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解析|上海老舊小區綠色低碳微更新策略案例研究
時間:2019-08-15 17:45:53 作者:GBWindows 來源:行業網站 閱讀:4325內容摘要: 隨著社會、科技和環保理念的發展,將綠色技術與空間更新相結合已成為老舊小區綠色低碳微更新的新方向。結合上海市長寧區虹仙社區、仙逸社區綠色低碳微更新改造案例,從共性問題入手,基于實際情況,闡述老舊社區綠色低碳微更新的改造策略和具體手段,旨在提高小區宜居度,同時降低能耗。這些研究成果可供類似的老舊小區綠色低碳微更新提供參考。摘要隨著社會、科技和環保理念的發展,將綠色技術與空間更新相結合已成為老舊小區綠色低碳微更新的新方向。結合上海市長寧區虹仙社區、仙逸社區綠色低碳微更新改造案例,從共性問題入手,基于實際情況,闡述老舊社區綠色低碳微更新的改造策略和具體手段,旨在提高小區宜居度,同時降低能耗。這些研究成果可供類似的老舊小區綠色低碳微更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上海老舊小區;綠色低碳;微更新;社區空間;宜居度
隨著社會、科技和環保理念的發展,人們對于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起初的居住空間僅需要滿足日常生活,而現在不僅需要滿足日常所用,還需要滿足美觀、安全、實用、節能、環保等各種要求。但是,現有的大量老舊小區,建設年代久遠,建設標準不高,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
上海市經過多年的城市更新實踐,已經形成一套“有機更新”的理念體系,避免大動作,鼓勵“小手術”,倡導政府治理、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社區作為城市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基本單元和功能載體,近年來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從楊浦區的“社區規劃師”,到“行走上海——社區空間微更新計劃”,全市各區均有社區實施更新改造,居住空間得到了切實的改善。
這些社區微更新的案例,絕大多數立足于空間和環境的更新美化,著眼于更新公共空間功能。國內外近年來都在著手推進低碳社會的建設。相關研究表明,居民生活碳排放達到城市碳排放總量的30%~40%。老舊小區建筑物普遍沒有保溫功能,使用的設備和材料也未考慮節能環保。在此背景下,低碳社區的建設將是構建低碳社會的關鍵內容。上海市已經在2014年選擇了一批社區進行低碳社區建設的探索,但在低碳社區的建設中,著重以技術指標作為評價標準,少有提及空間更新。
2017年,上海市發改委發布《關于開展上海市第二批低碳社區建設的通知》。為了進一步深化城市更新內涵,應當探索當下老舊社區微更新改造的新方向,嘗試結合綠色低碳技術進行老舊小區空間、功能的微更新。已有實例大多未將綠色低碳改造和空間功能改造相結合,改造工作存在碎片化現象。綜合、系統的規劃設計先行,再配合整體推進、分步實施,對于避免工程反復、節約投資、便民利民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1、案例背景
長寧區選取的2個社區——虹仙社區和仙逸社區均屬于長寧區仙霞街道居民人口數較多的居住社區。虹仙社區占地面積8.80萬m2,建筑面積18.34萬m2,包括44幢多層、2個公寓、3幢高樓和1個涉外居民區,區域范圍內有居民2900戶,戶籍人口4790人,常住人口8645人,樓組數107個。仙逸社區總建筑面積11.40萬m2,有居民3400戶,戶籍人口5173人,常住人口8215人,樓組數118個。2個社區均擁有上海市“文明社區”稱號,居民對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有一定了解,也有較高的參與熱情。其中虹仙小區擁有全國“節水達人”稱號,而仙逸小區也擁有“全國科普示范小區”稱號。
2、更新策略
本項目更新策略基于空間、技術、氛圍3個層面,通過結合綠色低碳技術的運用,打造舒適、人性化的社區空間,同時營造更為和諧的鄰里氛圍,倡導居民自治、鄰里共享,并且在社區中傳播低碳生活理念,從而實現低碳社區的長久發展。具體應用策略闡述如下。
2.1 空間層面的改造策略
(1)充分提煉小區的空間特質,突出社區特點,避免微更新成為千篇一律、簡單化的改造。社區微更新多著眼于小處,從具體的場景入手進行設計。為了避免社區空間過于碎片化,或者在反復的細微改造中逐漸失去社區特點,即使是針對小處的改造,也應該從整個社區著眼,從社區規劃入手,選取最符合社區特點、適合社區空間的提升策略。
虹仙社區由于道路改造等原因,小區內部主干道交匯于小區中心,形成五岔路口,小區有明顯的中心。通向北側僅有的出入口的道路車流量大,容易擁堵。小區中心路口邊上的兩個花園則是小區居民戶外活動的主要場地。改造方案首先通過疏通社區其他道路,緩解中心道路的擁堵狀況,再著力改善小區中心景觀。強調小區中心節點,并通過在幾條放射狀的主路增加健康步道,強化主路的軸線作用,形成以點帶線的空間聯動效果,將小區中心的能量向社區各處輻射。對于社區中心的活動場地,通過聯通更為內部的空間,增加活動空間的進深,將主要活動從路邊疏導至內部更為安全和安靜的場地,同時激活內部綠化空間。虹仙小區改造后空間結構示意圖見圖1。
圖 1 虹仙小區改造后空間結構示意圖
仙逸小區則反之,L型小區有12個出入口,以及大段各式圍墻,空間的碎片化明顯。雖然在較中心的位置有活動室、健身苑和社區商業,但由于活動室周圍大量停車,因此完全沒有起到活動中心應有的匯聚居民活動的作用。針對該社區的方案強調打造社區活力中心,通過將活動室周邊區域改造為適宜各種不同活動的空間,提高該區域的人氣,使其不僅成為空間的中心,更成為社區生活的中心。通過社區活力中心的打造,增強社區的凝聚力。仙逸小區改造后空間結構示意圖見圖2。
圖 2 仙逸小區改造后空間結構示意圖
(2)充分挖掘社區現有空間的潛力,最大化體現其空間價值。老舊小區現有主要矛盾主要體現在建成空間與現有的使用功能不匹配,具體表現在停車位規劃較少、缺少適合老年和兒童的活動空間、交通規劃欠合理等。但是,老舊小區往往也有空間上的大量潛力有待挖掘。虹仙社區有很高的綠化率,然而綠地管理狀態較差,植物種植缺少規劃。這樣的綠化空間對居民在社區內的活動不太有利。通過在沿主弄的寬闊綠化內布置步行道,可以活化綠化空間,并且起到人車分流的作用。通過在社區內幼兒園前面草地中適當增加硬化地面和休憩座椅,可以起到緩解擁堵的作用,并且方便居民接送幼兒。現有社區集中綠地雖然寬闊,但是較為荒蕪,通過適當規劃健身場地、種植園地等,可以增加豐富性,容納更多樣化的活動,從而激活綠化空間,充分體現其空間價值。虹仙社區幼兒園入口處綠色休憩空間效果圖見圖3。
圖 3 虹仙社區幼兒園入口處綠色休憩空間效果圖
(3)更新公共設施,提高公共空間利用效率。老舊小區經過多年的居民使用,居住也在逐漸塑造著社區內的空間。社區內原本規劃設計有自行車棚、休閑花園等,而居民則會根據實際的需求進行一定的改造,比如在社區中搭建打牌的涼棚等。但是,居民對公共空間和設施的利用是自發的,缺少組織和管理,空間利用率并不是很高。鑒于小區公共空間有限,因此設計一些復合、多功能的公共設施,可以提高公共空間的使用效率,達到更好的空間利用效果。仙逸社區若干支路上雖然布置了晾衣桿,但居民會在其下隨意地停放非機動車,導致停放效率很低,也使晾衣桿難以使用。新設計的復合設施通過單元化組合,使自行車停放架的單元和晾衣單元交替出現,能夠規范停車,提高空間利用效率。
2.2 綠色低碳技術應用策略
(1)基于現有設施的更換和提升。社區現有的公共區域設施和材料很多與低碳環保的標準有差距,如小區現有的路燈僅有少量使用節能環保的LED燈具,小區的場地也以不透水的水泥鋪裝為主。更新改造應包括現有設備的節能更新、更換節能燈具、在光照條件較好的場地布置太陽能燈具,場地的更新應選用兼顧安全、環保的透水材料進行鋪裝。社區現有的公共建筑,也宜進行節能改造,包括外墻、屋頂的綠化等。
(2)根據空間和功能需求植入。老舊小區的公共空間具有自身特點,應當結合其具體的特點,進行技術與空間和功能的運用。仙逸社區公共活動空間較少,公共空間綠化有限,從對居民的調查中也得到希望有更多綠化的反饋。因此,仙逸社區垂直綠化的應用,既要增加綠化面積,又要節省空間。仙逸社區內有一片用于停車的空地,由于資金有限,短期內難以建造機械車庫,而現有的水泥場地從景觀、空間和場地微氣候的角度分析均屬不利。方案采用填充金屬網的鋼框架覆蓋場地,框架的側面和頂面均可配合攀緣植物形成綠化屋面和墻面。這個方案成本低廉,易于打理。后期如需升級車庫,材料均可回收利用。頂面根據光照分析,在光照強度較大的區域可布置太陽能光伏板。此外,社區的公共活動場地缺少便于居民使用的置物、掛衣設施,居民活動時經常將攜帶的包、衣服等掛在樹上或者雕像上。新置入的太陽能燈具結合此種需求,在燈桿上增加置物臺和掛衣鉤,方便居民使用。
(3)綜合運用各種技術手段,打造具有示范意義的節點。鑒于項目對于低碳綠色微更新具有一定的探索意義,希望改造后的小區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同時也希望公共空間的改造能夠起到在居民中弘揚低碳生活理念的作用,因此在小區內的一些節點集中應用低碳技術是有積極作用的。仙逸社區的中心位置有社區活動室,結合社區活動室的周邊空間,布置墻體綠化、下沉綠化、充電車位,并引入智能分類回收站的概念,可以配合社區志愿者的工作,起到宣傳、展示、示范作用。
2.3 打造鄰里氛圍的改造策略
創造社區居民可以積極參與的綠色空間。社區管理提倡居民自治,在社區合適的地方開辟出一定的空間交給居民自主管理,可以增加居民對于小區管理的積極性,改善鄰里之間的關系,并且鼓勵居民自主進行綠色低碳的實踐。虹仙社區有很大的一片集中綠地,由于缺少管理,較為荒蕪,因此可以開辟成鄰里菜園,由居民認領,志愿者協助管理。很多小區已有類似成功嘗試,調查結果表明虹仙社區居民也對此抱有期待。這種舉措,一方面可以使居民參與社區環境治理,并且在菜園中實踐節水、滴灌等低碳措施,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物業管理綠化的壓力。仙逸社區空間較為緊張,可以依靠現有的圍墻,設置自行安放植物的花架,居民自行認養或者擺放自種的植物,也可以形成垂直綠化墻面,起到美化社區環境的作用。仙逸社區居民自主綠化墻概念設計效果圖見圖4。
圖 4 仙逸社區居民自主綠化墻概念設計效果圖
3、結語
老舊小區的更新改造是民生大事,對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構建和諧社區、提升城市品質具有重要意義。隨著低碳節能理念的深入人心,城市更新的逐步推進,綠色技術與空間更新必將在后續的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中相結合。本文結合上海市2個社區的綠色低碳微更新改造案例,從共性問題入手,根據實際情況,探討老舊社區進行綠色低碳微更新的改造策略和具體手段,旨在提高社區宜居度,同時降低能耗。
作者簡介
韓瑨玚,女,1991年生,碩士,助理工程師,建筑師,現供職于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研究方向為既有建筑更新和城市設計。
聲明:本站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綠建之窗”或“本站原創”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綠建之窗”。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也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對不遵守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管理員QQ: 4993067 32533240,緊急聯系方式:13693161205。
- 相關文章
-
-
01-01關于發布2021年LEED WELL AP資質全年培訓的通知
-
08-15湖南株洲新添五處綠色建筑
-
08-15安徽積極推行新建民用建筑按綠色建筑標準建設
-
08-15綠色三星和LEED認證寫字樓,帶你見證綠色建筑的力量
-
08-152019年你需要知道的建筑節能有關的9個新政策!
-
08-15安徽合肥規定售房時要明示綠色建筑等級
-
08-15創新高效辦展,第二屆山東城博會助力產業賦能升級
-
08-14【重要提醒】綠色建筑“新國標”真來了
-
綠建知識
本欄最新更新
-
08-10暴雨后的反思!醫院防洪設計與應對措施~
-
12-29綠建技術與綠色建材在綠色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
11-27綠色建筑與BIM技術高效整合應用
-
10-08中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與問題(一)
-
09-23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9-09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3-20我國建筑碳排放現狀及碳中和路徑探討
-
03-06【分享】綠色建筑設計與未來發展方向
-
04-14給排水|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的水專業要點你應該知道!
-
04-01專家視角 | 綠色建造技術體系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