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勇:做百姓需要的綠色住宅
時間:2014-03-31 16:17:47 作者:綠建之窗 來源:綠建之窗 閱讀:995內容摘要:北京(樓盤)節能服務中心總工程師史勇/文近十年,綠色建筑在中國得到高速的發展,其中綠色住宅更加突出,不論示范項目數量,還是國家及地方強制規范法規以及各項鼓勵、獎勵措施,一直走在綠色建筑領域的前列。當綠色住宅的開發量、示范項目普及度越來越高、逐漸走向更多的老百姓的時候,老百姓也...北京(樓盤)節能服務中心總工程師史勇/文
近十年,綠色建筑在中國得到高速的發展,其中綠色住宅更加突出,不論示范項目數量,還是國家及地方強制規范法規以及各項鼓勵、獎勵措施,一直走在綠色建筑領域的前列。
當綠色住宅的開發量、示范項目普及度越來越高、逐漸走向更多的老百姓的時候,老百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科研和房地產開發企業重視社會的合理訴求,開發出滿足老百姓不斷增長的需求的房子。
抗擊霧霾:室內室外“雙管齊下”
霧霾,如今已在全國許多地區經常性發生。
中國社會長期以來粗放式發展,雖然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因為忽視環境保護,使得今天我們的生存受到了嚴重影響有專家研究認為,燒煤供暖的中國北方地區空氣污染水平高于中國南方,北方5億居民因嚴重的空氣污染,平均每人失去5年壽命。
人們在不斷反思,政府也開始加大力度,爭取盡快改善。北京可以將五環以內的所有燃煤鍋爐改為使用天然氣這種比較清潔的能源,而石家莊(樓盤)及河北的其他城市也想改善空氣質量,當把燃煤鍋爐拆除后,卻發現天然氣的供應根本得不到保障。因此,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多方努力。
一方面,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開始努力改善大氣環境,作為能源使用大戶的住宅建筑,也就更需要走綠色住宅之路,即將節能環保水平進一步提高,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和使用是解決大氣:染的根本之道。同時,應該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使用,如污水源、工廠廢熱、江河湖海能源、太陽能、地源熱泵等。在采暖方面,未來的發展方向一定是盡量少用高品位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盡量采用低品位的熱源,如地源熱泵等可再生能源。
另一方面,大氣的污染治理需要數十年的時間,為了讓老百姓的健康少受影響,應當特別關注室內環境的質量,尤其是空氣質量。一個笑話被廣為流傳:當禽流感發生時,有專家建議大家多開窗r風;霧霾天時,又建議少開窗,這樣的建議已經不能為大多數人接受并認為“橫豎都是死”。
好的解決方案就是讓性能良好的新風設備進入千家萬戶。這樣的新風起碼要有良好的過濾功能、熱交換功能,還要運行成本非常低。如果有條件的話更可以采用置換式通風(靠熱浮力的作用形成下送上回式通風),效率更高,更能夠確保室內空氣質量,同時運行成本也比較低。而室內空氣質量的改善,將能使人們的健康得到必要保障,起碼能夠減少污染物縞閎爰岸勻頌宀生的不利影響。
住宅應具備抗寒避暑的基本功能
每年因高溫或嚴寒帶來的疾病群發乃至人身傷亡屢屢發生,令人心痛。而我們的房子及設備本應該能夠抵御氣候異常及災害,滿足人們基本的健康需求。但非常遺憾,在全國節能建筑已經比較普及的今天,o多數房子并沒有這些基本功能。原因在于,相關節能、綠色建筑要求在執行時被打了折扣。即使不選擇新技術、新材料,我們也應該能夠比較容易地把建筑的保溫隔熱水平做到位,增強住宅建筑抵御氣候變化的能力。
主要問題體現在:設計標準較低,施工過程無視設計,材料及選材不合格。比如,外保溫材料性能不過關,做了和白做一樣;很多關鍵部位如空調機板、開敞陽臺板、女兒墻幾乎不做保溫處理等(個別示范工程竟然也是如此)。至今,t些夏熱冬冷地區還在用薄薄的保溫砂漿做外保溫,實際效果幾乎為零。不管什么氣候地區,外遮陽的應用被嚴重忽視,目前只有江蘇省開始強制推行,效果明顯。
對于我國大多數地區,夏季的隔熱都是必須的,一個沒有活動外遮陽等有效隔熱措施的建筑,很難抵御夏季酷暑。因為固定遮陽僅僅能遮擋一部分直射的太陽輻射熱量,大量的漫射熱量依然極大地影響著室內熱環境,均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來抵消它。因此,活動式外遮陽應該得到足夠的重>。北京今年1月1日起實行的節能75%的標準(DB11/891—2012)就對夏季節能(包括活動外遮陽的使用)提出了明確要求。
對于近年來爭論得越來越激烈的南方冬>供暖的問題,目前的焦點不是應不應該供的問題,而是是否應該像北方地區那樣集中而有保障的供暖。
現在的南方,如果算上帶熱風的壁掛空調機的話,基本上是家家都有供暖設施,只是建筑本身的保溫隔熱水平太低,再加上熱傳遞的不易阻擋特性。所以,南方現有的采暖方式具有低舒適性和能源方式單一性(幾乎全部采用電能)。
從供熱的保障和舒適性、能源的利用效率上來講,筆者認為應該走適度集中和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技術路線。甚至在氣候炎熱、經濟發達的地區可以采用集中供冷的方式,以利于能源的集約化使用。
- 相關文章
-
-
05-06葉祖達:中國綠色住宅建筑成本效益與經濟效率分析
-
新聞資訊
本欄最新更新
-
12-05【紀要】丁春亞:綠色健康意識對行業的重要性
-
09-12關于《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9(修編版)增量成本的一些淺談
-
09-03高端住宅領域進行LEED/WELL認證的價值
-
08-08專家解讀丨錨定減排目標 構筑制度體系 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邁入新階段
-
05-23圣潔防水董事長杜昕:丙綸卷材守護者!
-
04-28建筑設計大師徐敏皓:讓綠色成為建筑的“底色”
-
04-15【觀點】從多城公積金加持“綠建”,看綠色建筑行業發展
-
03-27碳源原居五恒科技系統何以越來越吃香——采訪綠建領域多面手曹璇
-
01-24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吳景山:我國建筑行業節能降碳已進入“存量與增量并重”階段
-
11-07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專訪超高層及綠色建筑專家顧洪平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