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的綠色建筑設計將呈現什么趨勢?
時間:2019-08-04 03:22:20 作者:GBWindows 來源:行業網站 閱讀:2579內容摘要:綠色建筑設計的未來趨勢,根據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水平和具體情況可能有很大差別。總體上來說,應該是越來越多元化,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某一個領域、某一種技術,或者某一種認證體系。說說幾個我認為值得思考的趨勢:關于建筑對環境的影響,不只是降低負面影響,而是在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的情況下,繼續......綠色建筑設計的未來趨勢,根據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水平和具體情況可能有很大差別。總體上來說,應該是越來越多元化,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某一個領域、某一種技術,或者某一種認證體系。
說說幾個我認為值得思考的趨勢:
- 關于建筑對環境的影響,不只是降低負面影響,而是在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的情況下,繼續提升建筑對環境的正面影響。
舉個例觶建筑節能,不是說建筑消耗的能源越少越好,而是不僅讓建筑消耗最少的能源,還要讓建筑通過太陽能板、風力發電等等方式自己產生更多的能源。不僅抵消掉自己消耗的能源,還有剩余的能源可以輸入供給網絡,給別人用。
同觶盡量減少自己的碳排放,同時通過景觀和植被固碳,把別人的碳排放也吸收掉。不僅自己不制造垃圾,還能處理別人制造的垃圾。不僅自己不污染空氣,還能凈化別人污染的空氣。不僅自己不排放污水,還能凈化別人排放的污水。不僅自己不消耗太多水資源,還能收集雨水和灰水給周圍鋈擻茫以此類推。
總之就是形成一個建筑可以對周圍環境產生正面影響的體系。不是盡量不做壞事,而是主動做好事。
2. 考慮建筑的全壽命周期。
以前說到節能減排,很多時候只是考慮建筑建成以后,運行期間,如何節能減排。其實建筑材料生產和運輸過程中,以及建筑拆除以后,產生的能耗和污染,也應該計算在內。越來越多人開始選擇使用低蘊含能耗的材料,使用當地材料,但拆除這一步還沒 被足夠重視。如何讓建筑在拆除的時候,各種材料很很好地被拆分、歸類、重新利用,是一個同樣重要的問題。一個例子是臺灣的九典聯合建筑師事務所,已經提出和實踐了所有建筑構件采用干作業,可拆卸節點,材料和構件可分類回收再利用的理念。比如說,鋼筋混凝土現澆是比較難拆 的,混凝土和鋼筋也比較難分離。而鋼結構構件通過螺栓連接,就更容易拆除和分離。又比如生土建筑,在土料里面添加水泥或者固化劑,拆除的時候水泥/固化劑和土是無法再分開的。而如果采用框架結構,土墻不承重,也不添加任何水泥或固化劑,則拆除以梁柱是梁柱,土還是土,還可以種莊稼。
3. 被動式設計會越來越重要,建筑師需要走出舒適區。
技術的進步日新月異毋庸置疑,但是從根本上扭轉建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需要在選擇技術手段之前,先考慮設計手段。玻璃盒子里面裝再好的空調,到了夏天能耗還是很高的,好的朝向、遮陽、被動通風、保溫隔熱等等系統,可以減少使用空調的時間,也可以在使用空調的時候最大限度降低空調的能耗。這需要對當地氣候、建筑科學和建筑使用者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僅僅由建筑師在裙室坐著就能想出來一個什么解決方案。不看場地,不和使用者交流,不懂建筑科學,不再能做出一個優秀的綠色建筑。
4. 建筑的審美需要加上環境的維度
或許現代建筑一直在討論到底是形式追隨功能還是功能追隨形式,或許很多建筑師還在迷戀所謂的清水混凝土美感。但是不得不承認,審美是會隨著時代有所改變的。以前的人覺得貂皮很美,現在會有人反對穿著動物皮毛。以前的人覺得滿屋子的紅木家具很美,現在會有人告訴你東南亞走私的紅木正在破壞鋇氐納態。同樣,以前的人覺得玻璃盒子很美,現在看到玻璃盒子我首先想到的是能耗,看到清水混凝土我首先想到的是環境負荷。看到在偏遠鄉村使用外來工業化材料我首先想到的是運輸過程中產生的能耗和將來維護修繕是否需要不停地從外面運輸材料和技術工人。這些判斷都會影響幻嵌越ㄖ的審美和評價。可能目前中產階級審美還在大行其道,但對某種材料和技術的追捧最好不要違反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5. 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很多人說現在社會中人變得越來越像機器,機器變得越來越像人,建筑領域也是如此。智能建筑、智能城市大行其道,但是我們會不會有一種感覺,這些建筑和城市都那么智能,在里面的人好像變得越來越不智能。建筑系統是全自動的,不用人調控。想開窗戶?對不起,不行。夏天空調太低我覺得冷,諭掣嫠呶遙骸安唬你不冷。”不止一次,在香港的有關綠色建筑主題的國際會議上,與會人員投訴空調溫度太低,但所有人束手無策,因為“為了節約能源,空調系統不允許隨便調整溫度”。我不清楚這種情況到底是會有所改善還是會愈演愈烈。我不敢講未來發展的趨勢一定是人可以調控謚荒芩滴蟻M,作為一個發展趨勢的分支,這方面會有人做的越來越好。
其他的趨勢很多答主已經有所提及,在此不做累述。總之,多元化,沒有標準答案。
聲明:本站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綠建之窗”或“本站原創”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綠建之窗”。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也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對不遵守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管理員QQ: 4993067 32533240,緊急聯系方式:13693161205。
- 相關文章
-
-
12-30綠色建筑是房地產企業當下轉型的重要抓手
-
12-29“綠建評價軟件北京模塊”規范高品質住宅綠建生產
-
12-232022中國(江西)國際建筑工業化及裝配式建筑展覽會
-
12-04從綠建評價軟件“上海模塊”與“江蘇模塊”成“爆款”現象中看綠建市場新變化
-
11-22第九屆中國-亞歐建筑建材博覽會
-
11-19加碼碳中和,雄安綠色建筑擔當“先行者”
-
11-182022中國國際超低能耗建筑產業展覽會-雙碳新引擎 能耗超低 建筑變綠
-
11-12《綠建設計評價軟件》更新上海地標版本2021年11月
-
綠建知識
本欄最新更新
-
08-10暴雨后的反思!醫院防洪設計與應對措施~
-
12-29綠建技術與綠色建材在綠色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
11-27綠色建筑與BIM技術高效整合應用
-
10-08中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與問題(一)
-
09-23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9-09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3-20我國建筑碳排放現狀及碳中和路徑探討
-
03-06【分享】綠色建筑設計與未來發展方向
-
04-14給排水|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的水專業要點你應該知道!
-
04-01專家視角 | 綠色建造技術體系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