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節能減排面臨的困難問題及解決建議
時間:2014-04-24 13:53:13 作者:本站編輯 來源:網絡媒體 閱讀:1517內容摘要:4月2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聽取了國務院關于節能減排工作情況的報告;2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分組審議了這個報告。為配合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好對國務院報告的審議,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此前開展了相關調研。調研發現了哪些問題?通過調研形成了哪些意見和建議?就這些...4月2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聽取了國務院關于節能減排工作情況的報告;2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分組審議了這個報告。為配合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好對務院報告的審議,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此前開展了相關調研。
調研發現了哪些問題?通過調研形成了哪些意見和建議?就這些問題,近日采訪了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陸浩。
筆者:我國節能減排面臨哪些困難和問題?
陸浩: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能源需求呈剛性增長,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強化,節能減排形勢依然嚴峻。
一是部分節能減排目p任務完成進度滯后。2013年單位GDP能耗累計完成僅為進度目標的54.3%,與60%的進度目標還有一定差距,今明兩年單位GDP能耗下降幅度都要達到3.9%以上,才能實現降低16%的目標;氮氧化物排放指標累計完成僅為5年總任務的20%,今明兩年需年均減排4.2%左右才能完成減排10%的目標。
二是轉方式調結構任務繁重。主要表現在:工業重型化,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仍很突出;能源結構不合理;排污強度居高不下,區域性特征明顯。
三是節能減排壓力很大。目前,我國能源消費增量空間不足,污染物新增量消化壓力大。同時,工程措施節能減排挖潛難度增大,結構調整節能減排任務繁重。值得注意的是,隨 經濟發展能耗總量每年還要增加,在能源結構沒有大的改變的情況下,難以促進環境質量全面改善。
四是資金投入和政策引導作用有待加強。由于地方財力有限,對節能減排的資金投入和金融支持不足。有些經濟激勵政策尚未落實,如財稅政策不配套,綠色建筑、建筑能耗普查等工作難以全面展開、持續推進。同時,現有優惠政策難以落地,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22項與節能減排有關的優惠政策及配套文件,但實際操作中存在優惠范圍過窄、目錄更新不及艿任侍狻4送猓現有的科技投入機制也難以支撐企業節能減排技術創新。
五是執法監管還不嚴格不到位。在一些地方,部門監管責任不清,聯動機制不完善,部門職能重疊交叉,監督管理標準不統一,客觀上削弱了節能減排工作合力。現有節能減排相關法律法規制度標準體系尚不健全,難以對節能減排形成有力保障。同時,監管能力有待提高,一方面地方監管人員不足、能力建設滯后,另一方面也存在監管過度依賴行政命令,監管手段單一的現象。
筆者:針對這些困難和問題,形成了哪些意見和建議?
陸浩:首先,進一步提高對節能減排重要性、緊迫性和自覺性的認識。“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約束性指標,是全國人大通過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目標任務,也是各級政府對全社會的莊嚴承諾。各地各部門要下更大決心、做更多努力,確保“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其次,要充分發揮節能減排導向作用,推動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要堅持通過市場手段淘汰落后產能;大力推動清潔能源產業健康發展;加大資金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有<對性地制定和更新完善差別化財稅政策,進一步加大對非電行業脫硫脫硝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及時更新、切實落實現有節能減排優惠政策;強化財政資金績效評價。
其三,要推動改革創新,建立健全節能減排長效機制。要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完善節能減排技術支撐體系和節能減排技術服務體系;加快監管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明確在節能評估、監察、產業準入標準、能效標準、節能設計規范的部門分工,減少和弱化過度的行政手段,嚴格把握節能潯J諧∽既耄堅持放活和監管同步到位,堅決防止污染反彈。
同時,還要進一步強化節能減排硬約束,建立更加嚴格的考核問責制度,堅持用“鐵規”和“鐵腕”來全力推進節能減排。我們建議,以問題為導向,建立倒逼機制,抓好抓實各項任務的推進和落實;建立更加嚴格的考核問責制度,全面落實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負總責的目標責任考核獎懲機制。
筆者:全國人大環資委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節能減排監督方面有哪些建議?
陸浩:要盡快修改完善節能減排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加快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制定和修改進程,盡快出臺或修改排污許可證管理條例、機動車污染防治條例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研究制定《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等有關法規的配套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排污許返確律制度;推動開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立法工作;加快節能減排相關標準規范的制定和修訂,強化環保、能耗、技術等標準和產品認證體系建設,提高涉及節能減排產品的許可準入門檻,推進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的推廣應用,充分發揮技術標準的支撐、引領和規范作用。
- 相關文章
-
-
08-30升級住房消費——健康綠色建筑”第十六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召開
-
04-22這兩類綠色建筑要火
-
12-25應對氣候變化 “綠色建筑”促減排
-
11-24USGBC啟動了Insight-提高性能的建筑項目設計功能!
-
11-18南寧市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工作走在全區前列
-
11-15推動綠色建筑向綠色住建轉化
-
09-15凈零能耗建筑的能源規劃方法
-
09-10為什么我們這波綠建人這么有興致要建被動房?
-
新聞資訊
本欄最新更新
-
12-05【紀要】丁春亞:綠色健康意識對行業的重要性
-
09-12關于《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9(修編版)增量成本的一些淺談
-
09-03高端住宅領域進行LEED/WELL認證的價值
-
08-08專家解讀丨錨定減排目標 構筑制度體系 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邁入新階段
-
05-23圣潔防水董事長杜昕:丙綸卷材守護者!
-
04-28建筑設計大師徐敏皓:讓綠色成為建筑的“底色”
-
04-15【觀點】從多城公積金加持“綠建”,看綠色建筑行業發展
-
03-27碳源原居五恒科技系統何以越來越吃香——采訪綠建領域多面手曹璇
-
01-24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吳景山:我國建筑行業節能降碳已進入“存量與增量并重”階段
-
11-07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專訪超高層及綠色建筑專家顧洪平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