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琳:重拾都市建筑遺忘元素 開啟生活綠產業
時間:2014-03-28 11:21:25 作者:本站編輯 來源:能源世界 閱讀:1774內容摘要:鄉村營建社RCDG創建人Integer綠色與智能設計事務所董事總監Ovalpartnership都市與建筑事務所董事總監郝琳博士【導讀】:“第十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于2013年3月28日在京召開。大會期間,能源世界——中國建筑節能網編輯獨家采訪了參會...鄉村營建社RCDG創建 Integer 綠色與智能設計事務所董事總監 Oval partnership 都市與建筑事務所董事總監 郝琳博士
【導讀】:“第十屆國際綠色建筑謂ㄖ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于2013年3月28日在京召開。大會期間,能源世界——中國建筑節能網編輯獨家采訪了參會嘉賓鄉村營建社RCDG創建人、Integer 綠色與智能設計事務所董事總監、Oval partnership 都市與建筑事務所董事總監郝琳博士。 (本訪談圖撾郝林博士提供,如需轉載請注明)
1、我曾經作為媒體參加過去年10月份中建院的“鄉村“七”望”的論壇,對您所講的畢馬威安康社區中心項目印象深刻。該項目因地制宜采用恰當的材料與方式,包容了當地的文化在建筑中。我想問的是,現在政府提倡綠色建材下鄉,但具體到項目落地時候,也產生了一些真切的困難,您認為目前的綠色建材應該通過怎樣的方式才能順利下鄉?政府提倡就地取材,具體設計師應該怎么實現,安康社區中心是否帶有范例效應?
郝琳:就我國鄉村建設而言,在過去二十年間的改革開放中,驟然地脫離了各地傳統的材料和建構,共有記憶消失,鄉鎮變成了看起來h無差異的風景。我認為,這是極為困惑而影響深遠的現象。究其原因,我笑談是小農地方營造經濟無法與佛山式瓷磚經濟相抗衡的原因吧。鄉村普通農人和工匠成為背離土地的農民工的逆向發展,與其生長的地域和自身的成長無法融合,這樣下去,真的是毫無意義和希望。
鄉村的發展,無論是地方材料的延展創新,抑或是農創的推廣與引介,實際上是要思考這個社會輕農的畸形發展癥結。農人的生活不是討,不是向人低頭,不是妥協,而是謙虛地向土地彎腰,有尊嚴地腳踏實地、開明獲利。逆向的重農和城鄉共生,惟有融合“社會理想”和“產業經濟”這兩條腿,才能走好鄉間小路。畢馬威中心的理論和實踐,是探索幾個基本的融合 -空間策略和環境計劃的緊密整合;從H說奶逖楹蛻活方式開始,進而帶動公眾的共鳴和產業的創新;推動更具社會意義的個體發展和社會融合。重整旗鼓的鄉建,鼓勵個體發展,進而轉化為社區營造性的社會創新運作方式。那些所謂的小農、泥瓦匠、木工、鐵匠等鄉村職人,都可以在永續發展理念下鞏固并拓展知識與技巧,;穸隕活樣式和生產方式的控制,加強自力更生的能力和信心。永續的準則和道德也可以逐步藉由個體創造和市場經濟落實,個性和自我滿足也成為創新的驅動力。
所以,我和鄉村營建社在廣闊鄉下的運動,是從社會建筑家的角度,對抗鄉村景觀的均質化,去產生能將土地的記憶和特別的營造組織起來的工作。不過,參與工作的重要功能,并不僅是作為建筑物而已,還要看“人”能盡到多大的努力。
kpmg cctf community centre 1
kpmg cctf community centre 2
kpmg cctf community centre 3
2、目前很n綠色建筑的衡量標準往往被定義為采用多少高精尖技術,新風系統、太陽能光伏、垂直綠化等等,似乎開發商和民眾也都以此為基準。在您的項目里,我看到的則是更貼近自然、人文生活的可持續建筑。您是如何看待這個社會問題的?引導正確的綠色建筑價值觀的抓手在哪里?
郝琳:同其他的/域相比,建筑家實在是被科技和時代遠遠拋下的一群。所以,再怎么說,我們都要認真地對待與環保生態建筑相關的科技發展和應用,特別是在新能源、創新材料、智能管理這些方面。新的建筑技術,毫無疑問地會引發新的建筑類型;新的建筑類型也會推動新的建筑技術更為廣泛的應用。/題是,漫無章法的技術套用和環保創新根本是兩回事兒。基于數學和物理學的技術本身并無國籍、文化性和地域性,因此,綠建筑的必要性、價值和魅力在于 - 在21世紀,正面地迎上我們生存和文明的基本問題,以不再落后的姿態,向前看地推動技術創新和應用;向后看地尊重文化、歷史、氣候風土,重新拾起都市和建筑一路發展中丟下的元素,開拓未來的新局。
3、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已經擴散到鄉村,但目前很多人混淆了“鄉村城鎮化”和“城鎮化鄉村”,拆掉了村莊,修建起“似曾相識”的城市中的建筑。您認為在中國鄉村城鎮化的歷程中,我們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政府、設計師、開發商都應該有怎樣的作為,才能將這種進程引導在可持續的路上?
郝琳:在鄉村的建設中,我們首先應當清晰的是保育的原則。鄉野的保育,是城鄉的基本格局和底線,需要有效的政策、立法和強制執行。在這樣的保育中,我們需要了解的是,鄉村的歷史、知識、以及她的營造,不是理論書本的p題,而是生活的真經驗、真設計。鄉村除了農作,也記載生命。中國的鄉村,不需要什么“化”和口號,而是以更寬廣的視野、更深入的在地關懷,謙卑地將知識、技術與人力引入農村,核心的作業是共同發掘鄉村的良善與真美。
在城市,社區、街區雖小,確是一個城市的重要板塊。以前我們學習蘇聯,大城市要有工業、有無產階級,所以那些年代的都市社區具有強烈的集體化功用特征。當前的社區建設,從以前共產主義的集體社區模式,到一窩蜂地看齊歐美的生活樣式,都市品質缺乏包容和開放、缺乏多樣性的支持。社區是獨特歷史成就的生活文化,有獨特個性而不同于他地。好比家庭,每個家庭都有其個性、歷史和淵源,因此不能用同一個尺度去衡量每一個生活空間:玫納縝營造,不但具有優良的設施,以支持機能品質,如基礎設施、綠化等,更主要的是社區的多樣性、創造性、開放包容和具有場所感,包括老弱婦孺每個人的歸屬。社區是老人問題、幼兒問題、階層融合、福利問題、社區管理問題的基層解決和社會參與單位。 能源世界——中國建筑節能網獨家采訪
4、2月底,大會組委會新增加了關于生態城市、住宅工業化以及BIM等5個議題,這也同樣體現了近年業內的發展關鍵熱詞。您對綠色建筑工業化的和BIM是如何看待的,這些新生元素對我們的設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郝琳:今天,設計的工具正在同工藝性和生產性的變革緊密地整合在一起,并展現出無限的挑戰和可能。類似BIM和3D打印這類的技術,因為生產流程的徹底改革、對產品構造的深層理解、整體上更為精密的加工整合等因素,所以在材料、工藝、效率、精儉、成本、生命周期等方面,必定會對永續營造和產業創新產生深刻的影響。另外,加以現代智能和通訊技術的幫助,現代式作坊和手藝的多樣性可能重獲新生;最有趣的是,那些思考和操作電腦的屬于智能和數碼世代的現代匠人師傅們出現了,他們可以在有競爭力的成本內完成小型的創意生產操作。而且,有了網絡,推銷和分配的成本比以前大大降低了。
5、您設計的成都太古里預計今年下半年開業,您能否談談這個項目具有哪些特點,我們又從這種帶有地域文化色彩的建筑群落中學習到了什么?
郝琳:太古里大慈寺項目的重要目標,從六年前的討論和草圖開始,就是企圖了解所謂“都市為何”這樣的概念。對于這樣的工作,我心懷期望 - 她會是引發都市思考的場所嗎?我認為,不論建筑的形式如何,作為都市的建筑家,都不應回避街巷這一基本問題。都市的設計,是將小民生活、人文雅致和自然哲學,轉化為街巷的氛圍。
taikoo li chengdu 1
對于拆解、分離建筑,并由此賦予公共性和開放性這一點,我有十分的興趣。非外非內的空間,本就是依循著村落的概念,呈現了比建筑更為重要的建筑群系之間的環境。比之8一個盒子的框架里策劃空間而面對的界限,群落的建筑更具越界和開放性,更利于規劃公眾空間,進而包容社會生活、公共藝術、社區營造、環境再生、風土地方。即使是納入城里農墟、立體農莊、都市耕作這樣的邊緣概念,也決然不是鄉思歸農,或是簡單的人與大地關系的討論,而是人8最為重要的創舉 - 都城,與人類最為基本的依存 - 農業,之間的關聯。包容所生成的自然之美,以及積聚起來的社區公眾意識,也許可以塑造未來之城。
于公共空間的意義上,群落的建筑中部分私屬空間轉化為公共空間,如此的轉化也促進了私屬空間的妥善經營和引發更多的可能性。
taikoo li chengdu 2
在突破建制化的都市設計方面,好的設計是以直接面對城市、地域和公眾的形式做建筑,并將市井生活埋藏在街坊和建筑的空間里。比如成都大慈這樣的都市計劃就是將龐大的工程拆分成幾十個量體,彼此貌似,但卻定義著不同尺度和城市場景的組合。群落間的那些與都市環境和文化遺存密切結合的廣場、快慢街巷、花園、店鋪等一系列空間和那些非線性的偶然因素建立了一個歡愉卸嘣化的永續創意里坊。
taikoo li chengdu 3
今天,看著被高樓巨廈環繞的大慈太古里, 坦白地講,我欣慰地看到了所謂“中心”的實現。當然, 也有若即若離的中國味兒。但說到底,大慈寺太古里這個都市作業,主要是為了設計生活和轉換價值,而非成規與權威。
6、現階段您有什么正在進行的項目?未來有什么計劃?
郝琳:我目前在協同鄉村營建社,領導開展武夷山的工作。項目是于聯合國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場地,規劃和設計示范具有在地生態和農創意義的生態村建設。地段處于歷史悠久的崇陽溪吳屯村。可持續發展鄉鎮的示范包括生態農屋、社群生態旅游、環保基礎設施等方面。這項計劃是中國重點綠>示范項目,也是與包括劍橋大學等多個國內外科研院所和基金會的研發合作。本項目將于2014年底落成。同時,在四川雅安,我也正在開展太古地產和遠洋地產的聯合社區支持計畫; 在四川農團鄉,我也在開拓依托中草藥種植的養老、生態村和養護基地計畫。
對于四十年來都生活在北京、舊金山、倫敦、臺北、香港這樣的國際大都市的我來說,現在踏足在鄉間小路上,迫切的是要看清楚p樣一個事實 - 生活在新世代的我們,是多么地倚賴自然、田野和農人。我也是希望籍此,確立我們再次出發的起點。
innhouse1
Innhouse2
Innhouse3
7、綠色建筑大會舉辦至今已經第十個年頭了,您能否對中國綠色建筑事業在過去的十年的發展努力做個小結,并對未來做個展望。
郝琳:很顯然,經由這十年的努力,綠色建筑和可持續發展,已經是眾人常掛嘴邊的事情了。我個人的體會是,中國在正面地試圖擺脫異域綠建評估的魔咒,而發展適合自身具體情況的體系。這是合理和正常不過的工作。同時,相關研究、示范角度和實踐案例曾出不窮, 也注重了社區、鄉村和都市側面的問題,生命周期和生態大系統的思維也得到了相應的重視,周邊環保生態產品的研發也愈加豐富, 地區和國際間的環押獻饕哺為頻繁和成熟。大中華地區,正逐漸成為綠色建筑、環保產品最大的研發、制造和應用區域。
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變化左右著社會、環境與經濟永續發展的走向,也進一步通過這樣的生活與生產的關聯表明了永續目標在大規模層面實現的交點途徑與整合策略。永續發展的低能低碳社區、建筑設計和產業創新是將創意產業與社會和環境轉型、經濟發展提高都市核心競爭力聯結起來的重要一環。
如此的通過生活與產業的互動推動美好生活質素的現象,我稱之為“生活綠產業”。在垂文化和政經結構發生根本變化的時代,我期待這樣的領域可以得到更為長足發展。
8、經歷過舉辦十屆綠色建筑大會的歷練,您希望大會官網“能源實際——中國建筑節能網”,做為媒體今后在哪些方面深入發展為中國色建筑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郝琳:洞察文明與社會,挖掘思維與典范,深度質詢與剖析,多元思路與創意,國際合作與共贏。
- 相關文章
-
-
01-08關于加強湖南省民用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相關管理工作的通知
-
12-27中國建筑節能協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
-
12-20廣東省綠色建筑新國標項目實戰型VIP培訓課程成功舉辦
-
12-122020亞洲熱能科技及舒適家居系統博覽會丨亞洲熱博會丨鍋爐展丨烘干干燥展丨熱能展丨供熱展丨熱泵展
-
12-05“新標準”讓建筑更“綠”
-
11-29千億級規模的商業紅海如何破局?世環會旗下民用板塊呼之欲出
-
11-28建筑展|裝配式建筑展|2020第五屆天津裝配式建筑展覽會
-
11-252020工博會/華南工業博覽會/深圳新材料展
-
綠建知識
本欄最新更新
-
08-10暴雨后的反思!醫院防洪設計與應對措施~
-
12-29綠建技術與綠色建材在綠色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
11-27綠色建筑與BIM技術高效整合應用
-
10-08中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與問題(一)
-
09-23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9-09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3-20我國建筑碳排放現狀及碳中和路徑探討
-
03-06【分享】綠色建筑設計與未來發展方向
-
04-14給排水|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的水專業要點你應該知道!
-
04-01專家視角 | 綠色建造技術體系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