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訪談】趙昕:綠色建筑的發展與挑戰
時間:2020-12-16 11:10:24 作者:GBWindows 來源:原創文章 閱讀:2267內容摘要:綠色建筑的落實,不僅僅是我們不斷提高標準和指標要求,更重要的是把現在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解決好。當前國家提出了城市更新的新要求,就是切中現有存量建筑和城市建設適用性的不足這個要點。【訪談】趙昕:綠色建筑的發展與挑戰
十四五規劃提出關于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些要求,針對綠色建筑的發展,我們采訪了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綠色設計研究中心趙昕主任。
趙昕主任表示,十四五規劃給出了導向性的意見。綠建是建筑發展的主要趨勢,將綠建落到實處,要回答好“什么是綠建”、“為什么要做綠建”的問題。
什么是綠建?
趙昕主任認為,比現在更加節約、更加高效、更加環境友好的建筑,就是更綠色的建筑。
綠色建筑要重點關注三個要素:節約、高效和環境友好。
對于建筑來說節約是第一位,這是指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綜合的節約。我們通常比較關注的節約是指節約材料、水、電、燃氣等資源,其實還應包括節約土地和資金。用地節約在城市中是最重要的,有土地才有空間做道路、停車、園林景觀、廣場,才能使我們的城市更舒適和宜居。節約資金也很重要,花更少的錢,服務更多的人,創造更多的價值,才能造就良性循環的商業模式。
高效和節約是相輔相成的,綠色建筑的根本目標之一就是在其長期的運行期間保持高效率。高效率也必然帶來節約的效果,比如室內照明如果把現有節能燈換成LED,同樣的光照可以功率小很多,用電效率高,就會節約很多電力。目前綠色建筑的高效面臨兩個問題:第一,大多數高效率的系統和設備比現有常規做法初投資成本更高,技術更復雜,因此在建設時不容易推廣和被接受;第二,建筑系統的高效需要高水平的維護管理,現在我國大部分建筑的維護管理水平較低,很多系統和設備的效能很難發揮出來。所以高效實現起來難度大,需要科技創新的突破。
環境友好,也可以叫低環境影響,就是我們在使用建筑時,對其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都要盡量減少負面影響,或者提供正向的優化。我們常見的環境負面影響有很多,比如玻璃幕墻的光污染、廚房油煙,鍋爐廢氣、設備運行噪音、生活和建筑垃圾等,這些都是建筑運行時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僅會影響建筑周邊的城市環境,而且對建筑內部環境和使用者有非常不利的影響。
從目前看,真正做到節約、高效、環境友好這三點很難。
國家調整了新的建筑方針,改為“適用、經濟、綠色和美觀”,從我對建筑方針的理解,這4大方針的排序是非常科學的,我們目前遇到的建筑問題首先是適用性做的還不到位。漏水、裂縫、返潮、過冷和過熱等等,這些建筑應該保證的基礎適用性還有不少問題需要努力解決。與基礎性的適用性相比,綠色是第二位的,綠色是一個比較高端的要求,我們首先要把“適用”這個基本面做的很好,然后“綠色”才有用武之地。
其實綠色建筑的落實,不僅僅是我們不斷提高標準和指標要求,更重要的是把現在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解決好。當前國家提出了城市更新的新要求,就是切中現有存量建筑和城市建設適用性的不足這個要點。比如老舊小區做保溫、換門窗、加裝電梯和更換管道線路等工作,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也會使老建筑的綠色性能加強。如果在加裝電梯時多考慮采用能效高、低噪音、空間大(能進擔架)和耐久性好的高品質電梯,同時將加裝電梯與整個小區的環境結合的更好一些,對居民生活影響更小,這就是提高適用性的同時提高綠色性。把這些問題用更綠色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建筑就會比原來更綠。
為什么要做綠建?
綠色發展的目的是可持續發展,我們做綠色建筑也是為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即要考慮長遠效益,也要慮當前效益。綠色建筑對當前有什么好處,這個問題要回答清楚。
現階段我們對建筑的基本需求和短期利益的要求,是綠建很難解決的問題,一般來說長短期利益結合是最好的,如果不能結合,經濟規律就會選擇短期利益,而綠色建筑本質上更關注長期效益。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城市設施和建筑更節能、更環保、更綠色,肯定會帶來一些造價的提高或者是復雜度的提高,在短期利益上是很難合算的。
趙昕主任認為,為了推廣綠色建筑,目前很多政府機構承諾給予綠建資金補貼的做法不是最佳做法。綠色建筑的目標是造福和提高可持續性能,是為建筑本身好,我們可以給優秀的建筑一些獎勵,而不是靠補貼吸引大家去做綠建;另外提高建筑的節約、高效、環境友好性是企業的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
趙昕主任認為更合理的做法是在把適用性做好的同時,政府帶頭做實踐綠色建筑,在我國政府帶動和示范作用是無與倫比的。我們以往比較關注政府財政支出的建設項目要在很多標準框架之內,不能超標和超預算;建議以后政府財政支出的建設項目要大力推行綠色建筑,而且是真正落實的建筑項目。政府項目要體現節約用地,要性能優良,更要運行高效;政府項目應該成為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方法實踐和推廣的先鋒,政府的辦公樓、機場和車站、體育建筑、醫院和學校等項目應該成為全國建筑領域的各種綠色建筑示范項目;要做一定年限或者在這個時代性能最優秀的綠色建筑,能夠長壽命使用,減少更新和翻建,可以一直為人民服務。政府現有建筑如果不夠綠色,就要把它改造,首先更新為城市重最優秀的綠色建筑。如果人民群眾在進入市民服務中心、醫院、學校等政府公共建筑中,體驗到適用、便捷、舒適,商業地產一定會研究參照,同時綠色建筑的節約性、高效性和環境友好性也會降低政府運行的財政負擔,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居住建筑方面,政府投資項目包括我們的保障房、公租房和經濟適用房等,面積不是必須大,更不應豪華奢侈,但一定要讓居住的人民群眾覺得建筑質量好、戶型設計好、居住體驗好。要讓大家體會到真正的房間利用率高、不漏水、不返臭氣、廚房衛生間適用、小區環境優良的居住建筑是什么樣子。
總的來說,在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策略上,最重要的就是政府投資要起帶動作用,不是投資越少越顯政府清廉,而是投資越有效,政府越有作為。
綠色建筑給設計單位帶來更多挑戰
趙昕主任認為,未來綠色建筑的發展會給設計單位帶來更多地挑戰。
第一,綠色建筑要求設計要比以前更精細。精細化才能有高品質,如果設計不精細,后面施工、安裝更難精細。精細化需要設計單位付出更多努力,一個建筑有很多專業人員參與設計,精細化不只是每個專業的設計本身,還有設計團隊整體匹配和協調的精細化。綠色建筑提出了“整合設計”的要求,這對目前各設計院的生產模式和組織方式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第二,綠色建筑要求標準規范水平提升,實施監管要更嚴格。目前我們的大部分規范標準要求低于發達國家的標準,而且現有標準規范是建筑適用的合格線,嚴格按標準規范設計和施工只是保證建筑適用的及格線,如果設計和施工環節再打折扣就是不合格產品了,更不要說是綠色建筑。目前我們的建筑整體品質從設計到施工逐步下降,提高標準要求以后一定會進一步提高設計難度。另一方面講,現有市場環境還不支持設計主動提高標準,超越標準規范;這不只是成本問題,超越現有規范做設計是需要勇氣的,而且需要功夫,需要社會認同,這也是對建筑設計的巨大挑戰。
第三,綠色建筑要求設計要有前瞻性。從設計開始,經過施工建設到建筑投入使用,一般需要3到5年,大型項目甚至需要更長的時間。如果再設計時選用先進的產品,技術未必成熟,價格可能也比較貴。到底用什么的技術或者預留什么樣的條件適應以后的技術?目前大多數的設計院不會優先考慮這些問題。比如現在遇到的新冠,我們要對整個中央空調系統做升級,很多樓沒有空間、沒有條件。綠色建筑要求建筑采用的技術和產品要適當超越當前水平,而且為未來提升預留空間和條件,這不僅需要高超的設計水平,更需要高超的研究和創新能力,是超越現在大多數設計單位能力的。
我們做綠色建筑設計就要想解決好這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宣傳推廣使社會和產業接受綠色建筑的理念,另外我們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去努力探索,國有設計大院應該帶頭做這件事情。
綠色建筑發展前景廣闊
趙昕主任表示,綠色建筑是全世界廣泛認同的建筑發展方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社會也越來越多地意識到不能只看眼前利益,還要著眼長久效益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建筑的壽命很長,我們都要在各種建筑里面生活和工作很長時間,建筑承載著全國人民的福祉,所以把建筑設計好、建造好、使用好非常重要。
綠色建筑不僅強調設計和建造,更加強調建筑適用過程中的運行維護,建筑使用感受好不好,三分建設七分運行。同時,建筑的設計品質、建造質量、材料設備、運行維護水平都是影響建筑運行性能的重要因素和前置條件。
綠色建筑發展首先要求建筑基礎品質的全面提升,只有我們做好建筑適用層面的基礎工作,綠色建筑才能展現出其重大意義。
【來源】:優采大數據
聲明:本站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綠建之窗”或“本站原創”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綠建之窗”。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也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對不遵守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管理員QQ: 4993067 32533240,緊急聯系方式:13693161205。
- 相關文章
新聞資訊
本欄最新更新
-
12-05【紀要】丁春亞:綠色健康意識對行業的重要性
-
09-12關于《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9(修編版)增量成本的一些淺談
-
09-03高端住宅領域進行LEED/WELL認證的價值
-
08-08專家解讀丨錨定減排目標 構筑制度體系 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邁入新階段
-
05-23圣潔防水董事長杜昕:丙綸卷材守護者!
-
04-28建筑設計大師徐敏皓:讓綠色成為建筑的“底色”
-
04-15【觀點】從多城公積金加持“綠建”,看綠色建筑行業發展
-
03-27碳源原居五恒科技系統何以越來越吃香——采訪綠建領域多面手曹璇
-
01-24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吳景山:我國建筑行業節能降碳已進入“存量與增量并重”階段
-
11-07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專訪超高層及綠色建筑專家顧洪平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