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欧美_精品久久久久久乐_国产中文字幕视频在线观看_亚洲精品一区二区爱,狠狠色综合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

WAP手機版 RSS訂閱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設為首頁
海綿城市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海綿城市

[分享]一位園林老兵對海綿城市的深度解讀!

時間:2016-05-21 23:54:18   作者:張喬松   來源:廣州市林業園林科學研究院   閱讀:2349  
內容摘要:“忽如一夜春風來,神州到處吹海綿"。隨著今年4月份國務院三部委推出的16個試點塵埃落定,海綿城市的話題充斥著各大媒體,各種海綿城市培訓班也紛至沓來。在這些聲浪當中,園林的專家學者很少發聲。試點城市的各種舉措的報道也是水務部門的居多。園林部門,管轄著城市大部分覆蓋面積的行......
640.webp.jpg

“忽如一夜春風來,神州到處吹海綿"。隨著今年4月份國務院三部委推出的16個試點塵埃落定,海綿城市的話題充斥著各大媒體,各種海綿城市培訓班也紛至沓來。

在這些聲浪當中,園林的專家學者很少發聲。試點城市的各種舉措的報道也是水務部門的居多。園林部門,管轄著城市大部分覆蓋面積的行業好像被邊緣化了。


那么,海綿城市是水務部門的事情還是一個綜合性的城市系統工程?園林部門在此是應該唱主角還是被邊緣化?眼花繚亂的海綿城市概念潮水般地涌現出來,如何辯識真偽?下面就我的學習和理解,談談一名園林老兵的看法。


1、海綿城市概念與由來

事件回顧:習大大在2013城鎮化工作會議上說:“為什么這么多城市缺水?一個重要原因是水泥地太多,把能夠涵養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給占用了,切斷了自然的水循環,雨水來了,只能當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解決城市缺水問題,必須順應自然。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640.webp (1).jpg

2014年11月2日,住建部發布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建城函〔2014〕275號,以下簡稱《指南》)。2014年12月,住建部、財政部、水利部聯合啟動了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的申報工作。

2015年1月19日三部門下發通知,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試點工作,試點城市直轄市每年補助6億元,省會城市5億元,其他城市4億元,一定三年。

2015年9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出總體要求。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海綿城市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標要求。


背景:統計顯示,過去3年,全國超過360個城市遭遇內澇,其中六分之一單次內澇淹水時間超過12小時,淹水深度超過半米,北京、濟南等城市甚至發生了造成傷亡的嚴重內澇。但與此同時,全國有1100座城市嚴重缺水。城市排水標準偏低和雨水利用系統的缺乏,讓這些城市緊缺的資源成為了災害發生的誘因。

640.webp (2).jpg

暴雨淹城誰之錯?北京建筑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院長李俊奇說,城市對雨水追求“一排了之”,正是造成上述問題的最主要原因:“像北京城區一年流走的雨水徑流總量能超過三個億(立方),整個(北京)行政區劃全部流失的雨水一年超過十個億(立方),這是嚴重的浪費。”問題是,該檢討的僅僅是“一排了之”嗎?


下水道規劃建設不足和堵塞成了眾矢之的。還有人對歐洲可以開汽車的下水道羨慕至極。那我們再花上萬億重建一個城市排水系統?

其實是我們破壞大自然之后保留的綠地太少,我們應該多建綠地(綠地率50%以上),改透水路面透水廣場,讓雨水回歸大地;建屋頂綠化截留雨水,讓雨水暫留天上(屋頂)

就是智慧的事半功倍之道!


我們還要改變多年來城市建設中的隨意改變地形地貌的大挖大填和對雨水只排不蓄的落后理念。轉而建立“滲,蓄,滯,用,排”五位一體的新型城市雨水處理系統,把80%左右的雨水留住,以便降峰減流,涵養水源,打造海綿城市。

640.webp (3).jpg

光緒年間福壽溝圖  

640.webp (4).jpg

市政工作人員檢查福壽溝

其實,我們的老祖宗就有“天水不外泄”“四水歸堂”“南面風水塘”等等截留利用雨水等等自然而然的樸素環保理念。贛州的宋代福壽溝,更是體現了我們古人的智慧——排水溝和水、旱塘排蓄結合的福壽溝。可以說,這就是中國幾百年前的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的概念:海綿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綿一樣,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最大限度減少雨水外排或形成洪水。并通過自然或人工系統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


海綿城市概念來自于“低影響開發系統(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低影響開發技術是上世紀90年代發展起來一種城市雨洪及污染控制的管理技術,旨在利用分散的、小規模的源頭控制來達到對暴雨產生的徑流及污染的控制,使開發地區盡量接近自然的(開發前)水文循環。

640.webp (5).jpg

那么,搞大規模深隧屬不屬于LID?發達國家的龐大的排水系統屬不屬LID?顯然不是。LID的關鍵詞——源頭,分散,小規模蓄水設施。每棟建筑、每段道路、每片平臺、每片綠地都應因地制宜考慮小型雨水截流和蓄水設施,對降雨實施降峰減流和資源利用。如每千平方屋頂建一個20立方的蓄水池,就可儲存20毫米(屋頂面積)的雨水。


2 海綿城市的技術指標

2.1 徑流總量目標控制   

徑流總量控制目標應以開發建設前后的徑流排放量基本一致。開發前的自然綠地的年徑流總量外排率為15~20%(相對于年雨量徑流系數0.15~0.20)。借鑒外國經驗,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最佳為80~85%。這個目標主要通過控制頻率較高的中小降雨事件來實現。以北京為例,當年徑流控制率為80%和85%時,對應的設計降雨量為27.3和33.6mm,分別對應半年一遇和一年一遇的一小時降雨量。


表1.我國部分城市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對應的設計降雨量一覽表

QQ截圖20160520092028.jpg
QQ截圖20160520092038.jpg

2.2 徑流峰值的控制目標    

按照LID的就近、源頭、小規模的截留設施和截留量,對一般頻率較高的中小雨的降峰減流效果較好,對特大暴雨則效果不顯。因此,《指南》提出,為保障城市安全,城市雨水管渠、泵站的設計重現期、徑流系數等設計參數仍然應當按照城市排水的國標——《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014》執行。竊以為這個提法值得商榷,這個國標應該沒有考慮海綿城市的控制目標,光是考慮排水需要的話,或會造成標準偏高而浪費。

640.webp (6).jpg

年徑流總量控制示意圖


這里帶出了一個重大問題, LID控制年徑流總量的設計降雨量不能解決特大暴雨問題。如北京年徑流總量控制到85%的設計降雨量為33.6mm,北京要求每萬平米建筑物要建500立方的蓄水池,即可截留50mm的雨量,超過了設計降雨量要求。但北京2012年7月21日遭遇61年一遇暴雨,平均降雨量為164mm,最大降雨點房山河北鎮是460mm,如果這些由排水系統負擔,那可能就要搞深隧、大型蓄水池這樣的HID了。


因此,城市雨洪的管理應該是分級管理,以LID的源頭控制為基礎,充分利用城市河流和及洪澇管理系統進行綜合治理。

psb.jpg

美國雨水管理標準 及技術體系之間的關系示意圖


2.3 徑流污染物控制指標    

城市徑流污染物當中,懸浮物(SS)往往與其他污染指標有相關性,因此,一般可以采用SS作為徑流污染物的指標。LID的年SS總量去除率一般可達40~60%,因為污染物會隨徑流量的下降而下降。換言之,控制了徑流量多少,就相當于污染物下降了多少。年SS總量去除率可以用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乘以LID對SS的平均去除率得出。


3 海綿城市的規劃要求

《指南》對規劃原則、城市總規和四個專項規劃(城市水系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城市排水防澇綜合規劃、城市道路交通專項規劃、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都做了詳細的指導,這里就不贅述了。我們還是把注意力集中到第四點,我們園林人應該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好了。


4 海綿城市與園林規劃建設

4.1 綠地率——寸土必爭   

 綠地率是城市化過程中控制人類聚居地的開發強度,保留保護市域地塊中的自然成分(最大的自然海綿體),維護聚居地生態系統的基本健康的重要指標。研究指出,未開發的自然綠地的年徑流量的外排率在15~20%,要維持開發前后的水文特征的重點應該是盡可能地制定一個高綠地率的指標!使自然海綿體在制度上獲得最大的保護,建設海綿城市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綠地率有幾個層次——市域綠地率,建成區綠地率,建設單元綠地率和綠地中的綠地率(我們園林人手中的公共綠地的綠地率)。我們在市域綠地系統規劃中,首先要爭取定好兩大的綠地率——市域綠地率(目前沒有人提)和建成區綠地率兩個關鍵指標,這是海綿城市的基礎。前者通過規劃好市域的生態保護線(保留的不開發區域)來作基本的落實,后者通過建成區的詳細綠地規劃來落實。

640.webp (7).jpg

兩個綠地率指標應該是多少合適呢?市域綠地率應該在60~70%以上,建成區綠地率應該在40~50%左右。目前園林城市的建成區綠地率(園林城市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分別為31%和35%)標準應該是一個最低標準,任何新的城市規劃都不應低于國家園林城市的這個最低的標準,而在有條件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建成區的綠地率標準。遺憾的是,綠地率目前行內行外都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甚至有學者提出節約型園林的第一個節約就是節約綠地!


根據現有資料,深圳、廣州、北京、珠海的市域綠地率在60~80%之間,最近珠海總規——生態控制線區域不低于全市陸域面積的53%,建成區綠地率達到50%。成都最新的規劃要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40%。這些城市都是很好的楷模。


在這兩個大的綠地率指標得到控制落實的基礎上,我們還要注重建設單元的綠地率的落實,如住宅小區的綠地率、單體建筑的綠地率、每條道路的綠地率等等,嚴格評審把關(遺憾的是,多數城市的把關形同虛設),使綠地能夠均勻分布,合理連片。


守土有責——綠地中的綠地率   我們在規劃設計、施工、竣工驗收等等環節確保了建設單元綠地率落實之后,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已經在我們園林人手中的公共綠地中的綠地如何不被以各種理由和名義進行侵占和蠶食的問題。


這些侵占和蠶食有些是政府以公共利益的名義進行侵占。有些是以建設綠道的名義進行毀綠開道,有些則是以滿足老百姓活動場所的名義將公園綠地硬底化。凡此種種,都使我們的綠地海綿體受到破壞。這樣例子可謂俯拾皆是.

640.webp (8).jpg

我們還要在城市園林綠地的建設和管理中,想方設法保護和拓展綠地,以增加自然海綿體。原有的自然林地自然植被是最好的海綿體,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保護保留為主!充分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植被,要原裝綠地,不要改造的綠地,不搞大挖大填!


這就需要落實“不動土”、“少動土”、和“最少土方量”的規劃設計原則。還要想方設法保護自然土壤的肥沃表土!上海園林所編制的表土保護規范和上海迪士尼工程的表土保護工程堪稱表率,值得學習!


4.2 綠量與層次   

 有了足夠的綠地以后,我們不能忽略綠地的質量——單位綠地面積上綠量!特別是人工綠地。綠量的多寡是綠地質量的標志之一。一般而言,綠量越多,生態效益越好;綠量越多,留蓄雨水的量越大!海綿體就越有效。

綠地滯留雨水層次自上而下可分為三個層次:冠層滯留、表土疏滲和根際滯留:


4.2.1冠層滯留   

樹木越高,樹冠越密,層次越多,葉片越細滯留的雨水越多。因此植物配置首先要考慮綠地上的喬木覆蓋率(>70%)和多層植物覆蓋率,要多種參天大樹和冠大蔭濃的樹種,不讓人進入的密林部分植物搭配上要考慮多層結構,喬木本身都可以考慮三層。植物葉形的選擇可多考慮細密枝葉的樹種,使小雨時樹冠滯留更多的雨水。

廣州的《城市公園規劃設計規范》里面就有“植物的配置形式以自然多層次混合植物群落為主體,喬、灌、草三層配置種植面積應占公園綠化種植面積的70%以上,避免大面積使用單一植物的配置形式。”

640.webp (9).jpg

那么種什么樹能有大冠幅,多層次? 這個問題牽涉到我們的育苗方式和工程用苗標準問題,也是目前園林行業存在的重大問題。濫挖濫移之風還在盛行,屢禁不止,砍頭樹、殘廢樹充斥各地苗圃,未種先殘。苗木標準重胸徑,輕冠幅!綠地樹木有胸徑,無冠幅!


應該種沒有短截修剪的原冠樹(原裝樹)!清華大學楊軍教授如是說:“一棵樹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其枝椏的生長分布是長期自然選擇下形成的最優結構,當人為將其截頭定干后,即使能促發長出新的枝條,但這些枝條集中在一個斷面內,其組織結構已經發生變化,樹枝在樹干的附著強度顯著降低,難以抵抗風吹、雪壓的侵襲,導致砸車傷人事故的發生,為城市綠化埋下很多安全隱患。這樣的樹盡管也在長,也具有生態價值,但與原冠苗相比差別就大了,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已經喪失了成長為一棵樹的完整價值。”


砍頭短截對部分萌芽成枝力強的樹種,如法桐、國槐、秋楓、等也有可能恢復較好的樹冠,但也無法長成本來可以長成的參天大樹。因為斷掉主根和主干有矮化作用。那么,對于希望長成高大樹冠的樹種,在育苗過程如何保護主根和培育健康樹冠?將是苗圃業升級換代必須考慮的問題。

640.webp (10).jpg

雙十標準和適時移植技術——種植多大的樹才能獲得最好的移植及后續效果,實際就是一個適時移植技術的問題。多年前我曾提出一個雙十標準:選用苗齡≦10年,胸徑≦10cm的適齡苗。這個標準與國際樹木學會(ISA)提出的樹木規格建議十分吻合。結合最近原冠苗的討論,8~10cm左右,沒有經過砍頭截枝的原冠苗是理想的用苗規格標準。


4.2.2表土疏滲  

綠地表土的性狀、植被層次等等對雨水的疏滲速度和疏滲量是十分關鍵的。特別是當表土因為土質粘結、雨水、澆水沖刷和人車踐踏而板結,將嚴重影響雨水疏滲,使落到地面的雨水大部分成為徑流。影響表土疏滲的因素有四個方面:


4.2.2.1表土性狀   

表土不板結、含沙量適中的沙壤土,有機質和團粒結構豐富的土壤疏滲及截留雨水能力好,反之則差。
表土疏滲速度和疏滲量是綠地海綿體是否有效的重要一環。要做好表土疏滲,除了增加植被層次、適當改良過于粘性的土壤以及及時中耕松土以外,還可以通過保留綠地落葉、推廣有機質的綠地地面全覆蓋、開放綠地的輪流開放等管理和技術措施來實現。有機覆蓋物的來源可以通過養護過程中粉碎修剪的樹枝葉來獲得。


4.2.2.2植被層次   

植被覆蓋度高,層次豐富,枝葉密集者雨水下落到表土的速度減緩,疏滲能力則高,反之則低。


4.2.2.3根系狀況   

根系越發達,根系拓展寬而深則疏滲和蓄留雨水效果好,反之則差。要使根系發達,土壤質量、樹穴質量就要有高標準嚴要求,而這方面恰好是目前園林界的通病和痛處。土壤質量合格的幾乎是鳳毛麟角,樹穴規格也普遍偏小。


4.2.2.4雨水狀況   

微風細雨,時間短,總雨量少則疏滲好,狂風暴雨,時間長,總雨量大則疏滲差,徑流量大。


4.2.3根際滯留    

表土有利于雨水疏滲性狀改良以后,雨水的疏滲速度和疏滲量就主要依賴良好而有活力的根系,根系拓展越深越廣,雨水的疏滲量就越大。這就需要良好的土壤基礎——我們種植樹木的時候用國際標準的樹穴種樹和徹底改良不好的樹穴土壤。

640.webp (11).jpg

樹穴與國際接軌——法國巴黎:一般規格2米X2米X2米,大樹規格3米X3米X3米

國際樹木學會:樹穴大小為土球的三倍!而土球是必須是胸徑的10~15倍!樹穴規格上海行道樹標準是1.5X1.25X1m,合肥的行道樹施工導則是1.6X1.6X1.6m,這些標準在國內可以說是堪稱楷模了,但和國際樹木學會的標準相比,還是有差距。

2012年8月布拉萬臺風過境長春,瞬間風力最大達到8級,行道樹倒伏上萬株,調查發現倒伏樹其根延伸到樹坑外不到20cm且切很細,加之樹坑內土壤水飽和,支撐力大減,造成倒伏。


4.3 地形與水體(豎向設計)

4.3.1地形

4.3.1.1重在保護地形   

在所有的綠地規劃設計中充分尊重和保護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是規劃設計的重要原則。不能隨意搞大挖大填,移山填海。保護地形地貌和原有植被其實就是保護自然的海綿體,就是海綿城市的題中應有之意。


4.3.1.2適當改造地形   

我們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礎上,也可以從降峰減流的角度,在地形的低洼處盡量保留和改造一些小尺度的水塘、旱塘、旱溪,搞一些小型的攔水壩,增加降雨時的雨水匯集與滯留。過于平坦的地形或在原有農田上建設公園,也可以適當地挖湖堆山,增加公園的水體面積。水體更不應隨意地硬底化,阻塞補充地下水的通道。漏水也是自然過程!


但我不贊成大量參照建造西方的雨水花園。這些雨水花園的設計首先是破壞綠地為前提,在綠地下面挖地三尺,建造雨水的滲、排、蓄設施,然后覆土種植植物。這種先破壞、后建設,對原有地形植被毫不吝惜,依賴翻天覆地的工程措施達到截留雨水的目的,是典型的西方人類中心主義的表現。

640.webp (12).jpg

西方雨水花園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這些設施上面的植物能否健康成長?是不是相當于把寶貴的地面綠化變成不接地氣的屋頂綠化了?在路邊排水溝增加滲排設施和建筑與鋪裝下面做蓄排水工程還可接受。


4.3.1.3園道設計與排水(園道、小平臺的斷面設計對排、滲水影響)  

園道、平臺的斷面設計要結合地形選線,要考慮如何充分利用地形自然排水,做到節省投入(排水溝的投入)、有利分散排水、有利自然滲透、減少雨天安全隱患等等作用。這就牽涉到園道的規劃選線以及園道斷面位置、斷面高度、斷面結構等方面:


(1) 斷面位置   

要綜合考慮,選擇最佳的布線位置。平地的位置可能相對容易選定,坡地則宜選擇平緩地段,土方工程量相對較低的地段,還要注意不要在最低洼的位置,使園道變成排水溝(如果一定要這個位置,則要增加排水溝的設置)。至少要有一側是比園道更低,才有利于自然排水和分散排水,減少排水溝的投入。集雨面積較大的路段,其內側(高側)還是需要增設排水溝。


(2) 斷面高度    

除了前述的將園道放在有利于自然排水的位置以外,園道的斷面高度設計也是十分重要的。斷面高度宜略高(5~10cm)于道的兩側地面或一側地面,使雨水向一側或兩側排水,分散自然滲透。因此,不應設置高于道面的路側石,因為這些高于路側石很容易成為慢行道的排水障礙,使下雨時慢行道變成排水溝,集中變成洪流,影響行人安全,增加排水壓力。


(3)斷面結構    

最好采用透水透氣的生態鋪裝。(后述,參看4.4)

總結一下園道的排水(海綿)技術:①園道結構:透水結構最理想。②園道斷面位置:有利于向兩側排水。坡地:平緩處布線,最小土方量。不在最低處,易成排水溝。可在次低點,一側自然排。平地:略高于地面,兩邊自然排。不設高側石,方便兩邊排。③道旁綠地因地制宜設置雨水滲濾溝。④道旁低洼處增設攔水壩營造蓄水池。⑤低洼路段的園道下面可以考慮建造蓄水池。

640.webp (13).jpg

4.3.2綠地水體    

設法適當增加低洼處水體、水景、溪流的景觀蓄水小壩、蓄水池等蓄留雨水,達到降峰減流的目的。起伏山地公園更要盡可能保留原有小面積的山塘、洼地、濕地,以利蓄水。洼地、園路與建筑周邊的排水系統可適度增設地下蓄水池設施。

還可考慮增加一些規范性指標:新建公園要有景觀水體面積>20%的要求,以及各類綠地的永久性或臨時性水體、溪流攔水設施、蓄水池的指標要求。


4.3.3下沉式綠地    

什么是下沉式綠地? 下沉式綠地(SunkenGreenbelt)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下沉式綠地又稱為低勢綠地、下凹式綠地,其典型結構為綠地高程低于周圍硬化地面高程5~25cm左右,雨水溢流口高于綠地且低于硬化地面。廣義的下沉式綠地還包括洼地、雨水花園、雨水塘、雨水濕地、多功能調蓄等生態雨水設施。總而言之,下雨時可截留雨水的低洼綠地。


下沉式綠地要大量建造嗎?我在微信上看到一個權威人士的海綿城市報告,說下沉式綠地要達到70%!實在嚇我一跳。我就收集了一下這方面的資料,發現多地出臺文件要求下沉式綠地要達50%。如北京:《新建建設工程雨水控制與利用技術要點(暫行)》的通知市規發〔2012〕1316號——凡涉及綠地率指標要求的建設工程,綠地中至少應有50%作為用于滯留雨水的下凹式綠地。廣州:2014年1月29日,《廣州市建設項目雨水徑流控制辦法(草案征求意見稿》, “凡涉及綠地率指標要求的建設工程,除公園之外的綠地中至少應有50%作為用于滯留雨水的下沉式綠地。”

640.webp (14).jpg

更有甚者——邱巧玲老師在論文中寫道: 2012年7月北京洪災以后,由于某些“專家”和媒體趁機炒作城市綠地的滯洪作用,我國江南地區個別城市的領導曾下令園林部門將所有公共綠地改造成一律下凹20cm,遭到業務部門的抵制。(邱巧玲,2014.“下沉式綠地”概念、理念與實事求是原則,中國園林,第六期)


她還說,稍有些園林知識的人都知道——如果盲目執行這個政策會帶來很多后果:大片地被植物和一些灌木被毀壞:大片土壤表層被破壞:弄木的樹根被裸露出來一截,會大量死掉,特別是老樹和古樹名木;一旦暴雨,許多植被會被淹死,若一律改種耐水植物,將損害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大雨后,很多公共綠地難以迅速啟動為市民服務的活動;   綠地對地震、戰爭等災害的防災功能可能出現大問題,果這些災害和大雨同時發生的話; 文物古跡可能受到影響,許多園林精品將被毀滅。


邱老師總結道:提出“下沉式綠地”作為綠地建設的一種特定形式,更適用于干旱地區和解決節水問題,而對于特大暴雨的滯洪作用相當有限,特別在潮濕多雨和地下水位很高的地區應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因地制宜合理使用,而不能使其成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念。

濟南的園林前輩蔣三登老師說,下沉式綠地要達70%,將是中國園林的一場浩劫!我十分贊成這些智者的意見。不能隨意地把市民保命的綠地變成“泄洪道”和“黃泛區”!不要讓綠地隨便承擔公共綠地以外的“滯洪”指標!不要讓我們城市綠地再次成為“容易受傷的女人”!

園林綠地是自然海綿體,作為這些市民生命線的守護人,我們認為可以承受略高一些的截留雨水的指標要求,但要科學和適度,不能使綠地遭受大的破壞。下沉式綠地可以因地制宜做一些,比例應該控制在10%以下。

psb (1).jpg

天津園林設計院的雨水花園


下沉式綠地的土壤、植物選擇與配置   土壤具有良好的疏松透水特性,黏性較重的土壤適當進行沙化的改良,加強其疏滲能力。選擇適應性強的兩棲植物,特別是可以耐突然短期水淹的植物。同樣應該喬木為主,多層結構,不能只種草坪。兩棲植物的喬木有水杉、池杉、落羽杉、楓楊、水椰子等等。不要選擇不耐水淹的植物,如木蘭科植物。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潮間帶(消落帶)兩棲植物選擇配置的研究成果,為下沉式綠地服務。


4.4 生態鋪裝

覆蓋城市地面的除了綠地以外,還有建筑和各種地面鋪裝,如果這兩部分都能接近綠地海綿體雨水吸納水平,就基本上天下太平了。各種地面鋪裝包括道路、平臺的鋪裝,以及所有自然地的鋪裝或覆蓋,包括常常被忽略的河湖水體的底覆蓋、堤岸覆蓋等等。


4.4.1道路與平臺鋪裝    

所有道路平臺鋪裝理想狀態應該是透水透氣、不污染土壤的生態鋪裝。透水鋪裝已經成為世界潮流,從快車道到休閑平臺,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透水鋪裝可透氣透水,截留雨水并為植物根系呼吸帶來好處,更可以為地面降溫。遺憾的是,這方面還有大量問題有待解決,如鋪裝的真透水問題、鋪裝水泥成分對土壤的污染問題、鋪裝的水穩層對植物根系的封堵等等問題。透水鋪裝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① 鋪裝面層的孔隙堵塞問題。堵塞失效很快,嚴重影響透水功能的持久性。

② 鋪裝墊層的透水性、水穩性和無污染問題。很多的墊層不透水,有的是水泥石粉,透水性差并污染土壤。而光用砂石則水穩性不好,都有待解決。

③ 墊層下面的土壤的透水性問題。如果素土壓實(一般壓實系數0.9~0.97),基本上是不透水的。如何做到水穩性和透水性的高度統一,仍有待研究和突破。


這些技術問題應該加大研發力度,成為我們建設海綿城市的重要抓手。

640.webp (15).jpg

4.4.2水體與堤岸覆蓋   

城市各種水體、河流常常因為所謂的建設而進行各種非自然的人工覆蓋,最常見的是將原有的建成區河道或排水渠進行全面覆蓋,變成一個人工的排水渠,使河道和水渠里的水與大地完全隔開。有的甚至連河道的上面也被覆蓋變成道路,使天然的河流變成一個不見天日的下水道,如著名的首爾清溪川,李明博當市長時頂著壓力,把道路拆掉,恢復成一條美麗的城市人工河流。但這是自然河流嗎?堤岸和河底被水泥覆蓋,只能說這是人工河流、景觀河流和泄洪渠。


我們來看新加坡碧山宏茂橋公園,2012年將一條全覆蓋的排水渠恢復為自然河流,原來覆蓋的水泥塊全部循環利用,沒有一點浪費。

我們應該在各種園林綠地上盡量減少或完全不做河流、水體的非自然覆蓋,已經做了的能夠逐步恢復回來,使城市水系統回復自然循環和自然滲透。


4.5 屋頂綠化

在我們的建成區地面上,可以說是三分天下。綠地、道路鋪裝和建筑大概各占三分之一左右,綠地和道路鋪裝解決了,剩下的就是屋頂了。占建成區三分之一強的屋頂完全可以用綠化來降峰減流和增加生態環保等等效益。


因此,海綿城市無法忽略屋頂綠化!如果全面推進屋頂綠化,就相當于建成區的三分之二面積歸入園林人的手中,掌握著城市大半江山的園林人在海綿城市建設中被邊緣化,怎么也說不過去吧?


如深圳建成區661平方公里(2012),深圳有280平方公里的屋頂,占深圳建成區42%的面積(和首爾相當),用恰當的方式將這280方公里的面積綠化起來,將有極大的生態效益、環保效益和截留雨水的海綿效益。

640.webp (16).jpg

4.5.1屋頂綠化的海綿效益    

屋頂綠化截留雨水的效益十分巨大。它可以通過以下四個途徑截留雨水:

1)植被層截水    

10公分高的地被層的地上部分可以截留2~5mm的雨水。

2)土壤層截水  

土壤基質和土壤空隙均可截留雨水,10公分的土壤層(孔隙率≥50%)可以截留40~50mm的雨水。

3)蓄水層截水   

屋頂綠化可以通過結構蓄水層或蓄水容器截留雨水,5公分高度的蓄水層可以截留20~35mm雨水。

4)蓄水系統截水   

我們將屋頂的排水系統整合之后,把最后溢出的水收集到地下水池中蓄留利用,每1000平方屋頂設置20立方的地下蓄水池就可以截留20mm雨量。那么四層雨量相加可截留62~110mm的雨水。按廣州控制徑流85%的標準43mm(一年一遇的一小時雨量)計算,完全可以全部吸納!


4.5.2屋頂綠化首選是簡單式屋頂綠化       

屋頂綠化的主要有兩種類型:

A簡單式屋頂綠化 extensive planted roof   

僅以地被植物和低矮灌木綠化的天面,種植土層一般不超過10厘米,適應于天面荷載每平方200公斤以下的建筑物天面,是一種投資較小,推廣前景較大的天面綠化方式。

B 花園式屋頂綠化 intensive planted roof     

配置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種植土層需要50厘米以上,并設置園路或園林小品等的天面綠化。適應于天面荷載500公斤以上的建筑物天面,是一種投資較大,適合與新樓同步設計施工,多用于高檔賓館及私人樓宇的天面綠化方式。


為什么要首推簡單式屋頂綠化?首先是經濟性,投資省,維護省,不奢侈。省了什么?荷載、各種材料、耐根穿刺層。簡單式屋頂綠化一般不需要加固屋頂結構,其造價在150到300元一平方左右,而花園式屋頂綠化每平方要增加約800公斤到1000公斤的荷載,造價超過3000元,是簡單式屋頂綠化的10倍以上。大面積推廣十分困難。其二是安全性,荷載輕,保安全,風不倒。其三是易推廣,性價比高,舊樓也可,前景看好。

640.webp (17).jpg

為什么屋頂綠化目前推廣不順?主要是政策不到位。如果我們能做到“新樓強制做,舊樓補貼做,管理政府出,列入公共綠地的預算管理。”那就好辦多了。目前我們已經有了只用3~5cm土壤,種植佛甲草、垂盆草、鋪地錦竹草等節水植物,可以堅持十多年不澆水、不施肥,只是拔拔雜草的低成本管理的屋頂綠化成果,只要政策到位,相信推廣不難。


4.5.3不能搞奢侈的立體綠化    

最近看到某權威人士的海綿城市報告說要推進“垂直園林建筑”,使我目瞪口呆,光是種植基礎結構就比建一層樓還貴! 還有世博會以后大行其道的造價昂貴、奢侈浪費的舶來品——容器結構式墻面綠化(貼植綠墻),我們更是應該擦亮眼睛,果斷丟棄,把納稅人的錢用到最該用的地方去——地面綠化和屋頂綠化。


如何看待這些“高科技”的新生事物?竊以為,如果是重要的短期展覽,或一些重要地方的裝飾性園藝,適當少量用一下還是可以的。有人說這種貼植綠墻——不低碳,不自然,不生態,不健康,不節約!我們該不該反思一下他們說的有沒有道理?


為什么這些的“高科技綠墻”不應大量推廣?一是人為地扭曲自然,原本垂直地面生長的植物扭轉了90度種植,違反了植物的自然習性,當然也不可能耐久。二是昂貴造價,復雜的種植基礎結構(支撐結構和種植結構),造價1000~3000一平方。不低碳、不節約,與節約型園林背道而馳。三是昂貴管理費用,年管理費用要80~200元一平方,是地面綠化的十倍以上。四是放棄好傳統,我們早就有了用爬墻虎、薜荔、扶芳藤進行墻面綠化的好傳統,為什么要放棄這些順應自然,節約持久的墻面綠化方式,去盲目追逐這些貌似先進、實則不然的東西?


立體綠化重點應該放在那里?應該放在簡單式的屋頂綠化!因為,屋頂綠化可開發利用的面積、對城市環境改善作用以及截留雨水的效益都是最大的,更是海綿城市的必然選擇。


注:本文作者張喬松,廣州市林業園林科學研究院

聲明:本站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綠建之窗”或“本站原創”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綠建之窗”。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也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對不遵守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管理員QQ:  4993067 32533240,緊急聯系方式:13693161205。


標簽:綠地  雨水  城市  綠地率  海綿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分享]海綿城市熱潮下的冷思考

新聞資訊

本欄最新更新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綠建之窗網站已運行:
  京公網安備11010602007284號  京ICP備14061276號-3 51LA統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阆中市| 裕民县| 广德县| 温宿县| 青海省| 南涧| 大荔县| 肥西县| 金沙县| 鹤岗市| 遂平县| 都匀市| 加查县| 新河县| 靖远县| 闽清县| 馆陶县| 章丘市| 龙海市| 乐昌市| 长宁县| 兴义市| 宁都县| 太和县| 芜湖县| 榆社县| 阜新| 且末县| 台山市| 新绛县| 神农架林区| 法库县| 柏乡县| 栖霞市| 肥东县| 湟源县| 广水市| 海淀区| 昌都县| 泗洪县| 台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