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標解讀|綠色建筑的共享性探索——以成都國際職教城為例
時間:2022-09-29 09:43:59 作者:GBWindows 來源:行業網站 閱讀:1437內容摘要:綠標解讀|綠色建筑的共享性探索——以成都國際職教城為例作者陳劍秋,邱偉杰,方雨摘要新國標對綠色建筑提出了新定義、新要求,在以往強調節約的基礎上,突出了對于“高質量建筑”在全壽命周期內各項綠色性能的關注。近年來,綠色建筑于“共享性”方面的探索在綠色理念中的很多方面得到了充分體現。通過對綠色理念中共享本質的探討,概括了綠色...綠標解讀|綠色建筑的共享性探索——以成都國際職教城為例
作者
陳劍秋,邱偉杰,方雨
摘要
新國標對綠色建筑提出了新定義、新要求,在以往強調節約的基礎上,突出了對于“高質量建筑”在全壽命周期內各項綠色性能的關注。近年來,綠色建筑于“共享性”方面的探索在綠色理念中的很多方面得到了充分體現。通過對綠色理念中共享本質的探討,概括了綠色建筑在形式、內容與層級上的共享體系,并結合國際綠色建筑設計案例與成都淮州國際職教城項目,對綠色建筑的共享性實踐進行了分析、研究與思考。
1
綠色理念中的生活便利本質即為共享
新國標在綠色建筑性能方面,突出強調了“生活便利”。其在交通出行、服務設施、智慧運行和物業管理等方面的具體要求,著重說明了提升建筑及周邊環境與配套設施的便利性、舒適性、健康性和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在交通出行方面,生活便利性表現為場地與公共交通站點的便捷聯系。通過合理的場地與建筑布局,共建共享便利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網絡系統。在服務設施方面,強調了公共區域全齡化設計要求及向社會開放活動與運動空間,為公眾提供更多更完善的共享設施。在智能化系統方面,加強了對能源管理、空氣質量檢測、用水遠傳計量、智能化服務的應用,使運營數據能夠被迅速采集并接入智慧城市系統,及時反饋并參與系統性共享與后評估。在物業管理方面,通過完善能源節約操作規程,激發綠色運營與管理意識,不斷健全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評估體系。
無論是安心便利的交通出行、高效運轉的服務設施、信息共享的智慧化系統,還是全壽命周期評估的物業管理,綠色理念中的生活便利是通過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共享城市服務,創造便利、舒適、健康、多樣的人居環境,其本質就是一種共享。如2020年上半年天氣預報的準確性下降,是因為疫情時期公共航班數量的減少,導致了空中運行的天氣監測節點數量大幅降低;共享經濟中類似共享單車的普及,是自行車此類孤立、閑置的資源,經系統性整合后,共享于社會公眾,將交通出行末端的最后1km編織進城市公共交通網絡系統之中。所以說,共享就是將小的、獨立的節點編織進大、系統性的網絡中,將私有性的利用轉化為公共性的共享。
2
綠色建筑的共享體系
綠色理念中的生活便利給綠色建筑的共享性帶來了發展與變革契機。在健康舒適方面,結合智慧運行,將綠色建筑中空氣質量、用水標準、噪聲控制、照明要求與濕熱環境等各項性能指標的技術數據,經由信息平臺及時采集、反饋、共享,強化建筑使用者對室內健康環境與舒適宜居的關注。在環境宜居方面,突出場地生態恢復與補償措施,充分肯定綠化用地的設置。這也是對綠色資源、自然環境的全民共享要求。
綠色建筑的共享性探索,在資源節約(節地、節能、節水、節材)與保護環境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資源節約始終是綠色建筑設計的核心目的。綠色共享理念下的工程實際建設量與獨立建造時標準建設量相比而言,有明顯降低。如新國標關注停車及相關問題。在共享模式下,可以理解為時間維度的共享與空間維度的共享。從等級上劃分,以P+R模式為代表的城市級別共享停車,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緩解中心城區的交通壓力,同時將遠端節點接入城市系統性網絡,提升綠色建筑的可達性。綜合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設計智慧停車,則是實現城市服務性區域與居住、辦公密集型區域的讓渡共享。區域級別的共享停車,可最大化融合社區服務設施,實現區域范圍內的停車空間共享。各個維度下的共享模式,均實現了對于土地的集約使用及對資源的高效利用。
總而言之,綠色建筑的共享體系如表1所示。
表 1 綠色建筑的共享體系
3
綠色建筑的共享性案例研究
綠色建筑的共享理念提倡讓渡資源、與社會共享、節約社會資源的同時提升綠色性能。近幾年,無論是著眼于建筑形態、設計手法、設計特征方面的“硬共享”,還是立足于改變當下圍蔽生活現狀,著力提升公眾交流的“軟共享”,綠色建筑不斷進行著共享性探索。同時,共享理念在國際各評價標準中的設計和運營階段均有體現,且權重占比不斷提升 [1] 。
3.1 新加坡星耀樟宜機場
新加坡星耀樟宜機場從設計手法上,將公共交通建筑與綠色生態景觀融為一體,讓航空、購物休閑、餐飲住宿、自然景觀等不同屬性的空間邊界模糊并重組,創造出既能在時間維度上分時共享的高運轉空港系統 [2] ,又能在空間維度上同時擁有自然環境、室內外公共空間、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獨特共享空間。樟宜機場的智慧技術,通過海量運營數據的反饋與系統性整合共享,讓乘客可以在安檢、行李托運、餐食、登機等各個環節享受自動化、無縫式的服務。這種城市級別的共享模式,創造了集中、便利、高效的空間品質,各類功能與公共景觀空間的讓渡也激發了巨大商業價值。
3.2 美國加州蘋果總部大樓
美國加州蘋果總部大樓的環形建筑形態為整個辦公園區創造了多個層次的綠色共享空間。首先,環形體量外圍的開放性自然生態景觀,結合面向社會公眾的零售店,共同形成了產業園區與城市公共區域的讓渡共享空間。這一層次的共享景觀環帶為公眾提供了健康舒適、環境宜居的生態補償區域。其次,環形體量圍合的圓形內院為辦公人群提供了在時間維度上可以交錯使用的戶外共享空間與配套運動設施。同時,環形體量內外側界面相互讓渡,使空間邊界滲透性增強,更有助于提升使用者對于不同層級自然生態景觀的共享感受。最后,環形體量內部每個功能單元之間,通過空間分隔建立自我組織與自我管理的區域性共享范圍,為辦公人員提供優質的溝通與交流空間。
場地設計中,蘋果總部的“公共交通計劃”鼓勵員工使用公共交通,以降低周邊社區交通壓力 [3] 。建筑設計中,幕墻系統的應用綠色技術對氣候特征做出快速響應,通過智慧化、信息化數據的整合共享,能夠有效地控制能源消耗,提升健康舒適的綠色品質。
3.3 美國加州谷歌未來總部
谷歌未來總部概念方案的獨特之處在于利用巨型的可調節透明頂棚,將辦公園區進行覆蓋。這層“綠色外衣”可以通過智慧運營來控制園區內部氣候條件,實時調控自然采光、空氣流動,進而改善人體舒適度。同時,達到適應植物自然生長的生態環境要求。通過透明頂棚在空間維度上模糊邊界,對自然環境與區域公共空間進行最大化的讓渡,谷歌未來總部創造了一個極致的共享社區。在這個共享社區當中,交通方式以步行和非機動車為主,將傳統為停車所占用的土地空間,作為運動、休閑、輕辦公等共享空間,歸還給了企業員工與社區公眾,實現不同時間維度上的高效與多樣利用。
共享社區的打造,除了對于土地資源的集約和對社會資源的共享外,還激發了不同人群交流合作的可能性,是綠色理念中全民共建共治與共享的體現。
3.4 芬蘭赫爾辛基Oodi中央圖書館
芬蘭赫爾辛基Oodi中央圖書館坐落于芬蘭議會對面。這座整合于城市公共系統中,為公眾共享使用的圖書館,由開放靈活的底層公共空間、封閉多樣的中層功能空間和消隱靜謐的頂層共享空間構成。底層巨大的結構起拱,形成了城市市民廣場與建筑內部功能之間活躍的共享灰空間,這一層級是功能屬性上可以自我定義的分時全民共享。相對封閉的中間層,是由多種實用屬性空間分化重組后的共享服務設施空間,用以滿足不同閱讀人群的多樣化需求。消隱的頂層本身就是一個通透的共享景觀層,材質的甄選消除了室內外視線的硬質邊界,為讀者提供了健康舒適的室內環境,同時使城市景觀可以被充分共享。
Oodi中央圖書館幾乎完全由公共空間構成,傳統圖書館獨立的內部功能與空間成了城市公共系統的重要織補節點。Oodi中央圖書館真正成了一個由社區建造并服務社區的建筑。
綜上所述,綠色建筑的共享性設計特征導向為在充分應用綠色技術手段的同時,通過場地與建筑布局、空間形式、能源系統、運營后評估等方面的性能提升,實現綠色建筑為全民共享的本質。不同綠色建筑在共享性設計特征的對比如表2所示。
表 2 不同綠色建筑在共享性設計特征的對比
4
綠色校園的共享性實踐
四川省成都市淮州國際職教城與產城融合示范區、通航產業片區統籌設計,共同組成了成都東部淮州新城核心區。從城市設計角度出發,以職教產業為核心驅動力,以生態山水、公園城市、產城結合為核心特色,打造開放共享、綠色融合、面向未來的綜合性產業新城。設計初始,針對職教發展趨勢和淮州新城特征,將策略聚焦于四園(家園、校園、公園、產業園)同構,多級共享。
(1)第一層級,是3個學校與城市的共享(城校共享)。城市與校園共享的建筑群漂浮在貫穿于城市公共景觀環帶的平臺上,多層級的共享平臺與建筑室外空間一同融合創造出豐富的公共生活空間。城校共享區,融合了文化、運動、教學、健康、娛樂和休閑等多種功能,鼓勵人們在不同時間與空間中的相遇、共存與互動。圖書館作為城市、社區、學校的共享空間,其底層可以根據功能分化需求,作為7×24h的城市共享大廳,以向城市開放的姿態迎接公眾的到來。室內外空間邊界模糊、相互滲透,自然生態景觀與城市公共空間,在這里與多樣的社會服務性資源一同整合共享。在時間維度與空間維度的錯時分區,也可以讓體育以不同的共享模式對城市開放。
(2)第二層級,是3個學校的共享(三校共享)。成都國際職業學院、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東校區與四川冶金地質技師學院,三校學生生活空間與配套服務設施共享使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土地的使用,將自然資源歸還給了城校共享軸帶。由食堂、宿舍、公共生活服務設施重組的三校共享區,創造出了如“起居室”一般的校園生活與共享空間,同時大大激發了學生非正式學術交流的可能性。
(3)第三層級,是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共享。中央共享綠廊,作為城市共享生態環帶的一部分,將職教城與整個城市鏈接成一條完整的綠色生態系統。在服務職教城區的同時,為社會公眾提供健康、舒適、多樣化的休閑生態空間(騎行、游樂、散步、慢跑、乒乓球、羽毛球、籃球、遛狗等)。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共享,通過漫游步道串聯城校共享區與三校共享生活空間,使得相鄰片區的活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4)第四層級,是建筑內部的共享。位于各層級共享區域的圖書館、體育館、商業、體驗中心等核心建筑,內部多類型與多層次的公共空間,交錯出富有趣味的共享環境,鼓勵不同的人群在這里交流,感受豐富的空間與社交體驗。
多維庭院式的建筑特征與設計手法,可以為使用者提供更多綠色活動空間,并鼓勵共享平衡、健康的生活與工作環境。
5
結 語
綠色理念中的共享性探索,在提升人們生活便利的同時,也為綠色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提供了重要實踐途徑。通過建筑形態、設計手法、設計特征等方面不同形式與內容的共享性探索,將資源讓渡與社會共享,既節約自然與社會資源、提升綠色建筑性能,也為人們改變當下交流環境提供了良好契機。將小的、獨立的節點編織到大的、系統的網絡中,將私有性的利用轉化為公共性的共享。智慧與信息化時代,各種共享模式在讓人們感受到了生活便利,但也帶來不小的挑戰。各種共享形式的租賃服務,如單車和辦公空間,在健康運營方面還需要更好的管理機制。后疫情時代,在合理把握“度”的前提下,綠色建筑的共享性探索,會為人類社會創造出更多積極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羊燁,李振宇,鄭振華.綠色建筑評價體系中的“共享使用”指標[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6):779-787.
[2]李振宇,朱怡晨.邁向共享建筑學[J].建筑學報,2017(12):60-65.
[3]李金,蘋果公司的綠色“太空船”[J].城市住宅,2013(7):102-103.
作者簡介
陳劍秋,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同勵院總建筑師、陳劍秋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同濟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供職于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聲明:本站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綠建之窗”或“本站原創”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綠建之窗”。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也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對不遵守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管理員QQ: 4993067 32533240,緊急聯系方式:13693161205。
- 相關文章
-
-
09-29高交會建筑科技創新展賦能智慧園區數智化
-
09-29《廣東省綠色建筑條例》
-
09-29關于印發《海南省綠色建筑創建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
-
09-28健康建筑——綠色建筑新方向
-
09-28總結:為什么要做 LEED?
-
09-28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印發《四川省綠色建筑標識管理實施細則》的通知
-
09-272022中國(江西)國際綠色建筑建材產業博覽會
-
09-27美國圣地亞哥綠色建筑展覽會 Green Build Expo
-
工程案例
本欄最新更新
-
12-04英利嘉盛光伏綠建優秀案例分享:當古建筑文化撞上BIPV新科技
-
11-22設計靈感 | 全球十大綠色建筑,你了解幾個?【5】
-
10-06案例分享 | 中國建設銀行北京稻香湖生產園區建筑立面遮陽項目
-
10-03北京APEC場館日出東方凱賓斯基酒店引領建筑綠潮
-
09-30【項目】雄安新區首個零能耗建筑示范樓
-
09-29綠標解讀|綠色建筑的共享性探索——以成都國際職教城為例
-
09-06【綠建案例分享3】綠色生態設計案例,融入景觀、建筑……
-
09-05【分享】新書首發 |這50個綠色建筑案例,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綠色城市的美好生活
-
09-05【綠色案例分享2】4款綠色生態設計案例,融入景觀、建筑……
-
09-04【全球綠色案例分享2】CNN評選全球綠色建筑,4個可持續建筑的案例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