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德繩:低碳、綠色是建筑業年輪的亮麗一環
時間:2014-05-03 21:08:32 作者:本站編輯 來源:網絡媒體 閱讀:1089內容摘要:吳德繩先生從最初的技術員、工程師到總工、再到設計院院長、顧問總工程師,他在建筑和暖通行業的從業史已接近五十年,快要達到他的大學校長所號召的“健康地為祖國工作五十年”的指標了。在這個過程中,從最初建筑的輔助行業——暖通,擴展到領導建筑的“龍頭”——建筑師,蹲蕓晌澆建筑設計行業的大...吳德繩先生從最初的技術員、工程師到總工、再到設計院院長、顧問總工程師,他在建筑和暖通行業的從業史已接近五十年,快要達到他的大學校長所號召的“健康地為祖國工作五十年”的指標了。在這個過程中,從最初建筑的輔助行業——暖通,擴展到領導建筑ⅰ傲頭”——建筑師,吳總可謂將建筑設計行業的大部分流程都一一看遍。
中國制冷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工程師吳德繩
吳總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建設設計院注冊的001號設計院——與新中國同齡的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擔任院長近十年。當年曾有在路上同車的外國友人讓吳總介紹哪些建筑是你們院設計的,吳總說簡單點,只告訴你哪些不是我們設計的吧。
也正是因為這段在設計院從“輔助”到“主帷鋇奶厥獯右道程,不但讓吳總對建筑行業有著與眾不同的感悟,也揭示出“他是建筑界的一位哲人”的評價的緣由。關于我國建筑行業五十年來的變遷發展,今后低碳、綠色、節能建筑的推廣和設計,近日和《熱泵資訊》記者交流了他的觀察和思考。
建筑年輪存留時代發展的軌跡
“我感覺從建筑史的年輪痕跡中,可以看出國家科技和經濟的歷史特點,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會出現很多輝煌的建筑與其適應,有些我們管它叫標志性建筑。”談及建筑史,吳總打&了話匣子。吳總表示看待一棟建筑、一類建筑不能單單看他現在的形狀、形式,要聯系當時人們的審美意識和經濟科技發展的水平,也一定貫穿了民族的文化特點。每一種建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類建筑業的歷史是非常深遠、長久的,可以說人脫離洞穴生活的時候也就有了“建筑業”。&千年前已有輝煌的作品,比如希臘神廟;七八百年前輝煌的遺存,比如紫禁城等也都是我們熟知的。
“科技進步會體現在建筑的年輪上。比如我們發明了鋼筋混凝土,我們所造的建筑一下跨度變大了,尺寸變得不得了了,形狀變得雄偉和離奇了,那是過去我們使用石材、木材做建筑所無法比擬的。所以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歷史的遺存,希臘神廟、盧浮宮、太和殿之類的建筑根本看不到現代大跨度的空間,這就是因為技術在進步。”但是現在我們處在了一個更新的階段,這個階段就是環保、低碳、綠色理念的形成過程,包括了媲蟣澠這樣的科學預見性問題的認識使得建筑業有了綠色環保這樣的需求和進步。我們現在就正處在這樣一個發展過程里,會顯示出從雄偉的建筑到綠色建筑的發展。
我們每一位業內的執業者是非常幸運的,大有作為的,前途召喚著我們。綠色低碳環保的理念其中帶有道德層面的主旨。提及當下如火如荼進行的“低碳、綠色”,吳總更是認為建筑行業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個道德層面的理念體現在了對子孫后代乃至對全地球上,應影響到一個時代。但近代、近年所做的建筑還脫離不了利益驅使,道德層面的提倡在利益面前檀噯醯摹U庋道德體現就會有一定的滯后性。慢慢的形成一個建筑史年輪上的寬寬一環,現在還沒有達到理想的高度,我們還要在這上面努力。現在可以看到一方面呼喊著低碳,呼喊著綠色,一方面籌建著600多米高的標志性建筑和超豪華大型建筑。難道這樣的矛盾不是真實的嗎?這種矛盾說明了近代建筑業既受到了利益的干擾,也在道德層面發展中增強感悟,所以我確信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更上升了,我們能形成真正的科學發展。利益的問題說到深層次,甚至還涉及國家、政治。在國家利益和政治、經濟的綜合博弈中,道德其實很脆弱、很幼嫰,需要慢慢的努力才能培養發芷鵠礎R虼宋胰銜,在建筑史的年輪上,相信它會體現,在建筑史的進程上還要一段時期,但是光輝必然是有的。因為一定是朝這個方向走。我們是業內工作者,常常是在一種理念的支持下,一種歷史范疇中的局限來面對這些問題,又必須落實在近期的手邊的一個個操作上。
吳總說設計一個建筑沒有遠見是不行的,看方向是要有學術高度、政治高度、政策高度的掌控,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從這個高度來決策。行業處在大發展階段,又是新的觀念出現的時候,中國是近年全球建設量最大、建設速度最快的國家,我們當然應該更s的把新的理念體現進來。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后學習了很多國外的建筑范例,在國內其實是淡化了建筑的地域性特點,這個淡化恰恰是要在提倡綠色環保低碳建筑中更正的。地域特點才能更多體現綠色、環保,因為材料、氣候、能源特點、人文因素,絕對是因地制宜的。現在是經濟騰飛的起s階段,這個階段過分引入吸收,大量地照搬了很多國外的“昨天”,這種做法典型的削弱了應該尊重地域特點的原則,所以現在是國內外沒區別、各城市沒區別,這必屬建筑史年輪上的缺憾、疏松的一環。
恰當的技術恰當地用在恰當的建筑的恰當部位,再恰當的把它們綜合化
吳總分析設備、電氣等輔助專業的設計本質時說到,建筑師、結構師和暖通工程師、電氣工程師、經濟師的關系是有待討論的。吳總是暖通空調專業出身,執業經歷給了吳總一個了不起的被幔≡來吳總在建筑設計院,尤其是民用建筑設計方面,是沒有多少發言權的,因為暖通空調在建筑設計里面只是輔助專業,沒有多少話語權。強勢的建筑專業是主導,在很大程度上卻抑制了輔助專業的創造性。但是,在吳總擔任設計院長時,也看到了建筑師的苦衷,理解了他們執業的艱焙偷纜菲獒。
“我已經在建筑業工作了快50年,我現在可以說一句狠話,那么多輝煌的建筑遺存都是‘空殼’。我從業后的親歷和回頭可見的短短歷史,建筑物才有了自來水;供暖和空調,呼吸系統;電線,才有了智能化系統,就是大腦。這些“空殼”建筑物的輝煌和它們的強勢造成了今天仍然對于我所說的那些有生命的、影響能耗極大的重要部分不對等,沒有恰當的重視和各方面的合理支持。”
吳總說,建筑師的強勢使得暖通工程師及其他的輔助性專業的重要性都被遮住了。這個遮蓋有問題嗎?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建筑業發展到今天,我們誰都明白,建筑真正的品質很大程度在于建筑設備、能耗、運行的水平。但是一些建筑師,他們在設計時常不夠重視這些內容。建筑師在這些方面又沒有足夠的知識,原因就在于歷史就是這么過來的。外國建筑師會好得多,因為體制的區別,他們各專業是串聯作,我們是并聯工作。在目前這個階段,這些專業還屬幼年。比如,什么樣的建筑才是美的?吳總認為,建筑的美學,必須要有建筑技術的引導和支持。不節能的建筑還能叫美的建筑嗎?比如說西直門某個大型建筑,美嗎?大家都知道,巨大的能耗,夏天那么熱,空調供給量超常,還能說美嗎?但那樣的建筑還能建成,還能請進外國建筑師來設計,這就說明我們的建筑美學在建筑的技術引導和支持上其實還處于初級階段,還不成熟。
建筑設備這個專業很幼小。一個建筑在設計時,把設計圖畫好以后就去施工。按圖施工是多少年來土建的規律,竣工后就能用。但是我們的建筑設備系統就不同了,有一個要求叫做調試過程,并規定歷經春、夏、秋、冬四季后隔年驗收。政府也有規定支持這樣做,暖通專業是隔年驗收。大家又可曾知道,設備專業在項目隔年驗收的規定執行中又是多么的脆弱呢?比如,2008年7月份我們把奧運會工程做完了,裝修結束就驗收了。8月份奧運會勝利閉幕后,各方皆大歡喜。到了2009年7月,按相關規定,暖通空調系統才應該正式驗收,但誰會認真呢?業主不在乎,承包公司、投標單位和供貨商也是盡量能簡就簡,甚至公司已經解散了。這么重要的環節就這么輕松渡過了菟得髁聳裁次侍猓克得魃璞缸ㄒ檔牧α刻弱小了,制度沒有給它足夠的支持力度。
吳總一個已做博士生導師的學弟,告訴吳總說暖通專業的“調試”這個詞不對,應該改成“調適”。吳總欣賞地說,你太棒了!吳總說因為語言的精準來自理解的深刻。也說明帶著這樣一個錯誤我們竟過了幾十年,這還能說咱們的專業成熟嗎?吳總還順口說了一些不精準的詞語:節能建筑——低能耗建筑;電動汽車——電動車、電動座車;直流變頻——變頻調速;全壽命周期——全壽命期,說到這些,吳總顯出了滿腔的無奈。吳總認為建匆翟諑躺節能低碳的發展當中,現在的構架實際上建筑專業、建筑師們太強勢了,太偏于藝術性了,他們在建筑物的“被動環境營造”方面較有根底,但在“主動環境營造”方面太弱勢了。在建材的科技性能的掌控上也很不足,應該讓他們多學習一些設備專業的知識和理念,給設備專業工詞Ω多的話語權。同時,吳總也希望政府部門能夠嚴格執行相關的、必要的規定,不讓合理的有益的規章制度成為一紙空文。
人才培養是行業發展之關鍵
在談及當前建筑界的人才培養問題時,吳總提到中國的專業教育,包括建筑師的成長的現狀,建筑設計院分建筑專業、結構專業、設備專業、電氣專業、經濟專業等,建筑設計師是龍頭,龍頭的作用是帶領好整個龍體,忽視其他專業的重要性,建筑作品就不可能是完善的,美學也是不扎實的,甚至是空泛和虛牡摹
吳總說中國的工程教育界缺少藍領的培養,藍領是國家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面。在建筑業界,提倡低碳節能其實暖通制冷行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這個行業的專業學生發展空間很大。技師的培養、大量運行工的培養是教育界多年的欠賬,也是行業發展的瓶頸。對于行業里的大學生,應著力培養他們熱愛專業,面對成系統的、有運行因果性、發揮邏輯關系法的專業的思維特質。大學生素質的提高關系到我國未來的科技發展。大學生在校期間應重點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學習專業知識技能其實只是教學的載體,重要的是培慫們的再學習能力,教育體系也應在各個環節更努力改進。
匠人營國營國者中的匠人
中國是當今世界建設量最大的國家,在全世界對節能減排、環保綠色重要性取得共識之后,我認為,我們要站在更高的理念、經濟和科技起點上推進城市化。城市建設行業要為國家城鄉發展與人居環境建設更好地發揮作用。”談起今后建筑業的發展,吳總表示,建筑行業是要掛靠在社會發展前提之下的。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上海、深圳、廣州、北京、重慶、武漢、天津、沈陽、大連、青島等大城市興建了上千幢超高層建筑,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建筑高度在不斷地被爭相刷新。摩天城市的天際線變化速度之快,大有欲與天公試比高之勢。
對于這樣的發展態勢,吳總表示,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總會經歷這樣一個階段,人們覺悟了之后就會淡化。對于中國來說,盡管城市的人口、資源、環境、交通等問題,以及城市化進程加快的需求,都是建設高層建筑的重要原因,但應該適度,蓋一座100層的高樓,不如蓋3棟30多層的樓,雖然多用了兩塊⑵ぃ卻更加節能環保、方便安全、經濟合理。而且我國的地皮珍貴程度還不至于此。他認為目前標識性超高層建筑實質上追求的是一種心態,甚至是一種不高明的美學和現代化的成就感。對于“幾百層超高建筑才更節能環保”的新學說吳總更是敬而遠之,他認為起碼近十幾年還沒有實施的⒋ N頤塹某鞘謝發展中要少一點這樣的“現代化”。
吳總認為真正的綠色,要求全壽命期的排放最少,這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即產品制造生產中的耗能最少,使用過程中消耗最少。所以,長壽命構成了綠色經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這一認識讓他將精簡節約上升到哲學的層面:“建筑業總體來說,與高速發展、短期更新換代的電子產業等有不同的特點,應從友善對待地球,為子孫多留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角度掌控,使建筑業的發展和城市化的走向更有科學發展觀。綠色建筑是近年國際上提出來的高標準理念,我們可以先從點滴鍍稹I緇崛局進步和改革的全部重擔我們承擔不起,但我們是建筑業的執業者,在相關的工作中如果我們放棄了“始于足下”的責任和機會,不就是我們的失職嗎?
關于全壽命期,吳總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建筑物例如一個房子,或者是住宅建筑或者是公共建筑,這個建筑物我簡單的把它分成三個壽命:第一叫做物理壽命,這個房子可以立多少年,是鋼筋混凝土,還是木頭的,它們物理壽命是不一樣的,長物理壽命往往是靠碳排放和資金買來的。第二叫做商業壽命,這個房子很結實,后來賣不出去,不合用只能拆掉結束,這個ㄉ桃凳倜。要延長商業壽命靠什么,我認為要靠設計師的前瞻性,靠建筑物可調整性,賣不出去,我改改就可以賣出去了。第三叫做使用壽命,建筑還在,不好賣,但是還可以使用。比如說你們家的住宅,真的也賣不出多少錢,但是還能夠使用,就應延伸它的使用壽命,使用壽命靠什么延ǎ課庾莧銜靠使用者更替,也靠使用者的寬容心。建筑的物理、商業、使用壽命的綜合就符合木桶短版效應,一個壽命沒有了,別的壽命就浪費了,就不是低碳,低碳這樣一個綠色建筑的概念,包括材料、遺存、授予、壽命,把這些問題串到一塊思考才會更全面、深刻。
吳總提到在設備制造上面,有一個說法叫“等強度設計”,要同時有易損件的更換策劃。如果一個皮鞋鞋底壞了就換一個鞋底,鞋面壞了就再換一個鞋面,這樣的壽命豈不能達100年嗎?這能算全壽命期嗎?我們在設備設計和維修保養上要注意這種問題。所以在低碳技術上我們要不斷學習、思考和挖掘。
吳總說我們現在是一個制冷業制造大國,也是一個使用設備大國,我們正有一個大好時機,我們這個行業一定要努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文化的空調制冷的這么一個產業內涵,我們帶著低碳新理念探討,使得我們技術向前健康、可持續發展。現在我們行業在能源管理產業,合理的自控技術,一些遙測和信息傳輸等方面的發展,都在建筑業有種好的機遇,又有空前的高科技的技術依托,這是多么好的機遇。我們從業者努力學習這個低碳經濟的理念,找準方向繼續努力,建筑行業的砭突岷艽螅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不辜負我們行業對我們的要求。解放以后到現在,我們把老前輩做的設計進行節能改造,正是尊重老同志的作品,節能改造對他們沒有任何的貶低和侮辱,因為他們從前的作品是不含有節能要求的,而是重點保證可靠性的。這個行業是這樣一代一代傳承、硇路⒄瓜氯サ摹
剖析“包得住”,提倡綜合合理的原則
吳總解釋說在土木建筑設計里有一種理念叫“包得住”理念,比如做結構設計的時候,樓板每平米應按多少公斤荷載來考慮,根據用途確定后,照此做計算,設計梁、板、柱,這就是“包得住”理念。吳總回憶當年做人民大會堂的空調系統時候,這樣的建筑是政治型建筑,以可靠性為主,已是“包得住”的原則進行設計。技術和手段發展到今天,空調設計再剖析“包得住”的狀態就是指最熱的年、最熱的礎⒆釗鵲鬧形縭狽幀⒆盥載的時侯設計值下例如應放四臺主機才能滿足。但是按照氣候環境統計來看,需要滿負荷運行的時候畢竟是少的情況,上述情況下三臺主機就可基本滿足需求,如果省了這一臺的話,可省不少投資和機房面積。但在偶爾出現滿負荷時,可能缺5%—6%冷量,其實也許闖鱟餳柑卓頭懇簿徒餼雋耍綜合看更加合理。這說明包得住的思想不是空調設計的最好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空調專業的設計理念應適當考慮解脫土建設計的傳統,更具專業特色的開發合理的技術路線。
吳總表示現在新建筑、新規劃的工程很多,從低碳城市化的角度必須把“能源規劃”納入才算是完整的規劃,而能源規劃指的就是能源的資源、能源的需求、系統的選擇和綜合及優化,以及分步實施運行方式等方案內容,如果規劃環節不夠系統全面,我們是做不出優秀的節能、低碳、綠色、環保的建筑作品的。能在規劃研究方案嗷階段,下足功夫,給以時間,加強投入,也算是建筑業進步的標志。
編后記:與吳總的交流,更像是一次虔誠的聆聽過程。深厚的國學基礎,嚴密的邏輯思維,豐富的行業經歷,睿智的技術解讀,對相關知識的關注,使得吳總的談話“談重若輕,寓莊于諧”。吳總形容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是“談笑有鴻儒,往來多白丁”。對2010年大熱的電視劇《黎明之前》吳總也是津津樂道,對里邊“譚局長”的管理藝術大為欣賞。“問君能有幾多愁,剛好一瓶二鍋頭”,“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喂我喝粥”這樣的網絡潮語吳總更是信嗇槔礎!傲槎”一詞常常用來形容少年,但在聆聽過吳總的話語之后,覺得吳總的思維、處事才是“靈動”切實的實施人,少年還當努力學習一二。
- 相關文章
新聞資訊
本欄最新更新
-
12-05【紀要】丁春亞:綠色健康意識對行業的重要性
-
09-12關于《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9(修編版)增量成本的一些淺談
-
09-03高端住宅領域進行LEED/WELL認證的價值
-
08-08專家解讀丨錨定減排目標 構筑制度體系 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邁入新階段
-
05-23圣潔防水董事長杜昕:丙綸卷材守護者!
-
04-28建筑設計大師徐敏皓:讓綠色成為建筑的“底色”
-
04-15【觀點】從多城公積金加持“綠建”,看綠色建筑行業發展
-
03-27碳源原居五恒科技系統何以越來越吃香——采訪綠建領域多面手曹璇
-
01-24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吳景山:我國建筑行業節能降碳已進入“存量與增量并重”階段
-
11-07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專訪超高層及綠色建筑專家顧洪平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