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標之辨
時間:2012-02-01 10:06:17 作者:付燦華 來源:中國建設報 閱讀:3642內容摘要:同為國內市場上現行的主流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美國舶來品LEED標準與中國建筑三星認證標準,誰才是中國綠建的真正標簽?誰才能占領中國綠色建筑認證的未來高地?最近,一份名為《全球綠色建筑評級體系研究》的報告引發爭議。其發布者是房地產顧問機構戴德梁行。該報告指出,綠平ㄖ正逐漸成為高端物...同為國內市場上現行的主流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美國舶來品LEED標準與中國建筑三星認證標準,誰才是中國綠建的真正標簽?誰才能占領中國綠色建筑認證的未來高地?
最近,一份名為《全球綠色建筑評級體系研究》的報告引發爭議。其發布者是房地產顧問機構戴德梁行。該報告指出,綠色建筑正逐漸成為高端物業未來發展主流,尤其是獲得相應認證的綠色建筑,正越來越多地受到國內外開發商的重視。在綠色建筑標準評估方面,戴德梁行建筑顧問部中國區主管黃智興稱,“在中國大陸,目前超過99%的高品質綠色建筑都是由美國LEED進行認證的”,而中國的綠色建筑三星認證則“因為相關立法的缺位和可操作性缺乏,尚未廣泛推行”。
這種說法顯然將美國LEED認證體系(以下簡稱LEED)與我國綠色建筑三星認證標準(以下簡稱綠標),進行了比較。事實上,近年來LEED的確在我國房地產市場掀起了一股認證熱潮,并對2006年開始實施的本土化標準——綠標的推廣形成沖擊。而與此同時,許多業內專家卻對LEED標準本身>其商業化過強產生了質疑。
兩套同樣針對綠色建筑的評估認證體系,究竟誰占領了中國綠建認證高地?誰才是中國綠建的真正標簽?
LEED版圖擴張
中國已經成為LEED認證的全球第二大國,LEED還有意成為綠色認證標準的老大
“在國內市場上,LEED與綠標是兩大主流評價體系?!弊》亢统青l建設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公室主任宋凌對記者坦言。
而在國際上,綠色建筑認證體系包括美國LEED、英國BREEAM、日本CASBE、德國與北歐的BlueAngel、荷蘭GreenCalc及澳大利亞NABERS等。其中,LEED與BREEAM最具影響力。從1998年設立至今,LEED已對全球約30多個國家的14000多個項目進行了評估,注冊申請認證的項目還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
“中國已經成為LEED認證的全球第二大國,僅次于美國?!秉S智興表示。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注冊申請LEED認證的項目已逾300個,實際獲得認證的項目共71個。從首個非示范項目招商地產泰格公寓到被譽為“世界建筑奇跡”的當代MOMA,從萬科大梅沙總部到剛竣工的“京城第一高樓”國貿三期,LEED的影響力涵蓋了眾多知名建筑與知名房企。然而,LEED的推廣并不僅僅停留于項目本身。
2010年10月15~16日,一個普通的周末,北京萬通中心27層,一場LEED評估課程正在進行。授課教師是來自USGBC的a術官員,而聽眾則大多來自中國城市房地產開發商策略聯盟(簡稱中城聯盟)。在這場中外互動的綠色課程背后,預示著萬通地產的一個重大攻略:對旗下商用物業(不排除部分住宅物業)全面推行LEED認證,在測算成本及收益后,將在中城聯盟企業推廣。而LEED則希望直接參與到中國不a發展的房地產市場中來,成為綠色認證標準的“老大”,繼而獲得官方認可。
事實上,USGBC正是萬通地產今年新的c略合作伙伴。萬通集團隨后表示,雙方目標不約而同,即成為中國綠色商用建筑的市場贏家。
而據業內人士透露,本月,王石、馮侖等將率領中城聯盟代表團赴美國參加LEED舉辦的世界綠色建筑大會。同時,在中城聯盟內部,已經特別成立了一個綠色建筑委員會,萬科、萬通、當代、鋒尚、朗詩等都是該委員會的核心成員。
與此同時,一批跨國顧問機構正在中國大力組織培訓與資格考試,一個LEEDAP(LEED認證專家)隊伍正在興起。
“原罪”質疑
“LEED并非一項節能標準,其最成s之處不在于綠色理念,而在于商業運作?!?/p>
伴隨著LEED的方興未艾,質疑之聲也從未停止,并集中在四個層面:LEED究竟是不是一項正式標準;是不是一個節能標準;是不是一個能夠適應中國國情的標準;其最終意圖是為了推動節能還是純粹的商業運作。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朱穎心曾專門針對LEED與綠標進行過比較研究,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上述質疑一一做出了解答。
標準性質的質疑。LEED被認為是一個先進的國際標準,這也正是其形成市場號召力的基礎。但是,朱穎心告訴記者,與中國綠標、日本CASBE、英國BREEA等標準的官方背景不同,LEED是“一個由民間組織發起的行業標準,也僅在美國部分州實施,并未上升為b標,怎么會搖身一變成了國際標準呢?”
節能與否的質疑。在朱穎心看來,“LEED根本就不是一個節能的標桿”。她指出,LEED采用條目計分方式對項目進行打分,而不同條目之間的得分是可以相互抵消的。即只要環境品質部分得分較高,即便節能分數為零,總分達標后也能通過,這樣的評分機制并沒有對建筑節能進行特別要求。而綠標則對各個分數項實行一票否決。她在LEED官網上看到,幾乎超過80%的建筑節能部分的分數不及格,甚至是零分。
她同時提醒:“美國每平方米住宅建筑能耗是中國的3倍,公建能耗更x中國的7 8倍。即便是符合美國的節能標準,也與我國相去甚遠。”
認證機制的質疑
一方面,盡管申請注冊了LEED的中國項目超過了300個,但實際通過認證的項目僅70余個。這是因為,盡管LEED的最終認證門檻較高,但是其前置了一個“預認證”程序,這就使不少房地產開發企業一旦通過了AP的審查x獲得了“預認證”后,便迫不及待地大肆宣傳,制造營銷“噱頭”,提高租金或房價,賺取高額附加值。至于項目銷售完畢后,還要不要繼續認證程序,則往往不了了之。“這種商業模式正是LEED極具市場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币晃粯I內人士對記者表示。
另一方面,LEED全部認證止于規劃設計,而不會涉及到實際建成后的階段。正因為“紙上談兵”與實際運行的差異,USGBC于2009年對美國156個認b項目進行實際能源績效調查時便發現,84%的建筑在能源和大氣環境項的得分上未能達標,而80%的建筑在室內環境質量上則遠超過標準。這也將LEED認證項目的節能質疑推向頂點,以致該機構不得不表示會加強對LEED認證建筑建成后實際節能運行數據的監管。
評分原則的質疑。負責LEED預認證審查的AP,主要依據體系內的條目對項目進行比對與打分,只要企業通過任何材料、圖表、照片等形式,證明確b采用了相關技術或產品,便可以獲得加分。“而我們認為,僅對昂貴技術產品進行簡單的疊加與堆砌,不進行合理性分析,并不是綠色建筑的真正內涵?!彼瘟璞硎?,這種評分原則下,還容易導致高投入、高能耗與高浪費,并“形成錯誤的引導”。
而選用LEEDAP、采用推薦廠家的“綠色產品”、承諾事后幫助LEED進行宣傳推廣可以加分等原則,則進一步引發了對其“商業運作”的廣泛質疑。
此外,LEED認證花費巨大似乎已成共識。一種說法是,表面上看認證費用并不多,但由于其認證過程相當繁復,許多企業不得不2請專業顧問機構或AP,而這就意味著一筆不小的開銷。而這些機構或AP為幫助企業獲得加分,還可能推薦種種昂貴的技術或產品,從而增加項目成本。記者查閱資料時還發現另一組數據:北京地區的一個項目申請LEED NC(新建筑)認證,需要付給咨詢公司設計方案審核和施工方案審核咨詢費約人民幣40萬 60萬元不等,項目注冊費用15000-45000美元不等,設計審核費每平方英尺0.04-0.045美元,施工審核費每平方英尺0.01-0.015美元等。整體算下來,一個項目認證花費上百萬人民幣并不稀奇。截至發稿時,記者未能聯系到LEED中國區相關負責人對上述費用進行確認。
本土標準審慎而行
條目評定、合理性分析、一年實際運行數據,確保了綠標的初衷,但卻暫失了市場優勢
盡管備受質疑,LEED成功的市場化運作卻已是不爭的事實。而自2006年開始正式實施的本土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仍在審慎中前行。但是,針對前述報告指出的“綠色建筑三星認證缺乏可操作性,尚未廣泛推行”,宋凌則予以否認。
她向記者介紹,國家標準出臺后一年半,原建設部推出了標識管理(《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及《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真正意義上填補了我國綠色建筑評價的歷史空白。依據這套評價體系,達標建筑將分別獲得一星、二星、三星的綠色建筑評價標識。
“與LEED著眼于美國5%的先鋒建筑不同,綠標致力于綠色建筑的普及應用?!彼瘟璞硎?,“因此,為了提高可操作性,激發企業積極性,一星標準門檻很低,只要項目嚴格按照國家強制性標準實施,稍加用心,注重合理性,便可達到,不用多花錢?!?/p>
對于“缺乏可操作性”的質疑,宋凌表示:“我的理解是,與LEED最終認證相比,綠標操作性應該更強,但與目前普遍了解的LEED預認證相比,我們的認證o度較大。一方面,在條目評定的基礎上,還要由專家組進行合理性分析;另一方面,認證程序包含規劃設計與實際運行兩個階段,只有實際運行滿一年且各項數據達標,才能正式通過認證?!辈簧賹<艺J為,正因如此,綠標的市場優勢不如LEED。
但是,“作為一種官方行為,必須嚴肅而謹慎”,宋凌介紹,2008年以來,依托各級主管部門的示范推廣,全國僅有60個項目獲得了綠標認證(包括57個綠標設p認證和3個最終認證)。“但是,這也并不能說綠標沒有得到廣泛推行”,朱穎心舉例說,日本CASBE在6年間也僅認證了108個項目。
不過宋凌也坦言,由于現行標準出臺時間是2006年,當時基礎條件不成熟,標準體系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LEED一樣的條目打分制,決定了整個體系缺乏靈活性和地方適應性,只能比對條目作簡單的‘判斷題’,也會出現合格但不合理的狀況?!彼瘟柰嘎?,目前,一k改進后的新的標準體系框架已經研究出來。在新的體系框架下,將只會對項目產生的節能環保效果進行量化,至于具體技術和方法,各地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作“選擇題”。新框架下制定的第一本標準將于明年出臺。
中國式標簽
綠色建筑的精髓在于“因地制宜”,一個大洋彼岸的非官方標準,能否通用于我國量大面廣的住宅建設?
究竟誰更適合中國的綠色建筑?這是不少企業面臨的兩難選擇:一面是盡管費用昂貴但普遍認為操作簡單、附加值明顯的“國際標準”,一面是雖然花費不大但卻必須實打實干、還要推后“成果”享受的“本土化標準”,誰才是中國綠建標簽?
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中國部主任程乃立也對媒體表示,LEED覆蓋范圍廣闊,幾乎涵蓋了各種業態的認證,以及一些社區的整體認證等。
萬通地產則根據自身訴求制訂了“雙軌”認證模式??偨浝碓S立對記者表示:“公司的住宅業務將全部采用綠標,有條件的都爭取達到三星標準;而商用物業的連鎖產品萬通中心將主要參照LEED。這樣的深綠地產戰略,將成為萬通地t反周期經營的新策略?!?/p>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指出:“綠色建筑本質上就是氣候適應性建筑?!本G色建筑的精髓就在于“因地制宜”?;谶@一考量,不少業內人士認為,LEED基于美國本土氣候、地理、土地等條件,相比之下,綠標更適合中國國情。
“我國的本土標準還要充分考慮地方差異,一個大洋彼岸的非官方標準,怎么能通用于我國量大面廣的住宅建設?更何況是一個節能標準遠低于我們現有水平的標準?”朱穎心直言。
而居住習慣的不同,也可能使“洋標簽”變得有些“畫蛇添足”。一個案例已被多次引用。當代MOMA于2005年獲得LEED綠色社區卓越獎,在這個知名的“節能”建筑內,一套恒溫恒濕系統24小時n年無休地運行著,這正是該項目的重要節能標志。但是,為了保證恒溫恒濕,整個龐大建筑終年門窗緊閉,即使是在春秋兩季氣候宜人的時節。“這并不符合中國老百姓開窗通風的居住習慣,更重要的是,與我國其他普通住宅相比,其能耗之大、浪費之巨,可想而知?!彼瘟璞硎?。
事實上,就連黃智興也不否認,LEED也具有局限性。而LEED創立人羅伯特·沃森更直言,中國擁有5000年的建筑歷史,“許a建筑與自然結合得很好,為什么他們不多去找找這方面的案例呢?”他同樣不能理解,為何許多中國新建筑總是以西方建筑為參考模本。
- 相關文章
綠建知識
本欄最新更新
-
08-10暴雨后的反思!醫院防洪設計與應對措施~
-
12-29綠建技術與綠色建材在綠色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
11-27綠色建筑與BIM技術高效整合應用
-
10-08中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與問題(一)
-
09-23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9-09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3-20我國建筑碳排放現狀及碳中和路徑探討
-
03-06【分享】綠色建筑設計與未來發展方向
-
04-14給排水|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的水專業要點你應該知道!
-
04-01專家視角 | 綠色建造技術體系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