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昂貴不是綠色理念的代名詞
時間:2013-11-12 11:43:18 作者:本站編輯 來源:網絡媒體 閱讀:1323內容摘要:一直以來,綠色環保技術在很多國家意味著昂貴的成本。在“花園之國”新加坡,昂貴從來都不是綠色理念的代名詞,且并非只有高科技才能換來綠色。在這個面積只有700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接近每平方公里8000人的小島,綠化率超過60%。除了隨處可見的植物,在這里有超過1600多.綠色建筑,...一直以來,綠色環保技術在很多國家意味著昂貴的成本。在“花園之國”新加坡,昂貴從來都不是綠色理念的代名詞,且并非只有高科技才能換來綠色。
在這個面積只有700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接近每平方公里8000人的小島,綠化率超過60%。除了隨處可見的植物,在這里有超過1600多個綠色建筑,而按照計劃,新加坡在2030年的城市綠化率將達到80%。
近年來,新加坡政府通過政策鼓勵、立法管制、市場推動、宣傳教育等多種方式,全面推廣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筑。
然而,正如新加坡建設局局長姜錦賢所言,真正可持續的建筑環境并不僅是政府或a個行業的責任,而是公共部門、企業部門與公民之間的密切合作的結果。
在麥格勞-希爾建筑信息公司最近發布的世界綠色建筑趨勢報告中,與其他國家的企業相比,新加坡的企業在2012年的“綠色參與度”最高——64%的新加坡企業實施了至少60%以上的綠色項目,而其他國家只有28%的企業這么做。到2015年時,新加坡e這一數字預計將達到89%。“在中國提及綠色建筑,大家就首先想到的是節能減排,而且更多的企業主會認為綠色意味著昂貴。”姜錦賢說,但事實并不是這么簡單。比如新建一座酒店,按照新加坡綠色建筑的設計方案,建筑成本會比普通建筑高10%,但長期來看,在能源上節約下來的錢可e在五年內就覆蓋這部分多出來的建筑成本。
而從市場方面考量,綠色建筑已經被列入中國政府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一些地產大佬也早已嗅到投資機會,萬科、萬通都曾多次考察新加坡的綠色建筑,并在一些項目上小試身手。
在姜錦賢看來,中國綠色建筑的市場非常龐大,目前還是藍海,那是因為很多先天基礎還未達到,但按照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3許不用五年,中國的綠色建筑市場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訪談
記者:新加坡在探索綠色建筑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難題?
姜錦賢:一開始在對開發商的鼓勵措施,以及推行綠色建筑標準方面不是很順暢。現在的目標是把更多的現有建筑改造成符合綠色建筑標準的建筑。我們還在培養這方面包括工程師在內的專業人士,目標兩萬個“綠領”,涵蓋能效管理、水處理以及照明等很多細分專3,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在推3舊建筑改造時,我們提供了充分資助,但光有資助還不夠,除了“蘿卜”,還要有“大棒”。就在去年,我們專門立法要求建筑業主在更換門禁和空調系統時,必須達到綠色建筑的最低標準。加起來,政府每年的投入非常龐大。
記者:新加坡每年在綠色建筑上的財政投入具體有多少?
姜錦賢:2008年我們立法規定,新建建筑都必須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而a府建筑則必須達到綠色建筑的最高級別“白金獎”。新加坡一年平均有總造價250-300億新加坡元的新建工程,政府投入占40%,要求其達到綠色建筑標準。政府用1億新加坡元的獎勵,協助企業進行既有建筑改造,這是五年期計劃,平攤下來每年有2000萬(新加坡元)。
記者:新加坡企業“綠色參與度”很高,僅僅是因為o策原因么?
姜錦賢:政府鼓勵確o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只是一方面。我們一開始就把整個綠色建筑產業鏈上利益相關方都邀請進來,包括開發商、供應商還有工程師、設計師等。我們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教育企業發展綠色建筑的巨大價值。對于企業來講,綠色建筑也有確鑿的商業理由,尤其是在從一開始就采用一體化的o計方法的話。
一般來說,近年來o建的綠色建筑的所需額外成本約占到普通建筑造價0.3-8%,在達到一定規模且業界更熟悉綠色建筑設計之后,額外成本還在逐漸降低。通過節省能源可輕易地抵消這些成本。對于建筑物擁有者和居住者來說,綠色建筑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具有高能效和高用水效率的建筑物不僅會節約更多o費用,也可提供更好的室內空氣質量和環境。所以我們對這些利益相關方會提供很多激勵措施。
記者:目前在中國,發展綠色建筑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被當作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該如何拉動企業的積極性來加入這個進程?
姜錦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最終消費者意識到綠色建筑的重要性,只有他們有需求,開發商才會有動力去開發綠色建筑。新加坡:很多走進社區的綠色建筑展覽,讓民眾去看綠色建筑的好處是什么,比如綠色醫院、綠色辦公和娛樂休閑場所等。在教育民眾方面,新加坡政府發揮了很大作用。通過這樣的信息傳播,提高人們對綠色建筑的需求,才能讓綠色建筑落地生根。
我們也做了很多面向企業的宣傳。一棟建筑的壽命至少有四五十年,綠色建筑的額外建筑成本可以在4-6年回收,接下來通過節能就能賺錢了。比如一間綠色醫院每年在能源方面節約就可以達到80-100萬新加坡元。由此看出市場效益,讓開發商和業主知道建綠色建筑是可以賺錢的,從而引導企業逐漸形成市場化的發展模式。
- 相關文章
綠建知識
本欄最新更新
-
08-10暴雨后的反思!醫院防洪設計與應對措施~
-
12-29綠建技術與綠色建材在綠色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
11-27綠色建筑與BIM技術高效整合應用
-
10-08中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與問題(一)
-
09-23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9-09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3-20我國建筑碳排放現狀及碳中和路徑探討
-
03-06【分享】綠色建筑設計與未來發展方向
-
04-14給排水|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的水專業要點你應該知道!
-
04-01專家視角 | 綠色建造技術體系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