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節能技術外墻外保溫系統四大誤區
時間:2013-07-05 10:56:40 作者:綠建之窗 來源:綠建之窗 閱讀:4085內容摘要:作為重要的建筑節能技術,外墻外保溫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高度重視,各國均開始了實際的對建筑墻體的節能指標的實施工作。追根溯源,這一技術起源于上世紀40年代的瑞典和德國,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經過多年的實際應用和在全球不同氣候條件下長時間的考驗,證實采用該類保溫醞車慕ㄖ,無論是從建...作為重要的建筑節能技術,外墻外保溫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高度重視,各國均開始了實際的對建筑墻體的節能指標的實施工作。追根溯源,這一技術起源于上世紀40年代的瑞典和德國,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經過多年的實際應用和在全球不同氣候條件下長時間的考驗,證實采用該類保溫系統的建筑,無論是從建筑物外裝飾效果還是居住的舒適程度,是一項值得在全球范圍內推廣應用的節能新技術。我國作為能耗大國,自上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逐步實施了節能30%、50%和65%的三步節能工作步驟,并開始在有條件\x00城市里展開更高節能指標實施程度的有益嘗試,為第四步節能指標的確立預備條件。目前,我國外墻外保溫技術已進入了跨越式發展階段,國家對外墻外保溫已有嚴格的立法工作,包括建筑節能部長令的頒布、能源法中對建筑節能的強制性要求、規范外墻外保溫系統的強制標準、以及對于\x00統中相關組成材料的標準等,該技術和產品已有充分發揮的空間。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國對于外墻外保溫的研究一直處于不夠深入的狀態,甚至以訛傳訛,在熟悉上一直存在很大的誤區。更有甚者,有些熟悉上的誤區甚至寫進教科書,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宣講,給外墻外保溫制造了種種迷\x00,也給其發展打上了神秘化、非正常化的鉻印。作為一名多年從事外墻外保溫研究的工作人員,筆者從工程實踐的角度談談對這些熟悉上的基本誤區的看法,期許能夠引起人們的一些思考。
一、外墻外保溫抗裂機理:柔韌變形量逐層漸變、逐層釋放應力?
從理論上講,將外墻外保溫體系各構造層剖開而分立,并將其各部分置于同一試驗環境中,建立一個統一的柔韌變形量的衡量指標,應該說,“逐層漸變、逐層釋放應力”的抗裂機理是可以說得通的。但是,從目前普通應用的外墻外保溫系統而言,這一前提是不成立的。一是外墻外保溫各構造層作為建筑物的復合系統,是有內外層次的整體,不可能剖開而分立,也不可能在同等環境下接受外力沖擊或自然界的各種應力化;其次是作為系統的組成材料,其設置變形指標也是不一致的,如保溫層的彈性模量、抹面砂漿的壓折比、柔性膩子的柔韌變形量等。既然是不一致的,也就缺乏同一比較的基礎。因而,目前有的教科書將一抗裂機理廣泛宣講,實為一種概念模型,仔細推敲起來是站不住腳的。
二、外墻外保溫系統構造的最好選擇:無空腔?
外墻外保溫體系應優先選用無空腔系統,認為無空腔系統相比較于有空腔系統而言,其抗風壓尤其抗負風壓能力強,安全可靠性更高,似乎已達到了一個共識,事實上不盡然。
實踐證實,假如保溫層采用吸水率高的材料作為粘結材料(滿粘)或抹面找平材料,兩至三年后工程經常出現受潮、凍融損壞等質量問題。筆者受相關部門邀請,參與了對新疆、內蒙及安徽部分外保溫工程的質量分析,住戶反映保溫效果不好,經對工程解剖,我們觀察到,上述工程均為兩年以上工程,無一例外均采用吸水率較高的材料作為聚苯板的滿粘材料及抹面找牟牧希外墻表面基本無裂紋,但滿粘層和抹面找平層均十分潮濕,且有水向外析出現象。經分析,我們認為,聚苯板采用吸水率高的膠粘材料進行滿粘,兩至三年后,新建筑物基墻由于水飽和水蒸汽向外擴散,輕易導致吸水率高的滿粘材料層吸水受潮;同時,當水蒸汽從室內高溫側向室外奈虜嗲ㄒ剖保假如抹面找平材料同時是吸水率高的材料,又往往輕易在抹面找平層產生冷凝水積聚現象,從而使聚苯板兩側潮濕、甚至發霉,導致保溫性能破壞等問題。
上一頁1
- 相關文章
-
-
12-30綠色建筑是房地產企業當下轉型的重要抓手
-
12-29“綠建評價軟件北京模塊”規范高品質住宅綠建生產
-
12-232022中國(江西)國際建筑工業化及裝配式建筑展覽會
-
12-04從綠建評價軟件“上海模塊”與“江蘇模塊”成“爆款”現象中看綠建市場新變化
-
11-22第九屆中國-亞歐建筑建材博覽會
-
11-19加碼碳中和,雄安綠色建筑擔當“先行者”
-
11-182022中國國際超低能耗建筑產業展覽會-雙碳新引擎 能耗超低 建筑變綠
-
11-12《綠建設計評價軟件》更新上海地標版本2021年11月
-
綠建知識
本欄最新更新
-
08-10暴雨后的反思!醫院防洪設計與應對措施~
-
12-29綠建技術與綠色建材在綠色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
11-27綠色建筑與BIM技術高效整合應用
-
10-08中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與問題(一)
-
09-23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9-09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3-20我國建筑碳排放現狀及碳中和路徑探討
-
03-06【分享】綠色建筑設計與未來發展方向
-
04-14給排水|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的水專業要點你應該知道!
-
04-01專家視角 | 綠色建造技術體系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