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建筑保溫引關注 專家建議推廣遮陽
時間:2013-09-03 14:31:54 作者:綠建之窗 來源:中國房地產報 閱讀:1182內容摘要:【導讀】:曾引發爭議的南方建筑保溫問題,在上海、杭州、南京等這些今夏持續高溫的城市里,再次引發關注。專家們認為,現有的技術能力和經濟水平,可以推廣遮陽。曾引發爭議的南方建筑保溫問題,在上海、杭州、南京等這些今夏持續高溫的城市里,再次引發關注。我國自2005年肥甲帕ν平在夏熱冬冷...【導讀】:曾引發爭議的南方建筑保溫問題,在上海、杭州、南京等這些今夏持1高溫的城市里,再次引發關注。專家們認為,現有的技術能力和經濟水平,可以推廣遮陽。
曾引發爭議的南方建筑保溫問題,在上海、杭州、南京等這些今夏持續高溫的城市里,再次引發關注。
我國自 2005年開始著力推進在夏熱冬冷地區(包括華東地區)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即在新建建筑中執行外保溫措施。外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效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室外的“燒烤”,減少空調冷量散失。
然而,高溫天氣頻頻,城市開發建設為上述地區建筑節能提出新課題:保溫材料夜間散熱,“城市里綠地少、水泊少,到處都是散熱面,散發的熱量不亞于白天半個太陽”。
面對節能需要,學界和地方政府正在倡導建筑外遮陽等被動技術的運用。
自然通風失效
近期的高溫天氣主要集中在華北、華東地區,屬于夏熱冬冷地區,夏季空調制冷能耗是冬季采暖的 3倍。過去南方建筑注重通風,如今在上海市中心開窗通風恐怕是負作用。
同濟大學建筑節能與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龍惟定告訴記者,同濟大學曾經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上海做模擬研究,結論是自然通風作用不大。龍惟定解釋,城市熱h效應增強,基礎溫度升高,室內無法向室外逆向傳熱。
也正因為開窗通風降溫已不起作用,需靠空調等設備降溫,所以夏熱冬冷地區做建筑保溫目前已經達成共識。
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俊義解釋,現在城市中高層、超高層建筑都是采用混凝土剪力墻結構,剪力墻導熱系數高但熱阻低,最終的熱惰性指標還是低的,只能借助新型保溫材料。“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辦法。”
但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2006年曾公開質疑南方建筑保溫,江億稱之為“夏天穿羽絨服”,遮陽、散熱通風比保溫更為重要。張俊義認為,不做保溫適合于過去的條件,用傳統的三七墻或花崗石來建造,“根本不用保溫,隔熱性非常高”。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上海分院研究員李菊通過長時間的項目跟蹤,認為外墻和屋頂需要一定厚度的保溫。低密度的高檔住區、城市郊區才考慮自然通風設計。
重墻面輕遮陽
雖然在南方建筑保溫問題上觀點不同,但張俊義很認同江億一直提倡的加強建筑遮陽的建議。
張俊義認為,以現行的標準看,建筑節能仍有改善空間,“建筑外遮陽的重視程度沒達到應有的高度”。建筑做:做遮陽,在高溫情況下,差距巨大:遮陽使得建筑表面溫度降低,溫差傳熱便減少。
“當年建筑節能走的技術路線是重屋面和墻面保溫,這個也比較容易達到,對門窗、遮陽的關注度是不夠的。”李菊稱。
2003年版的《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沒提遮陽要求,現行的2010年版《標準》要求有條件的項目做活動外遮陽。李菊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標準》是根據技術發展和氣候變化做出相應調整的。2003年,國內o少有企業做遮陽,基本靠進口,這幾年遮陽行業發展很快,成本也下降很多,已從原來的從每平方米 1500~2000元,降到現在每平方米三四百元了。
專家們認為,現有的技術能力和經濟水平,可以推廣遮陽。江蘇省的相關科研課題證明,如果門窗節能性能不提高,光提高外墻和屋面的熱工性能,作用已微乎其微了。遮陽的節能潛力可觀,以一棟建筑的散失能耗為 1計算.門窗流失占 50%,而做了外遮陽則可使門窗流失能耗減少一半。
(來源:中國房地產報)
- 相關文章
-
-
09-18官宣!2021中國(南京)綠色建筑建材產業博覽會(CNBD)招商中
-
01-17匯總 | 26種保溫材料的導熱系數排行榜
-
10-132021南京建筑工業化展覽會|2021年南京裝配式建筑展覽會
-
01-08關于加強湖南省民用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相關管理工作的通知
-
12-27中國建筑節能協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
-
12-20廣東省綠色建筑新國標項目實戰型VIP培訓課程成功舉辦
-
12-05“新標準”讓建筑更“綠”
-
11-29千億級規模的商業紅海如何破局?世環會旗下民用板塊呼之欲出
-
綠建知識
本欄最新更新
-
08-10暴雨后的反思!醫院防洪設計與應對措施~
-
12-29綠建技術與綠色建材在綠色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
11-27綠色建筑與BIM技術高效整合應用
-
10-08中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與問題(一)
-
09-23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9-09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3-20我國建筑碳排放現狀及碳中和路徑探討
-
03-06【分享】綠色建筑設計與未來發展方向
-
04-14給排水|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的水專業要點你應該知道!
-
04-01專家視角 | 綠色建造技術體系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