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建筑熱背后的冷思考
時間:2013-08-20 11:07:33 作者:綠建之窗 來源:綠建之窗 閱讀:1611內容摘要:綠色建筑熱背后的冷思考2012年4月,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出臺《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對高星級綠色建筑給予財政獎勵:2012年獎勵標準為二星級綠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積,下同),三星級綠色建筑80元/平方米。獎勵標準將根據技術進步、成本變化等情況進...綠色建筑熱背后的冷思考
2012年4月,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出臺《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對高星級綠色建筑給予財政獎勵:2012年獎勵標準為二星級綠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積,下同),三星級綠色建筑80元/平方米。獎勵標準將根據技術進步、成本變化等情況進行調整。評論認為該文件的推出,標志著我國綠色建筑由“啟蒙”時代向“快速發展”時代轉變,由此綠色建筑熱又被推向了一個高潮,然而大熱的背后卻有很多值得深思之處。
綠色標準應貫穿建筑的的整個生命周期 :
什么才叫綠色建筑?怎樣做才真正實現了綠色建筑存在的真諦呢?這是必須要先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此,臺灣成功大學林先德教授認為綠色建筑理念和要求應該貫穿于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的,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實踐了綠色建筑存在的價值。
建筑的生命周期就是建筑物由出生到滅亡的時間。綠色建筑的LCA就是由建材生產、營建運輸到建筑物拆解、廢棄物處理等過程的環境沖擊評估,亦即從建筑物的“搖籃到墳場進行全面性、系統性的環境影響評估。
但大陸目前從政府到企業再到普通公眾,對于綠色建筑的關注點都集中在建材部品是否達到了節能標準,以為只要構成一幢建筑的所有建材部品都是節能達標的產品,這個建筑就是綠色建筑了,甚至還有人認為綠化面積大就是綠色建筑。但實際上,在其他環節,例如產品運輸環節都會產生能耗和碳排放。臺灣成功大學林先德教授通過試驗,獲得了一組數據,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由此可見在其他環節注重節能的重要。
各地低碳建材與建筑都必須有明確標識制度
自2006年建筑部批準實施《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至今,福建、陜西等多個省市也已先后出臺了地方版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國家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借鑒了發達國家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而各地的標準則基本脫胎于國標,當然不同省區也或多或少兼顧了各地的具體情況,但仍遠遠不夠。
中國地域廣袤,各地情況各異,而實驗證明不同地區能源的CO2的排放率是不一樣的,而且差距會非常大。可見,綠色建筑標準的制定應更加注重細節,制定更加全面的標準,每個地方-應該有完善的資料庫,以及明確的計算標準。
綠色建筑不應為了綠色而綠色
綠色建筑不應該只是一個概念,一個銷售的噱頭,更不能單純為了換取補貼,而為了綠色而綠色。有些開發商大張旗鼓的開建綠色建筑,動用一堆高、新、尖的技術,同時用料都是選最好的用。但l終的結果是這些建筑不僅不節能環保,甚至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無論是哪一方,都必須弄清楚綠色建筑的本質應該是用最簡單的方式、最小的代價,換取最適宜最節能的生活環境,否則就會出現弄巧成拙,甚至南轅北轍的事情。
因此,我們應該實實在在的把綠色建筑的概念貫穿建筑物的整個生命周期,在前期的策劃和定位,在后來的設計和技術論證,在施工管理和綠化實施中,在建筑物的日常使用,甚至最終的拆除,都必須扎扎實實的把這種理念貫徹其中。同時,因地制宜,制定出各地適合的標準,這樣才會讓綠色建筑惠國惠民。
隨著綠色建筑在中國的遍地開花、如火如荼,各級政府、開發商對于綠色建筑的熱情與日俱增。但是,由于個別決策者對綠色建筑的認識和理解出現了誤差,偏離了本應走的軌道,急功近利而簡單的技術和設備的堆砌,甚至于成為了營銷、宣傳的噱頭,使得項目表面冠冕堂皇,實際上并不節能,甚至于嚴重的耗能。不少專家及各界人士,充分認識到綠探ㄖ的發展不能走歪,所以我們更需要在這一時期,有冷靜的思考。
- 相關文章
-
-
12-30綠色建筑是房地產企業當下轉型的重要抓手
-
12-29“綠建評價軟件北京模塊”規范高品質住宅綠建生產
-
12-232022中國(江西)國際建筑工業化及裝配式建筑展覽會
-
12-04從綠建評價軟件“上海模塊”與“江蘇模塊”成“爆款”現象中看綠建市場新變化
-
11-22第九屆中國-亞歐建筑建材博覽會
-
11-19加碼碳中和,雄安綠色建筑擔當“先行者”
-
11-182022中國國際超低能耗建筑產業展覽會-雙碳新引擎 能耗超低 建筑變綠
-
11-12《綠建設計評價軟件》更新上海地標版本2021年11月
-
綠建知識
本欄最新更新
-
08-10暴雨后的反思!醫院防洪設計與應對措施~
-
12-29綠建技術與綠色建材在綠色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
11-27綠色建筑與BIM技術高效整合應用
-
10-08中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與問題(一)
-
09-23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9-09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3-20我國建筑碳排放現狀及碳中和路徑探討
-
03-06【分享】綠色建筑設計與未來發展方向
-
04-14給排水|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的水專業要點你應該知道!
-
04-01專家視角 | 綠色建造技術體系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