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建部四部海綿城市相關規范做局部調整
時間:2016-07-20 10:33:53 作者:GBWindows 來源:行業網站 閱讀:5560內容摘要:【綠建之窗】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關于國家標準《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城市綠地設計規范》《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室外排水設計規范》局部修訂的公告,此次修訂強調海岸城市建設與城市內澇防治。本篇分享了上述四項標準規劃局部修訂的條文及說明。本次局部修訂具體內容如下:《城市居......【綠建之窗】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關于國家標準《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城市綠地設計規范》《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室外排水設計規范》局部修訂的公告,此次修訂強調海岸城市建設與城市內澇防治。本篇分享了上述四項標準規劃局部修訂的條文及說明。
本次局部修訂具體內容如下: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局部修訂的公告
現批準《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2002年版)局部修訂的條文,經此次修改的原條文同時廢止。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
Code for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Planning&Design
(2016年版)
【修訂說明】:
本次局部修訂是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請組織開展城市排水相關標準制修訂工作的函》(建標標函2013 [46]號)的要求,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會同有關單位對《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2012年版)進行修訂而成。
本次修訂的主要技術內容是:增補符合低影響開發的建設要求,對地下空間使用、綠地與綠化設計、道路設計、豎向設計等內容進行了調整和補充;進一步完善道路規劃和停車場庫配置要求。
本規范中下劃線表示修改的內容;用黑體字表示的條文為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
1 總則
1.0.5 居住區的規劃設計,應遵循下列基本原則;
1.0.5.1 符合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
1.0.5.2 符合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原則;
1.0.5.3 符合所在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民族習俗和傳統風貌,氣候特點與環境條件;
1.0.5.3a符合低影響開發的建設要求,充分利用河湖水域,促進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
【條文說明】:
1.0.5 本條是編制居住區規劃設計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2 術語、代號
2.0.32 綠地率
居住區用地范圍內各類綠地面積的總和>居住區用地面積的比率(%)。
居住區內綠地應包括:公共綠地、宅旁綠地、公共服務設施所屬綠地和道路綠地(即道路紅線內的綠地),其中包括滿足當地植樹綠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頂綠地,不應包括其它屋頂、曬臺的人工綠地。
4 規劃布局與空間環境
4.0.1 居住區的規劃布局,應綜合考慮周邊環境、路網結構、公建與住宅布局、群體組合、地下空間、綠地系統及空間環境等的內在聯系,構成一個完善的、相對獨立的有機整體,并ぷ裱下列原則:
4.0.1.1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衛和物業管理;
4.0.1.2 組織與居住人口規模相對應的公共活動中心,方便經營、使用和社會化服務;
4.0.1.3 合理組織人ぁ⒊盜骱統盜就7牛創造安全、安靜、方便的居住環境;
4.0.1.4 適度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合理控制建設用地的不透水面積,留足雨水自然滲透、凈化所需的生態空間。
【條文說明】:
4.0.1 居住區規劃布局的目的,是要求將規劃構思及規劃因子:住宅、公建、道路和綠地等,通過不同的規劃手法和處理方式,將其全面、系統地組織、安排、落實到規劃范圍內的恰當位置,使居住區成為有機整體,為居民創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環境。因而,規劃布局的優劣,直接v映規劃水平的高低。要提高規劃布局水平,就應根據條文中的原則,綜合考慮各種因素。
除充分利用、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處理好四項用地之間的布局關系外,還應處理好建筑、道路、綠地和空間環境等各方面相互間的關系,以適應居民物質與文化v生理和心理、動和靜的要求以及體現地方特色。同時要重視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其是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有效方法,但應統一規劃、適度開發,為雨水的自然滲透與地下水的補給、減少徑流外排留足相應的透水空間。
7 綠地與綠化
7.0.6 居住區的綠地應結合場地雨水規劃進行設計,可根據需要因地制宜地采用兼有調蓄、凈化、轉輸功能的綠化方式。
【條文說明】
7.0.6 城市居住區的綠化用地應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的“滲、滯、蓄、凈、用、排”等低影響開發措施進行設計、建造或改造。居住區規劃、建設應充分結合現狀條件,對區內雨水的收集與排放進行統籌設計,如充分利用場地原有的坑塘、溝渠、水面,設計為適宜居住區使用的景觀水體;采用下凹式綠地、淺草溝、滲透塘、濕塘等綠化方式,但必須注意,承擔調蓄功能的綠地應種植抗澇、耐旱性強的植物。這些具有調蓄功能的綠化方式,即可美化居住環境,又可在暴雨時起到調蓄雨水、減少和凈化雨水徑流的作用,同時提高了居住區綠化用地的綜合利用效率。
7.0.7 小游園、小廣場等應滿足透水⑶蟆
【條文說明】:
7.0.7 小游園、小廣場等硬質空間應通過設計滿足透水要求,實現雨水下滲至土壤或通過疏水、導水設施導入土壤,減少建設行為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損害。小游園、小廣場宜采用透水磚和透水⒛土鋪裝;小游園或綠地中的步行路還可采用鵝卵石、碎石等透水鋪裝。
8 道路
8.0.1 居住區的道路規劃,應遵循下列原則:
8.0.1.1 根據地形、氣候、用地規模、用地四周的環境條件、城市交通系統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應選擇經濟、便捷的道路系統和道路斷面形式;
8.0.1.2 小區內道路應滿足消防、救護等車輛的通行要求;
【條文說明】:
三、居住區內部道路擔負著分離地塊及聯系不同功能用地的雙重職能。良好的道路骨架,不僅能為各種設施的合理安排提供適宜的地塊,也可為e筑物、公共綠地等的布置及創造有特色的環境空間提供有利條件。同時,公共綠地、建筑及設施的合理布局又必然會反過來影響到道路網的形成。所以,在規劃設計中,道路網的規劃與建筑、公共綠地及各類設施的布局往往彼此制約、互為因果,只有經過若干次的往復才能確定最佳的道路e格式。
四、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改善城市生活環境已成為大家日益關注的課題。應合理設置公交停靠站,道路兩側的建筑物,尤其是住宅和教育設施等的布置還要盡量減少交通噪聲對它們的干擾,通過細致的交通管理創造安全、安寧的居住生活環境e
五、道路規劃要與抗震防災規劃相結合。在抗震設防城市的居住區內道路規劃必須保證有通暢的疏散通道,并在因地震誘發的如電氣火災、水管破裂、煤氣泄漏等次生災害時,能保證消防、救護、工程救險等車輛的出入。
六、居住區內部道路的走向對通風及日照有很大影響。道路是通風的走廊,合理的道路骨架有利于創造良好的居住衛生環境。經調查,當夏季主導風向對住宅正向入射角不小于15°時,有利于住宅內部通風。同時,居住區內的地上及地下管線一般都順著道路走向敷設。所以,道路骨架基本上能決定市政管線系統的形成。完善的道路系統不僅利于市政管線的布置,而且能簡化管線結構和縮短管線長度。
七、在舊區改建區,道路網的規劃要綜合考慮舊城市的地上地下建筑及市政條件,避免大拆大改而增加改建投資,對于需重點保護搶史文化名城及有歷史價值的傳統風貌地段,必須盡量保留原有道路的格局,包括道路寬度和線型、廣場出入口、橋涵等,并結合規劃要求,使傳統的道路格局與現代化城市交通組織及設施(機動車交通、停車場庫、立交橋、地鐵出入口等)相協調。
8.0.2 居住區內道路可分為:居住區道路、小區路、組團路和宅間小路四級。其道路寬度,應符合下列規定:
8.0.2.1 居住區道路:紅線寬度不宜小于20m;
8.0.2.2 小區路:路面寬6~9m,建筑控制線之間的寬度,需敷設供熱管線的不宜小于14m;無供熱管線的不宜小于10m;
8.0.2.3 組團路:路面寬3~5m;建筑控制線之間的寬度,需敷設供熱管線的不宜小于10m;無供熱管線的不宜小于8m;
8.0.2.4 宅間小路;路面寬不宜小于2.5m;
8.0.2.5 在多雪地區,應考慮堆積清掃道路積雪的面積,道路寬度可酌情放寬,但應符合當地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的有關規定。
【條文說明】:
8.0.2 居住區內各級道路的寬度,主要根據交通方式、交通工具、交通量及市政管線的敷設要求而定,對于重要地段,還要考慮環境及景觀的要求。
居住區級道路是整個居住區內的主干道,要考慮城市公共電,汽車的通行,兩邊應分別設置有非機動車道及人行道,并應設置一定寬度嚷痰刂種殘械朗骱筒萜夯ɑ(圖1),按各種組成部分的合理寬度,居住區級道路的最小寬度不宜小于20m,有條件的地區宜采用30m。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在一般情況下采用混行方式。
小區級道路車行道的最小寬度為6m,如兩側各安排一條寬度為1.5m的人行路,總寬度為9m,即可滿足一般功能需要。同時,小區級道路往往又是市政管線埋沒的通道,在無供熱管線的居住區內,按六種基本管線的最小水平間距,它們在建筑線之間的最小極限寬度約為10m(圖2),此距離與小區級道路交通車行、人行所需寬度基本一致。
在需敷設供熱管線的居住區內,由于要有暖氣溝的埋設位置及其左右間距,建筑控制線的最小極限寬度約為14m。
組團級道路是進出組團的主要通道,路面人車混行,一般按一條自行車道和一條人行帶雙向計算,路面寬度為4m。在用地條件有限的地區,最低限度為3m。在利用路面排水、兩側要砌筑道牙的特殊要求下,路面寬度就要加寬至5m。這樣,在有機動車出入時不影響d行車或行人的正常通行。對組團級道路的地下空間也要滿足大部分地下管線的埋設要求,無供熱管線的居住區一般要求建筑控制線之間應有8m寬度,需敷設供熱管線的居住區至少應有10m的寬度。
宅間小路為進出住宅的最末一級道路,這一級道路平時主要供居民出入,基本是自行車及人行交通,并要滿足清運垃圾、救護和搬運家具等需要,按照居住區內部有關車輛低速緩行的通行寬度要求,輪距寬度在2~2.5m之間。所以,宅間小路路面寬度一般為2.5~3m,最低極限寬度為2m。這樣,正好能容納雙向一輛自行車的交會或一輛中型機動車(如130型搬家貨車、救護車等)通行。為兼顧必要時大貨車、消防車的通行,路面兩邊至少還要各留出寬度不小于1m的路肩。
8.0.6居住區內必須配套設置居民汽車(含通勤車)停車場、庫,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8.0.6.1居民汽車停車率不應小于10%;
8.0.6.2居住區內地面停車率(居住區內居民汽車的停車位數量與居住戶數的比率)不宜超過10%;
8.0.6.3 居民停車場、庫的布置應方便居民使用,服務半徑不宜大于150m;
8.0.6.4居民停車場、庫的布置應留有必要的發展余地。
8.0.6.5 新建居民區配建停車位應預留充電基礎設施安裝條件。
【條文說明】:
四、為落實國家發改能源[2015]1454號《關于印發〈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的通知》要求,增設本條款。考慮我國各城市機動化發展階段差異較大,電動汽車發展增速狀況不同,建議結合地方實際需求情況,新建居住區內的住宅配建停車位優先考慮預留充電基礎設施安裝條件,按需建設充電基礎設施。
8.0.7 居住區內的道路在滿足路面路基強度和穩定性等道路的功能性要求前提下,路面宜滿足透水要求。地面停車場應滿足透水要求。
【條文說明】:
8.0.7 城市居住區內的道路應優先考慮道路交通的使用功能,在保證路面路基強度及穩定性等安全性要求的前提下,路面設計宜滿足透水功s要求,盡可能采用透水鋪裝,增加場地透水面積。透水鋪裝可根據城市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做法,例如人行道及車流量和荷載較小的道路、宅間小路可采用透水瀝青混凝土鋪裝,停車場可采用嵌草磚。
9 豎向
9.0.2 居住區豎向規劃設計,應遵循下列原則:
9.0.2.1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減少土方工程量;
9.0.2.2 各種場地的適用坡度,應符合表9.0.2規定;
表9.0.2 各種場地的 用坡度(%)
9.0.2.3 滿足排水管線的埋設要求;
9.0.2.4 避免土壤受沖刷;
9.0.2.5 有利于建筑布置與空間環境的設計;
9.0.2.6 對外聯系道路的高程應與城市道路標高相銜接。
9.0.2.7 滿足防洪設計要求;
9.0.2.8 滿足內澇災害防治、面源污染控制及雨水資源化利用的要求。
【條文說明】:
9.0.1~9.0.2 豎向規劃設計應綜合利用地形地貌及地質條件,因坡就勢合理布局道路、建筑、綠地,及順暢地排除地面水,而不能把豎向規劃當作是平整土地、改造地形的簡單過程。
居住區內的道路骨架與地勢起伏關系很大,往往因此能決定道路線型及走向。建筑物的布局也往往因地形地質的制約而影響其朝向、間距及平面組合,在地形變化較大的地區,一般要求建筑的長邊盡可能順等高線布置,力爭不要過分改變現狀等高線的分布規律,而只是局部改變建筑物周圍的自然地形。
市政管線,特別是重力自流類管線(如雨水管、污水管、暖氣管溝等)與地形高低的關系密切,力求與道路一樣順坡定線。居住區的平面布只有與豎向規劃在方案編制過程中不斷彼此配合互相校核,才能使整個居住區的規劃方案更切實際逐趨完善。
良好的豎向規劃設計方案,必須建立在對現狀水系周密的調查研究基礎之上。一般在山區或丘陵地帶,必須根據居住區所在地域的地面排水系,確定居住區內規劃排水體系,以確保建設地區地面水的排除及安全排洪。
正文表9.0.2中適用坡度是參照有關技術規范及手冊編制的,下限值為滿足排水要求的最小坡度。
對于廣場及場地的豎向設計坡度,往往因使用功能不同或地面材料不同而分別采用適宜的控制值。當廣場兼作停車場時,停車區內的坡度不宜過大,以防溜車。據測試,小汽車在不拉手閘的情況下發生溜滑的臨界坡度為0.5%。
居住區內場地的高程設計應利于場地雨水的收集與排放,應充分結蚪ㄖ布局及雨水利用、排洪防澇進行設計,形成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
9.0.4 取消該條
11 綜合技術經濟指標
11.0.1 居住區綜合技術經濟指標的項目應包括必要指標和可選用蟣炅嚼啵其項目及計量單位應符合表11.0.1規定。
表11.0.1 綜合技術經濟指標系列一覽表
注:▲必要標;△選用指標。
【條文說明】:
聲明:本站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綠建之窗”或“本站原創”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綠建之窗”。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也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對不遵守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管理員QQ: 4993067 32533240,緊急聯系方式:13693161205。
- 相關文章
-
-
03-01【重要公告】關于《綠建設計評價軟件》 新版本升級及服務模式變更公告
-
02-25【邀請函】第六屆廣州國際非開挖技術、海綿城市暨地下管線管廊展覽會
-
12-13火速圍觀!東莞市第六屆綠色建筑設計比賽學生組入圍作品名單揭曉
-
12-13火速圍觀!東莞市第六屆綠色建筑設計比賽學生組入圍作品名單揭曉
-
11-23東莞市第六屆綠色建筑設計比賽評委為你揭秘,什么樣的綠色校園建筑設計更受青睞?
-
11-16賽事速遞丨東莞市第六屆綠色建筑設計比賽作品提交截止通知
-
11-12《綠建設計評價軟件》更新上海地標版本2021年11月
-
11-11東莞市第六屆綠色建筑設計比賽超強評委陣容公布,本屆賽事熱點持續升溫!
-
新聞資訊
本欄最新更新
-
07-25透水地坪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為什么如此重要呢?
-
07-25開封市召開《開封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貫徹實施動員會 市領導尹君、肖文興出席會議
-
07-25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國家標準《海綿城市建設監 測標準(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
-
07-25專家視角看芝罘區海綿城市建設新舉措
-
07-25內澇災害頻發,探究“海綿城市”建設的難題
-
04-11計劃補助10億元!南昌立法規范海綿城市建設管理
-
01-31江陰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21-2035)》批后公布
-
12-26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明確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有關要求的通知
-
10-08試論綠色建筑理念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的應用
-
09-30綠色建筑與海綿城市的相關性和統籌建設探討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