 應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網漏損。

1. 給水系統中使用的管材、管件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的要求。

2. 選用密閉性能好的高性能的閥門。

3. 室外埋地管道應選擇適宜的管道敷設及基礎s理方式。

4. 合理設計供水系統的供水壓力。

5. 應有防止給水系統壓力驟變的措施。

6

4.2.3 熱水供應系統應節能、節水及符合當地政府規定的規定。

1. 熱源應首選可再生能源、利用廢熱、余熱并執行當地政府的規定。

2. 熱水供應系統應保證用水點處冷熱水壓力平衡。

3. 熱水供應系統應按節水標準的有關規定設計循環系統。

 

 

7

4.2.4 應按用途、付費單元或管理單元設置用水計量裝置。

1. 住宅建筑每戶應設用水計量裝置。

2. 公共建筑按不同的使用功能設置用水計量裝置。

3. 非傳統水源回用系統應設計量裝置。

8

4.2.5 應采用循環冷卻水節水技術。

1. 冷卻塔應選用冷效高、能耗小、噪聲低、飄水少的產品。

2. 冷卻塔補充水宜優先使用雨水等非傳統水源。

3. 冷卻塔補充水總管上應設計量裝置。

4. 循環冷卻水的水質穩定處理應結合水質情況合理選擇處理方法及設備。

9

4.2.6 綠化應采用節水技術。

1. 所有綠化供水系統均應采用節水澆灌技術。

2. 應結合景觀設計配n綠化澆灌設施。

3. 綠化供水系統按分區輪換澆灌方式確定設備規模。

4. 綠化供水設備的技術參數應滿足供水范圍內系統的流量和最不利點水壓要求。

10

4.3 再生水回用設計

4.3.1 再生水回用系統選型及設計應進行技術經濟比較。

1. 規模宜根據原水類型、再生水用途、供水和用水條件、環境與衛生等因素,通過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

2. 再生水回用系統設計計算應包括水量平衡。

3. 應有再生水回用系統的處理工藝流程及機房平面圖。

 


5 電氣專業

序號

設計內容

設計要求

審查要點

1

5.1 供配電系統

5.1.1 低壓供電的公共建筑,用電裝機容量大于100kW及以上,低壓供電進線處功率因數不應低于0.910kV及以上電壓供電的公共建筑,其供電進線處功率因數不應低于0.95。不滿足上述要求的,應在負荷側設無功補償裝置

審查公共建筑每路進線處功率因數是否符合要求;功率因數低于要求的應設無功補償裝置。

2

5.1.2 無功補償裝置應具過零自動投切的功能,并有抑制諧波和抑制涌流的功能。

低壓無功補償應具有分相補償或混合補功能,采用混合補償時其分補容量不應小于總容量的40%

審查公共建筑設計說明中是否有相關要求,或系統圖中分相補償容量是否滿足要求。

3

5.1.3 變壓器應選用10型及以上節能環保型、低損耗、低噪音,接線組別為Dyn11的干式變壓器。變壓器自帶強迫通風裝置。

審查各類民用建筑設計說明或系統圖中是否有相關要求。

4

5.2 照明

5.2.1 各房間或場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規定的目標值。

審查各類民用建筑設計說明中LPD值參數要求、平面圖中有關房間或場所LPD值不高于GB50034規定的目標值。

5

5.2.2 建筑室內照度、統一眩光值、一般顯色指數等指標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的規定。

審查公共建筑和住宅公共部分設計說明中照度、統一眩光值、一般顯色指數等指標是否符合GB50034的規定。

 

6

5.2.3 公共建筑和住宅的公共部位照明應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燈具和低損耗鎮流器,并應符合《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和《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GJ32/J96-2010的規定。

審查公共建筑和住宅公共部分設計說明中是否有相關要求。

7

5.2.4 照明系統采取分區控制、定時控制、照度調節等節能控制措施。

審查公共建筑和住宅公共部分設計說明中是否有相關要求,或平面圖中燈具的布置、回路劃分和控制是否滿足要求。

 

8

5.3 能耗監測

5.3.1 設置能耗監測系統,滿足分類、分項計量的要求,并將監測數據上傳至上一級數據中心。

對電、燃氣、水等建筑能耗進行分類計量;對照明、電梯、空調、給水排水等系統的用電能耗進行分項S分區、分戶的計量。

審查設置集中空調或采暖的各類民用建筑是否設置分項計量裝置,并審查水、暖專業計量表,是否接入能耗監測系統。

9

5.3.2 住宅按戶設置電能表、分戶收費

審查住宅系統圖是否按戶設置電能表。

10

5.4 可再生能源利用

5.4.1 甲類節能公共建筑應按DGJ32/J96-20107.0.1條設置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統。當僅采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光誘導系統作為可再生能源利用裝置時,其總功率應不低于建筑物總變壓器裝機容量的0.2%

審查甲類節能公共建筑是否設置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統;當僅采用太陽能光伏系統/光誘導系統時,其容量是否滿足要求。

11

5.5 智能化

5.5.1 綠色建筑應根據《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50314 中所列舉的各功能建筑的智能化基本配置要求,并從項目的實際情n出發,選擇合理的建筑智能化系統。

審查各類民用建筑設計說明中是否交待智能系統的相關內容,設置哪些智能系統。


標簽:可再生能源  江蘇省  建筑節能  建筑物  施工圖  

綠建政策

本欄最新更新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綠建之窗網站已運行:
  京公網安備11010602007284號  京ICP備14061276號-3 51LA統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芦山县| 上高县| 昌吉市| 闸北区| 临猗县| 离岛区| 孟州市| 卢氏县| 沧州市| 翼城县| 莎车县| 木里| 斗六市| 嘉义县| 渭南市| 英超| 焦作市| 宁德市| 黄梅县| 台山市| 长沙县| 丁青县| 且末县| 城固县| 林西县| 邯郸市| 金华市| 花莲市| 会昌县| 都匀市| 巴彦县| 正阳县| 兴国县| 滦南县| 望谟县| 秭归县| 建始县| 文昌市| 清流县| 新蔡县| 鹤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