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峻嶺:讓綠色建筑從“示范”走向“市場”
時間:2014-03-05 10:37:45 作者:本站編輯 來源:網絡媒體 閱讀:1400內容摘要:人們眼中的孫峻嶺,頭頂著“廣東粵鐵瀚陽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校董會董事”、主持的工程兩度獲得“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等光環。人們不知道,從年少筑夢到海外求學,從各國工程項目的核心設計到回國創業,每一步的背后,都有道不盡的艱辛。他說“綠色建設呼吁了十年,剛...人們眼中的孫峻嶺,頭頂著“廣東粵鐵瀚陽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校董會董事”、主持的工程兩度獲得“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等光環。人們不知道,從年少筑夢到海外求學,從各國工程項目的核心設計到回國創業,每一步的背后,都有道不盡的艱辛。他說:“綠色建設呼吁了十年,剛聽到一點浪濤的聲音。”
盡管道途艱難,但堅持“為祖國的需要而創新”的孫峻嶺,對國內基礎建設行業的未來,依然滿懷希望。漫漫艱途,他且戰且行,且行且歌。
落戶天河
在天河路與體育東路的交匯處,矗立著一棟造型新穎的大樓,通透的節能玻璃幕墻和獨特的線條造型,似n暗示著這是一個新時代的藏龍臥虎之地。這里是廣晟大廈,瀚陽國際公司的總部所在地。
瀚陽國際公司,成立于2005年,為國內與國際客戶提供優質的工程設計與技術咨詢、先進的工程管理及全球尖端的信息化技術支持等服務,是國內同行業最具影響力的高新技術企業之一。瀚陽國際下設了三家公司:瀚陽工程咨詢公司、粵鐵瀚陽科技有限公司以及瀚陽工程管理公司。而孫峻嶺博士,正是瀚陽國際的創始人和執行總裁。
盡管每周工作時間加起來達到60—80小時,但推門而來的孫峻嶺,目光炯炯,神采奕奕。來到廣州七八年,他顯然對這里的環境十分適應。
拉開窗簾,冬日的陽光灑滿辦公室。22層的高層位置,加上恰到好處的圓弧位,可以180度地將整個天河商圈盡收眼底。廣闊的視野,高端的定位,與瀚陽國際的文化不謀而合。
為什么選擇廣州?孫峻嶺說,打開地圖研究之后,廣州幾乎是當時的唯一選擇——“北京水少,沒有橋;重慶有資源有市場,但在那里會對老公司造成沖擊,不合道義;剩下的選擇,也只有廣州了。廣州水系發達,市場需求大,而且廣東人開放、包容、務實,這里的基礎建設市場相對比較開放。”
為什么選中天河?“天河是廣州的新興區,朝氣蓬勃,跟我們公司的文化接近,生活也很方便。”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筑夢之旅
孩提時代的孫峻嶺,一度十分頑皮。直到高一下半年,第二學期,他下定決心考大學。1979年高考前,他的物理成績已從高一時的倒數第一,轉變成全校第一。“填報學校和志愿時,我去征a物理老師史彭三的建議。我因為想做鐵道工作,就想報考這方面最好的唐山鐵道學院,那時候唐院已改名為西南交大,遷到了四川峨眉。”而西南交大的橋梁專業是最厲害的,曾走出了茅以升、林同棪這樣享譽國際的工程專家。
就這樣,孫峻嶺選擇了西南交大的橋梁專業。“我記憶中的西南交大是一個非常嚴謹的學校,堪稱東方康奈爾。我去了之后也受到老前輩們的余風影響。”畢業后,正趕上第一年碩博招考,孫峻嶺報考了鐵道科學院的碩博連n,師從程慶國院長。“他是對我影響最大的恩師,一帶就帶了我五年。”
勤奮刻苦的孫峻嶺,1988年還收到了美國加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并獲全額獎學金。“但當時加州大學對所有其他國家研究生的學分、學歷都不認,這就意味著我要從碩士開始重讀。當時我還有些想法,后來回頭再看,覺得重讀是幸運的。”
僅用4年,孫峻嶺以優異的成績,拿到了在加州大學平均需要6年才能獲得的博士畢業證書。1993年,導師塞泊院士,給了博士畢業的孫峻嶺兩個選擇,留校任教或是去工業界。孫峻嶺毅然選擇了后者。
“這既是源于我內心的熱愛,也是因為歷任導師對我的影響。”無論是國內的程慶國先生、茅以升先生,還是美國導師塞泊院士,都是在工業界實踐多年才回歸院校。“我肯定不會拒絕大學,但我不會先到大學,而是先到工程界,而且我也更愛工程界。”
之后的幾年,孫峻嶺設計和參與建設的橋梁遍及北美、南美、中國及亞洲其他國家,包括加拿大聯邦大橋等知名建筑,其中很多都成為了當地特大地標性建筑。在擔任加拿大聯邦大橋主橋下部結構設計負責人、大橋抗船撞擊設計負責人期間,孫峻嶺打破常規,采用超大預制塊技術,被譽為“現代橋梁工程巔峰之作”。這是人類建橋的工程史上的革命性創新。這座建成于1996年、連接愛德華王子島與新不倫瑞克省的跨海公路大橋,“至今仍在為世界橋梁窩習研究”。孫峻嶺的語氣,帶著藝術家對筆下杰作似的滿意以及對社會所賦予機遇的感激。
游子歸來
輾轉世界各地的孫峻嶺,心中始終牽掛著祖國。“在舊金山奧克蘭海灣大橋上,我實現了一個夢想,就是把中國重鋼出口到美國。當時對重鋼,不僅美國人不認同,中 人也不認同。1998年開始,我花了兩到三年來用實驗證明,中國的鋼不是豆腐,跟美國的鋼一樣堅硬。”正是這份為國爭光的榮譽感和不服輸的個性,使得他在歷經波折之后,終于說服了來華考察的美國人。
“2000年,我專門跟所在的林同棪國際公司提交了一份《林同棪國際·中國計劃》。他們也認可我的想法,但沒執行。”2002年下半年,重慶菜園壩長江大橋第一次允許外商來招投標,那時候的孫峻嶺已是長江大橋橋梁實業部的主任工程師。2002年12月14日下午,接到總裁電話通知的他回到美國的辦公室,桌上重慶菜園壩長江大橋的建設草圖,召喚起了他熾熱的游子之心,“整個人都熱血沸騰了”。
2003年1月2日,孫峻嶺趕回中國,來到重慶。“為了能中標,連續工作了6天準備方案匯報材料,只睡了10個小時。”經過科學縝密的工作,孫峻嶺團隊的方案一舉中標。他經過綜合考察,突破了重重技術難題。在設計上,菜園壩大橋首次采用板桁組合技術及“大節段技術”,使軌道交通和公0交通能充分在一個鋼梁上最高效益實現。童年時代的“鐵路情結”,終于牽引著孫峻嶺,使夢想在祖國的大橋上實現了落地。
重慶菜園壩長江大橋的項目完成后,孫峻嶺又接到了重慶石板坡長江大橋復線橋的工程任務。原來的重慶長江大橋是六個橋墩,由于長江三峽建成后上游航運能力提高,而被要求去掉一個橋墩,梁橋跨度因此變成330米,這對孫峻嶺的團隊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要知道,世界公認梁橋跨度的上限也只有300米。
孫峻嶺迎難而上,帶領團隊,采用鋼—混組合式連續剛構體系,最終實現了330米的安全跨越,還能讓萬噸輪船可以安全通航,由此成為世界上最大跨度的梁橋,至今都保持著世界紀錄。就這樣,原計劃只在重慶待三個月的孫峻嶺,一待就待了三年。
回到中國的這些年,孫峻嶺也看到,三十年的努力,讓國內基礎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與先進國家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首先,工業化程度低,基本上還是采用人海戰術,耗材、耗能;其次,工業技術污染大,建筑粉塵問題嚴重;再次,國內建設行業始終處在產業低端,沒有轉型升級。30年前的農民工小張,變成了30年后的農民工老張,做的還是掂水泥。而美國當年的農牘ぃ早已轉型成為技術人員、產業藍領。”
這些問題,令孫峻嶺頗感焦慮。他越發感到了在國內推廣“綠色建設”的必要性。“加州大學的導師,以及國內的眾多同行,也都希望我能通過一個新的平臺,把先進的基礎建設理念及工業化技術在國內推廣開來。”
能在海內外主持如此多的大型工程項目,對于很多人來說,已可謂是“人生贏家”了。但身為美籍華人的孫峻嶺,還是毅然選擇了回國創業這條“艱難模式”。支持著他的原動力,依然是那顆不變的赤子之心。
2005年,他下定決心成立公司。2006年3月1日,瀚陽工程咨詢公司在廣州天河正式開業。公司的創立,讓孫峻嶺“綠色建設”的理念,有了從理論走向實踐的可能。
以高端科技企業為目標的瀚陽國際,在發展路途中,需要面對太多行業最前沿的技術難題。但孫峻嶺的目光十分堅定:“我一路走過來,跟我的院士導師們一樣,從來不會被‘第一次’嚇破膽,而是熱血沸騰,一路前進。這也是我們的文化基礎,不會戰戰兢兢,而是深入思考、勤于工作、勇往直前。”
?對話?
最大限度做好做優
南方日報:創業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孫峻嶺:最大的困難,還是行業壟斷、區域壟斷帶來的偽市場化。長年以來合作單位之間已形成固定利益,并不是技術好、性價比高,你就可以中標。我們往往連門檻都進不去,只能硬著頭皮“啃骨頭”。
南方日報:從美國歸來,您怎么看待中國的基礎建設行業?
孫峻嶺:基礎建設的品質從低到高,可以分為“能”“好”“優”三層。發達國家正在從“好”到“優”的階段,而我們改革開放30多年,占多數的中小橋梁僅僅是從“不能”做到了“能”。所以我們首先是在“能”的問題上做文章,再在最大限度之內做“好”做“優”。我們公司必須定>高端,把別人不能做的工程信息化、高端工業化項目,作為核心業務。
南方日報:您在公司管理上,如何融合中美兩國文化?
孫峻嶺:我們的人才培養,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態度。只有民主,才能培養員工的主人翁意識,但民主不是自由,民主靠的是制度。從決策、分配,到評估、晉職,我們都講求民主化。如果員工覺得一項議案不合理,你可以提出自己的議案。提出了,大家再一起來頭腦風暴。再比如在績效評估方面,員工之間的相互評價就占據了主導地位。我對我的部門經理有35%的評分,對我的項目經理有25%,而對新員工,由于直接接觸較少,評分項目則為零。
南方日報:您對公司有怎樣的未來規劃?
孫峻嶺:瀚陽國際今年就要轉型成一個科技型公司,做三條鏈——以高端設計咨詢為基礎,以研發為動力,再以產品和服務為拳頭。現在我們的這個轉身已經完成了135度,今年要完成180度。
- 相關文章
-
-
05-27國內首幢超百米裝配式住宅在海門封頂
-
11-08揚州兩建筑專家受聘擔任住建部綠色施工專家
-
08-10綠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指導委員會在京成立
-
綠建知識
本欄最新更新
-
08-10暴雨后的反思!醫院防洪設計與應對措施~
-
12-29綠建技術與綠色建材在綠色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
11-27綠色建筑與BIM技術高效整合應用
-
10-08中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與問題(一)
-
09-23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9-09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3-20我國建筑碳排放現狀及碳中和路徑探討
-
03-06【分享】綠色建筑設計與未來發展方向
-
04-14給排水|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的水專業要點你應該知道!
-
04-01專家視角 | 綠色建造技術體系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