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臨五大挑戰
時間:2013-10-10 14:21:07 作者:綠建之窗 來源:綠建之窗 閱讀:1022內容摘要:【導讀】:我國住宅和公共建筑在節能、節水、節材、節地方面,情況不容樂觀。業內人士指出,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是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國住宅建設面臨的5大挑戰亟待克服。我國住宅和公共建筑在節能、節水、節材、節地方面,情況不容樂觀。目前,住宅建筑用鋼量已占全國用鋼總量的20%,住宅...【導讀】:我國住宅和公共建筑在節能、節水、節材、節地方面,情況不容樂觀>業內人士指出,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是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國住宅建設面臨的5大挑戰亟待克服。
我國住宅和公共建筑在節能、節水、節材、節地方面,情況不容樂觀。目前,住宅建筑用鋼量已占全國用鋼總量的20%,住宅水泥消耗量占全國總消耗量的17.6;如果綜合考慮住宅使用中的耗能和建材耗能,則住宅總能耗已占全國能耗的37%;盡管我國2/3的城市缺水,但住宅建筑耗水量還是占到了全國耗水總量的32%。在建筑用地方面,1998年全國人均建筑用地為52.9平方米,到了2002年即上升為82.3平方米,短短五年間,增幅高達50%。
業內人士指出,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是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國住宅建設面臨的5大挑戰亟待克服。
挑戰之一:建筑使用過程的能耗過高
上海綠地(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張玉良分析,長期以來,人們評判建筑只關注空間的大小、功能的布局、造型的美學效果,以及內外裝修材料的檔次等外顯因素,而忽略室內空間的內涵品質,如熱環境、聲環境和空氣品質等,這導致建筑后期使用、維護耗能很大。僅就住宅空調能耗而言,我國就是同等氣候條件下的發達國家和地區的3到4倍。
挑戰之二:環境負荷過高
水泥、粘土磚等建筑材料生產過程污染較重,但由于墻體材料既要取材方便、使用方便,又有強度、穩定性、保溫、隔熱、隔聲等多重要求,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大量的建筑施工現場。此外,施工階段的揚塵、排污、施工垃圾等都對環境產生了較大影響;.加上由于住宅建設初期對垃圾處理設施關注不夠,導致入住后生活垃圾的大量產出,垃圾的循環處理舉步維艱。這導致我國住宅環境負荷過高。
挑戰之三:工業化程度過低
目前,我國住宅建筑體系還不適應工廠化生產,施工現場仍以濕作業為主,精度差、質量參差不齊。其勞動生產效率低、成套技術的集成度低,技術應用缺乏系統的觀念。譬如,外墻保溫做好了,但門窗特別大,總體上還是不節能,使用能耗高,住宅能源浪費較嚴重。
挑戰之四:綜合性能較低
一些房地產開發企業還存在觀念上的誤區,“重外表景觀環境,而輕內在功能質量”,這造成住宅的綜合性能較低。譬如圍護結構熱工性能低,室內熱環境差;戶型面積越建越大,從上世紀80年代的戶均90平方米,到90年代的100平方米,現在已發展到新建住宅戶均面積超過120平方米。這存在空間利用率較低,甚至“大而無用、大而不當”的問題。
挑戰之五:對住宅節能普遍認識不足
要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首先要解決的是認識問題。張玉良指出,認識到住宅節能的重要性不但要關注顯性的、眼前的節能效果,更要注意隱蔽的,長遠的節能益處。同時,要認識到節能不但是相關專業人士的事情,更是每個人在具體工作中也能夠予以推動的事。譬如小區設計,圖紙上的道路長短可能是個美觀問題,但形成了具體的現實,就會關乎業主車輛能耗多少。有關專家測算表明,比現有的普通建筑節能60%左右的建筑,其造價要比普通建筑高出5%到7%,節能效益在5到8年后可以收回。但由于利益主體對節能的前期投入和后期收益的承擔存在認識偏差,很多工作的開展受到牽制。
- 相關文章
-
-
11-22第九屆中國-亞歐建筑建材博覽會
-
09-30中國(佛山)綠色建材與裝配式建筑展邀請函
-
09-01圣潔防水丙綸優先進入政府建筑工程采購體系!
-
01-11政府采購綠色建材引領-綠色建筑由“淺綠”邁向“深綠”
-
03-05推動中國-東盟裝配式建筑建材行業向縱深發展
-
01-31關于印發《福建省綠色建材產品推廣應用目錄(2019年)》的通知
-
01-13【承上啟下永不停歇】2020年綠色建筑設計評價軟件新國標模塊第三次火爆升級
-
01-08關于加強湖南省民用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相關管理工作的通知
-
綠建知識
本欄最新更新
-
08-10暴雨后的反思!醫院防洪設計與應對措施~
-
12-29綠建技術與綠色建材在綠色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
11-27綠色建筑與BIM技術高效整合應用
-
10-08中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與問題(一)
-
09-23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9-09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3-20我國建筑碳排放現狀及碳中和路徑探討
-
03-06【分享】綠色建筑設計與未來發展方向
-
04-14給排水|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的水專業要點你應該知道!
-
04-01專家視角 | 綠色建造技術體系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