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師群議:建筑的創造力在建筑之外
時間:2014-01-23 10:41:26 作者:本站編輯 來源:能源世界 閱讀:1857內容摘要:【能源世界導讀】:隨著現代建筑學這門學科的發展,它與社會、生活、藝術之間的關系日漸疏離,建筑師們變得越來越“專業化”。長久以來,整個社會對建筑師的印象,僅僅局限在建筑物本身。脫離了大眾生活,走向“孤立”,勢必讓建筑行業的創新能力走向枯竭,未來可能會走入一趟籃同?,F在,建筑師的數...【能源世界導讀】:隨著現代建筑學這門學科的發展,它與社會、生活、藝術之間的關系日漸疏離,建筑師們變得越來越“專業化”。長久以來,整個社會對建筑師的印象,僅僅局限在建筑物本身。脫離了大眾生活,走向“\x00立”,勢必讓建筑行業的創新能力走向枯竭,未來可能會走入一條死胡同。
現在,\x00筑師的數量越來越多,但具有鮮活創造精神、能夠開宗立派的作品越來越少?!按髱煛鳖^銜的含金量越來越低,建筑本身離大眾生活的實際需求越來越遠,在很多時候超出普通人能夠理解的范圍。建筑本不該這么不接地氣?建筑師還是“業余”一點,才能保持創造力?如何重拾自主創造的\x00力?如何應對在信息爆炸時代,建筑設計行業創造力出現短板的挑戰?越來越多的建筑師開始在“建筑之外”尋找靈感。張永和有了自己的服裝品牌,馬清運和陳展輝的玉川酒莊已經登上了國外美酒雜志的推薦榜單。建筑界已經開始自省了。近日,國內外一批知名建筑師和學者開始討論“\x00筑之外”的命題。
曹曉昕:在其他領域呈現最自我的理念和價值觀
建筑師在社會生活釋放存在感的前提,就是保持對生活的想象力。很難想象,當建筑師在構筑空間藍圖時,不去想象在空間中發生的日常生活場景,人們如何在他所構造的空間之中活動,這位建筑師還能有多少創新的動力和理想的寄托?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建筑師的工作復雜、項目周期長,一個作品能否成功落地、受到社會的認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因素成全。這份工作并不如人們看到的那么光鮮,過程中充滿了挫折感。我想,這也是很多建筑師愿意“不務正業”的原因。在西方,一些建筑師因為副業進展得比主業更加順利,投身他行。但無論如何,我都很支持建筑師去做一點“建筑之外”的事情。
首先,建筑師在工作中,通常會不斷收到來自各方修改作品的要求,甚至將自己的得意圖稿推翻重來。從專業角度看,其中有些要求未必合理,但作為提供設計咨詢服務的建筑師,不得不按照這些要求為之。很多理想主義的建筑師內心不斷受挫。此時,如果你像一些西方建筑師一樣,小試身手創立自己的原創家具品牌,就會發現,那種幾乎沒有外界干擾、相對封閉而純粹的環境是建筑行業設計無法提供的。在這個建筑之外的設計領域,建筑師憑借自己的專業優勢,通常能快速呈現最自我的計理念和價值觀念,而這種滿足感是任何一個建筑獎項都無法滿足的。
這兩年,我參與過一些類似于非建筑”的建筑師群展,在其中,建筑師不只是把這些小器具作為自己建筑作品的衍生品,還把它們當作對生活保持批判態度的載體。像張永和、馬巖松為某個意大利家具品牌設計的荷葉托盤、竹簡茶托,在設計方法和思維上并沒有另辟蹊徑,而是按照自己做建筑的方式。但這些作品所凝的對當下的生活的觀察和態度,卻要比他們兩個人的建筑作品來得犀利和清晰。這對主業來說也是一種促進,因為建筑的干擾因素太多,有時候,建筑師很容易迷惑、走進死胡同。跳脫開來,以一種輕松、投入的姿態實現自己的理念和價值,也會讓自己未來的專業之路走得更加堅定。
另一方面,現在,各類計算機建模軟件、繪圖軟件以及設計輔助軟件,讓越來越多的建筑師依賴于虛擬技術,放棄了親自動手建模的機會。這也意味著,他們同時也放棄了以感性的方式認識材料構造的靈性和趣味,重新體悟真實生活的機會。你可以想象一下,當建筑師選擇用木頭或者金屬去構造一把椅子的時候,與其說他在設計一把椅子,不如說是在親自動手探索空間構造的另一種可能性。而跎杓普廡┬〖器具的過程中,他也通常會思考,普通人會如何使用這些器具,他們的生活是怎么樣的。這樣,建筑師才可能和生活、和普通人走得更近。
我對媒體經常在形容某個建筑師推出新作時,使用的“跨界”一詞并不認可。當“跨界”高頻率地出現在公眾平臺上,從側面表明公眾為建筑設計劃定了明晰的界限。而國內建筑師出于各種原因,把自己拘束在這個狹窄的領域里,自己把自己特殊化了。另一方面,中國社會受到的設計啟蒙教育也跟時代不合拍。白馬也是馬,建筑本就是大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從建筑之外尋找建筑靈感,保持對生活的熱情想象,我認為是一條健康的專業途徑。套用現在的流行語,這是“成全了設計,陶冶了自己”。
王樹聲:中國傳統建筑領域根本不存在“跨界”
人們談現代建筑,總是想到西方的建筑事例。但據我了解,很多國內的建筑師在尋找靈感和方案的解決智慧時,希望從中國的傳統建筑汲取養料。在現代建筑中發揚本土優秀建筑傳統、探索中國建筑(3.07, 0.07, 2.33%)的獨特語匯,已經是學界、建筑界逐漸達成的共識。
如果建筑師能夠發揮中國傳統建筑的精髓,我根本不擔心建筑學會“孤立”地走向枯竭的“死胡同”。因為在中國傳統的建筑營造中,從來不缺少其他藝術門類的養料滋養,詩歌、書畫、哲學、戲劇無所不包。而且,這是一種自然而然、有機發展的過程?!翱缃纭币辉~在中國傳統建筑領域根本不存在。
在明代造園家計成所著的《園治》,開篇就指出中國傳統建筑是“三分匠,七分主人”的成果。也就是說,在建筑的營造過程中,文人雅士所起的作用相當之大。晉代陶淵明就是其中的典型。草屋、菊、南山、桃李、榆柳,共同組成了一組古時退隱文人的理想居所。對后世的傳統建筑有著重要影響,開啟了中國文人營造風氣之先。
王維的詩句“獨坐幽篁里”,竹林、山水與建筑共同構成一個環境。一方面,文人要在此居住,安生立命,另一方面建筑和竹林、山水相互依存,滿足了王維表達內心人生態度的需求。而從鄭板橋給其弟的家信“薄暮斜陽滿樹,立院中高處,便見煙水平橋”等句子中,我們也能窺看出,單一建筑很難適應心思曠遠的文人。而李漁在《閑情偶寄》中也花了不少筆墨提到他的文人營造觀,以樸實的整體環境營造為美。
當我們了解中國傳統建筑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之后,再來考察中國傳統建筑,大到住宅、官署、書院、祠廟,小到樓、閣、亭、塔,都有一種環境營造的屬性,都有一種詩性和文學靈性的滋養。文人憑借自己的藝術修養和精神追求,把對人性的體悟,以及對人生的經驗詩意化地帶入到傳統建筑營造中。這讓中國傳統建筑得到了無窮的滋養。
在文人思想和境界的影響之下,中國傳統營造的體系形成了和西方大相徑庭的邏輯。重環境、弱建筑,近人情、貴境界。毫無疑問,中國傳統建筑本身的創新力正存在于建筑之外,關乎整體環境,關乎天人合一。而且,這種觀念也得到了國際建筑界有識之士的肯定。隈研吾在上世紀90年代批評現代建筑的局限性時,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現代建筑的問題是把建筑本身作為核心。但是,我決定把建筑作為配角,把環境放到主要位置,一旦把西方的觀念轉變為東方的,我反而能從過去建筑中延伸出無限的可能。”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科專業和社會角色分工越來越細,也越來越狹隘。古人留給我們智慧和經驗,我們應該善加運用。中國現代建筑不應該脫離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門類,中國傳統建筑這種文人“意境”營造的模式,對期望恢復建筑設計自主創新活力的中國建筑師來說,也許會有所啟發。
王輝:去古典樂中尋找空間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作為建筑師,不惑之年應該是一個能在專業上駕輕就熟,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年齡。但是我總覺得自己在專業上有太多a事情還沒有想清楚,也在懷疑自己是否能看清整個建筑設計行業全局,已經走對了路。這兩年,我逐漸喜歡上了古典音樂,它偶然間為我打開了另一扇門,讓我得以從另外一個藝術門類來理解創造的基本規律,對我的建筑主業頗有裨益。
音樂和建筑其實同構異質。一首綿延半小時左右的作品,通過重復、對位、變奏等手法,將幾個主題串聯起來。這就如同建筑本身,需要用一種邏輯把簡單的想法和創意,通過各種建筑語匯構筑成連續的空間。
在研究卡爾·斯卡帕設計的斯塔帕利亞基金會ナ豕菔保我嘗試以威爾第的音樂作品《四季》中的《春》第一段快板作為配樂,竟意外地發現每個樂句都重復出現的副歌結構,和美術館中連續的拱廊在形式和氣場上都相當契合。前者不斷重復水的主題,將一個個松散而精美的細節貫穿到同一個抒情的樂曲中,而后者則通過不斷重復的立チ接成一體,將不同的美術館里的物什和各種藝術品銜接起來。
音樂與建筑的契合可能是個巧合,但ザ嗍焙潁它能為建筑師提供一種嚴謹的想象力。當我走在羅馬的大街上,看到建筑師波洛米尼(Borromini)因受音樂啟發而用石材創造出的曲線和曲面,甚至感覺這位生活在巴洛克建筑時代的人物,作品風格比弗蘭克·蓋里還要現代和前衛。僵死的石頭經過律動的處理,煥發出生機。
西方的古典音樂并不代表一種風格,而是一種氣質。這些音樂作品中隱含著空間的向度,一種讓時間和空>交錯編織的思維方式。當建筑設計找不到靈感,找不到好的解決方案,我建議去聽一聽不同時代的古典音樂,去那里尋找空間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借用作曲家瓦格納作品《帕西法爾》中的一句臺詞,“在這里時間將變成空間”。音樂停止了,在聽者的腦海中留下的是一座建筑。
- 相關文章
新聞資訊
本欄最新更新
-
12-05【紀要】丁春亞:綠色健康意識對行業的重要性
-
09-12關于《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9(修編版)增量成本的一些淺談
-
09-03高端住宅領域進行LEED/WELL認證的價值
-
08-08專家解讀丨錨定減排目標 構筑制度體系 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邁入新階段
-
05-23圣潔防水董事長杜昕:丙綸卷材守護者!
-
04-28建筑設計大師徐敏皓:讓綠色成為建筑的“底色”
-
04-15【觀點】從多城公積金加持“綠建”,看綠色建筑行業發展
-
03-27碳源原居五恒科技系統何以越來越吃香——采訪綠建領域多面手曹璇
-
01-24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吳景山:我國建筑行業節能降碳已進入“存量與增量并重”階段
-
11-07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專訪超高層及綠色建筑專家顧洪平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