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生理念”是生態城市規劃的核心
時間:2013-10-28 17:32:32 作者:本站編輯 來源:網絡媒體 閱讀:2304內容摘要:“共生”是生態城市規劃的核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近期舉行的“生態城市中國行”活動中表示“‘共生’是大自然最普遍的現象,是中西方歷史上的理想城市觀;‘共生’設計是生態城市規劃的核心,抓不住這個核心,生態城市規劃就會偏離,成為‘偽生態’。”“共生”未來城市規劃的一種新理念...“共生”是生態城市規劃的核心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近期舉行的“生態城市中國行”活動中表示“‘共生\x00是大自然最普遍的現象,是中西方歷史上的理想城市觀;‘共生’設計是生態城市規劃的核心,抓不住這個核心,生態城市規劃就會偏離,成為‘偽生態’。”
“共生”是未來城市規劃的一種新理念,指用生態學的理念規劃來代替工業化城市的物理學規劃,用生態理念來引導城市功能的設置和分配。共生城市是以生態f明為依托,而機械城市是以工業為基礎。
共生城市應該是感性的、融合的、共生和包容的,而機械城市則是外部強加的,是一種利用強加的外力對征服自然的改變甚至是破壞。
仇保興認為,“共生理念”是生態城市規劃編制的新基礎知識;細節即微循環決定生態城市規劃的成敗;“共生城市”效能的提高應基于系統的自我演進,而不是用規劃定終n;“自我演進的共生效應”源于市民的創造力和進取精神。
在仇保興看來,共生城市是混合的用地空間,講究把居住、工業、就業、生態、公園系統混合在一起,并講究“能源、資源與建筑”、“城市的服務功能與產業”、“氣候自然與景觀”的協同。
“生態城市是組織、政府、社團和民眾基于共生理念的新組織體,相互耦合的結果。共生城市的x能提高,應該基于系統的自我演進而不是由規劃師一定終身。”仇保興表示。
北京打造第一個生態示范區
“2006年,我們與萬年基業剛開始接觸時,他們就提出有沒有可能在北京豐臺長辛店這個地方通過低碳與生態的手段來做一個城市規劃。”英國奧雅納公司規劃總監葉祖達回憶說,“當時全國還沒有一個所謂綠色生態城區,也沒有綠色政策名詞方案,我們只能按照低碳生態的方法來做一個規劃。自2008年起,我們與北規院、萬年基業共同進行長辛店生態城控規的研究,到2010年初生態城控規獲得北京市規劃委批復和認可。”
據悉,北京規劃設計院、萬年基業集團和英國奧雅納公司還是確定一些重要的硬性低碳生態指標,比如/筑能源使用減低20%,可再生能源使用達到20%(常規太陽能熱水完全利用僅在4%左右),建筑碳排放較常規的北京建筑減低50%左右,用水節約20%,廢水再利用率達到80%,雨水收集100%等等,這些即使在當下看起來也是很高的節能減排標準,在2007年就已經寫/了長辛店生態城的控規中。該控規中的生態指標大約有二十項。
事實上,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的研究在2009年才開始起步,2008年連綠色建筑方面的數據論文都很稀缺,根本談不上統一的國家標準,而國外的一些案例大都也不適合中國國情。
仇保興表示,“世界上還沒有成熟的生態城市。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自我標榜是一個 態城,國際上有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因為一切都是在發展中間,一切都是在進化中間。”
據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生態城市專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打造生態示范區,是為特大城市經濟轉型與低碳生態發展提供經驗支持和技術參考。
“我個人覺得2008年的‘豐臺長辛店生態城控規’是中國第一個低碳生態城市控規。在2008年,長辛店 態城規劃方案在香港獲得了年度‘研究及規劃類別的環保建筑大獎’,2009年又在波蘭暫獲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師學會的‘年度區域規劃、城市設計杰出獎’。特別是2009年我們拿到這個獎份量很足,因為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協會是全球的一個機構,每年只評三個大獎,我們就拿 一個獎。”葉祖達說。
不過,東方園林總裁兼首席設計師李建偉則坦言,我國目前的城市規劃決策中,對于城市生態的認識相當匱乏,在規劃中也有一定缺位。“目前,國內的很多項目還是建筑規劃設計先行,景觀被認為是‘補空兒’用的綠化、美化。"
- 相關文章
-
-
07-11福建寧德檢查和抽查建筑節能
-
07-11發展綠色建筑需邁三道坎
-
07-09論當今綠色建筑-論文
-
07-09分布式能源破解公用建筑能耗困局
-
07-05光電建筑:國家推廣綠色建筑的一大亮點
-
07-04武漢世界最高雙子塔將應用光伏發電系統
-
07-03我國建材綠標不搞終身制
-
07-03分布式能源助力公建節能降耗
-
綠建知識
本欄最新更新
-
08-10暴雨后的反思!醫院防洪設計與應對措施~
-
12-29綠建技術與綠色建材在綠色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
11-27綠色建筑與BIM技術高效整合應用
-
10-08中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與問題(一)
-
09-23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9-09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3-20我國建筑碳排放現狀及碳中和路徑探討
-
03-06【分享】綠色建筑設計與未來發展方向
-
04-14給排水|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的水專業要點你應該知道!
-
04-01專家視角 | 綠色建造技術體系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