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報道,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2013年節能減排目標任務的通知》,要求以節能減排倒逼產業轉型和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確保今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7%以上。
發改委共提出了12項措施,包括調整消費稅范圍和稅率結構,研究把大量消耗能源資源、易造成環境污染的產品納入征稅范圍。同時,還要求建立綠色信貸實施情況關鍵評價指標體系、綠色信貸統計制度,加強綠色信貸信息平臺建設,提高節能環保企業和項目的融資能力。
27日,有關節能環保的消息非常多。除了上述所說的之外,還有兩條比較重要的消息:一是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商務部和質檢總局決定組織開展再制造產品“以舊換再”試點工作,支持再制造產品的推廣使用,促進再制造舊件回收,擴大再制造產品市場份額;二是來自北京市環保局的消息說,即日起,企業環境違⑿畔⒔被納入中國人民銀行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進入銀行征信系統,作為銀行審批貸款的必備條件之一。今后存在環境違法行為的企業在申請貸款時將面臨更高門檻,甚至存在貸款被拒的風險。
有關節能環保的政策密集出臺,這個現象也從側面反映出當下環保事業之重要性。既要“穩增長”,又要調結構,節能環保在其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從l遠來看,大型企業才是結構調整的真正難點所在。它們能否適應市場變化,或許將成為中國經濟本輪調整的關鍵要素。而中小企業又在轉型中充當急行軍,市場能否真正擇優,培養一批責任意識強的企業,淘汰那些效率低下、污染環境嚴重的企業?今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目標是3.7%l上,發改委這個時候提出12條措施,是不是表明完成任務壓力還比較大?面臨的困難還比較多?
要實現“十二五”目標任務,后三年年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需要降低3.84%,這比前兩年平均降幅高出1.03個百分點,節能減排的形勢依然嚴峻。今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目標是3.7%以上。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就此發表評論,他認為從當前的情況看,我們完成今年的目標任務面臨較大的難度。
韓曉平:因為前兩年我們比較放松,工作注意的程度不夠,所以積下來不少問題。今年馬上要到9月份了,這時候才下達這樣一個指標,在最后幾個月完成這個指標恐怕難度還是比較大。特別是一些地方,因為前段時間經濟不太好,可能還是能容易完成節能減排的目標,最近經濟開始復蘇了,一些地方由于擔心自己的經濟下滑,放任一些高耗能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各地完成這個指標的壓力。
發改委提出的12項舉措中非常重要的一條是,調整消費稅范圍和稅率結構,研究把大量消耗能源資源、易造成環境污染的產品納入征稅范圍,媒體都對這項內容予以高度關注。韓曉平表示,這個政策即便出臺恐怕也到年底了,所以對今年完成減排任務意義并不是非常大。但從長久來看,建1一個有效的稅收制度,特別是對一些高耗能的產品,加大稅收就可以防止更多的企業進入這個行業,也就可以防止高耗能產品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
韓曉平:因為我們需要一些企1有足夠的資金來治理它們的環境污染,特別是高耗能企業,所以建立一個有效的稅收制度,能保證這些企業進行良性競爭,最終能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環境保護上,才能保證我們的環境越來越好。
這兩天密集出臺了各項節能環保政策,節能環保現在在政策層面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具體到執行層面,前景如何,我們還是要理性分析。節能減排除了需要政策發力之外,更需要企業執行。但是,涉及到企業自身利益,政策執行面臨的困難也不小。人們擔心,看上去美好的n策、制度,難免又被束之高閣、當成擺設。韓曉平指出,要想避免這樣的情況,關鍵是把環保耗能跟各地各行業的一些主管官員政績掛鉤,完不成任務就摘帽子,讓更多的官員關注這個問題。
在減排這個問題上,每到年底的時候大家都會聽到一些高耗能產業停產的消息,這些可能是地方為了完成年度減排目標,年度環保任務,采用在最后一兩個月停產這樣一個簡單的做法。這些產業為什么寧愿在一年中停產一兩個月,也不愿意在年中或者全年的過程中實現減排呢?
韓曉平:現在關鍵是要建立一個有效的機制,如果企業再繼續生產這種高耗能的產品,我們有各種各樣的稅收,再加上政府督查,同時再加上銀行不提供貸款,多管齊下才能真正解決問題。現在恐怕不是一個部門的問題,我們要建立一個有效的機制,各個部門共同來做工作,才能保證節能減排的任務能夠實現。
從成本方面來說,使用環保設備,對企業來講無疑增加了一項環保成本,這些設備在日常運轉中占日常產品成本多大比重?
韓曉平:其實比重并不是很大,但是不管成本多大都要實行,因為成本不是一家增加的,而是整個行業,如果是整個行業完成這個標準的話,就不存在任何一家企業因為標準太高導致產品沒有競爭力的問題。現在的問題是很多企業不執行環保標準,所以跟那些執行環保標準的企業來比,它反而競爭力加強了,所以現在關鍵的問題是我們要把這些害群之馬直接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