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綠色與低能耗建筑綜合示范樓(三星級)
時間:2013-10-29 11:38:02 作者:本站編輯 來源:能源世界 閱讀:1906內容摘要:項目名稱:【福建省】綠色與低能耗建筑綜合示范樓申報綠色建筑設計標識等級:三星級一、工程基本情況1、建筑類型□住宅R公建2、項目進度安排項目立項時間:2010年8月16日完成施工圖審查:2011年5月25日(計劃)開工時間:2012年1月1日(計劃)竣工時間:2013年3月31日3...項目名稱:【福建省】綠色與低能耗建筑綜合示范樓
申報綠色建筑設計標識等級:三星級
一、工程基本情況
1、建筑類型 □住宅 R公建
2、項目進度安排 項目立t時間: 2010年 8 月 16 日
完成施工圖審查: 2011 年 5 月 25 日
(計劃)開工時間:2012 年 1 月 1 日
(計劃)竣工時間:2013 年 3 月 31 日
3、申報綠色建筑設計標識等級 □一星級 □二星級 R三星級
項目建i面積(平方米):7500 m2
為實現綠色建筑而增加的初投資成本(萬元):317.12
綠色建筑可節約的運行費用(萬元/年):13.94
二、工程概況(工程性質、工程投資、用地面積、建筑面積、結構形式、開發與建設周期、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等情況)
“福建省綠色與低能耗建筑綜合示范樓”位于福州閩侯北部鐵嶺工業集中區內,該項目由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下屬機構“福建建工建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0建,該項目將作為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閩侯基地的辦公場所。
根據福建省科技廳下達的“綠色建筑0術重點試驗室”任務要求,以及福建省省科技重大專項 “建筑節能關鍵技術研究和應用示范”研究內容要求,把本辦公大樓建造成為“三星級綠色建筑”和 “低能耗建筑”。
本項目總用地面積6621 m2,總建筑面積約7500m2,建筑采用框架——局部預應力梁替代框架——普通梁結構,共七層,地下一層,地上六層。地下一層為多功能廳及設備用房,地面一層為綠色建筑及研究成果的展示-間,二~六層為綠色節能技術重點試驗室及辦公用房。
本項目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1)通過合理的建筑設計,結合當地的氣候特點,充分利用自然通風、自然采光等條件,實現建筑低能耗,并提供舒適=室內環境。
2)結合當地建筑節能技術和節能建材發展狀況,采用合理的建筑圍護結構節能技術,突出建筑自保溫、外遮陽、屋頂綠化等夏熱冬暖地區適宜技術的采用,實現較好的建筑節能效果。
3)合理設計暖通空調系統,降低建筑空調能耗。本項目通過采用地下水水源多聯機中央空調系統,獲得較高的能效比,同時在部分負荷或部分空間使用時,能夠靈活調節有效減少空調系統能耗;此外,本項目的新風系統全部采用全熱交換新風機,降低新風負荷。
4)結合當地資源條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本項目按照福建省“低能耗建筑”示范項目的要求,在建筑中設有太陽能熱水系統、太陽6光伏系統、地源熱泵系統,通過這些技術的采用,降低本項目的綜合建筑能耗。
5)充分利用福州地區較為豐富本項目對建筑屋面及周圍雨水進行回收,在保障用水安全的前提下用于綠化灌溉、沖廁、景觀等,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使得非傳統水源利用率達到40%以上。同時通過采用節水設備選用、充分利用市政余壓等技術措施進一步實現節水、節能。
6)合理定位建筑智能化系統,設計功能完善的信息網絡系統。本項目建筑智能化系統包括信息設施系統、信息化應用系統、公共安全系6、機房工程等。專門設有建筑設備管理系統,對大樓內的空調通風系統冷熱源、風機、水泵等設備進行有效監測,對關鍵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并記錄;對照明系統進行可靠的自動控制,保證建筑通風、空調、照明等設備高效運營。
三、評價內容簡介
1.節地與室外環境
(選址、用地指標、住區公共服務設施p室外環境(聲、光、熱)、出入口與公共交通、景觀綠化、透水地面、舊建筑利用、地下空間利用等)
本項目建筑建設不破壞當地文物、自然水系、濕地、基本農田、森林和其他保護區。項目場地內原始地形主要為荒地及零星農地,無自然水系、濕地、森林等,并不對周邊水系造成破壞;離場地最近的文物涉及曇石山山文化遺址,位于本項目西南面850m處,經相關部門評估,本項目的建設不會對其產生影響。
本項目建筑場地選址無洪災、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脅,建筑場地安全范圍內無璐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質等危險源。經對場地進行了氡含量檢測,檢測結果表明,可不采取防氛工程措施,符合綠色建筑的要求。
本項目僅在一層南北面主入口處各有一處21.4m×6.6m的幕墻,均采用可見光反射比不大于0.3的Low-E鍍膜中空玻璃,外墻裝飾采用淺色涂料,未采用鏡面式鋁合金裝飾外墻,室外景觀照明沒有有直射光射入空中,周邊沒有居住建筑,不會對周邊建筑造成-污染。
本項目建設范圍內無餐飲類建筑、鍋爐房、垃圾運轉站及其他易產生煙、氣、塵、噪聲的建筑-設施,場地內無排放超標的污染源。
本項目場地環境噪聲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 3096的規定,現場檢測及場地噪聲環境的模擬計算分析結果表明,場地位于《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3類型。
本項目建筑物周圍人行區風速低于5m/s,不影響室外活動的舒適性和建筑通風。經自然通風計算分析,本項目出入口及場地內的道路位置的風速均符合綠色建筑的要求。
本項目合理采用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等方式。本項目屋面大面積采用了屋頂綠化技術,且部分外窗臺、及沿各層中庭設置花池,栽種花草,進行垂直綠化,起到優化建筑環境的作用。
本項目綠化物種選擇適宜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鄉土植物,且采用包含喬、灌木的復層綠化。為使用者提供遮陽、休憩的良好條件,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本項目依據建設場地的基本情況,將北面設為車行主入口,西面為車行次口,交通組織合理,33路、38路及閩侯縣公交601路線路中的“縣醫院公交車站”,從本項目出口至公交站點不超過500m距離,2012年3月19日新增的605路的“方圓機電”公交車站正好位于本項目西面入口,出行十分方便。
本項目設計有地下室,其主要功能為會議室、接待室、活動室及設備用房等。地下建筑面積:965.8m2,地下建筑面積與建筑占地面積之比為:99%。
本項目在室外場地采用了大面積的綠化,室外綠化率高達74.3%,完全滿足綠色建筑室外透水面積大于40%的要求。此外,本項目室外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磚分別為190㎡、1636㎡,分別占室外透水面積的1.7%、15%。
2.能與能源利用
(建筑節能設計、高效能設備和系統、節能高效照明、能量回收系統、可再生能源利用)
本項目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指標符合現行國家和地方公共建筑節能標準的規定。通過節能計算分析,項目節能率為64.5%。同時,通過采用高效的暖通空調技術等技術措施,建筑設計總能耗低于國家批準或備案的節能標準規定值的80%。
本項目空調采暖系統采用地下水水源多聯機中央空調系統,其冷熱源機組能效比為5.4以上,通風空調系統單位風量耗功率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的相關規定,并不采用電熱鍋爐、電熱水器作為直接采暖和空氣調節系統的熱-。本項目整個空調系統分為十四個小系統,由單獨的室外機進行獨立控制,部分負荷或部分空間使用時,能夠靈活調節有效減少空調系統能耗。
本項目在設計時,均采用節能照明設備,并結合合理的控制方式,各房間或場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規定的目標值。
本項目在設計中,充分考慮了能耗的分項計量,計量裝置采用具有遠傳功能數字式電能表計,同時構成網絡納入BA系統。分項計量類別有:本樓各進線配電總箱、電梯、機房、給排水r熱水、通風機、遮陽設備等用電負荷、冷水機組、冷凍泵、冷卻泵、空調水井加壓泵、各樓層空調新風機和末端設備、各樓層照明、插座、公共走道照明(含應急照明)等。
建筑總平面設計時,充分借鑒福建省的院落式傳統建筑的優點,優化了日照、通風及采光效果。本項目建筑采用南北朝向,同時在平面設計時,每層均有退臺設計,當夏季炎熱時候,利用退臺形成自遮陽效果,冬季氣溫較低時,太陽光可以直射入室內,并暴風雨的襲擊。同時配合外窗外遮陽設施,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同時通過調整建筑外部和內部通風開口布置,保證良好的通風效果。
本項目建筑外窗可開啟面積為外窗總面積的45%,建筑幕墻具有可開啟部分,為合理利用自然通風提供了較好條件。
本項目建筑外窗均采用平開窗,其氣密性達到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外門窗氣密、水密、抗風壓性能分級及檢測方法》GBT7106-2008規定的6級要求。
本項目的新風系統全部采用全熱交換新風機,新風系統總風量G=29600m3/h,設備總功率,全熱交換器效率不低于52.6%,節能效果明顯。利用排風對新風進行預x(或預冷)處理,降低新風負荷。
本項目根據當地氣候和自然資源條件,充分利用太陽能、地熱能等x再生能源,本項目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主要包括地源熱泵系統、太陽能光熱系統、光伏發電系統,本樓空調冷熱源、除引用水之外的熱水均采用采用可再生能源,同時本項目太陽能光伏系統容量6.9KW,約為建筑用電負荷的2.1%。
3.節水與水資源利用
(水系統規劃設計、節水措施、非傳統水源利用、綠化節水灌溉、雨水回滲與集蓄利用等情況)
本項目水系統規劃方案依據相關技術文件,考慮福州地區水資源情況,對用水定額、用水量估算及水量平衡、給排水系統設計、節水器具、非傳統水源利用等進行了分析規劃。本項目在建筑中采用感應水龍頭、節水型坐便器、感應式沖洗閥蹲式大便器o感應式沖洗閥落地式小便器等節水器具,并設計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統,在保證用水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進行沖廁、綠化灌溉等。
本項目給水系統的冷水管采用PP-R給水管(PN2.5)及配件,熱熔連接,閥門采用銅閥,給水管道應采用與管材相適應的管件,生活給水系統所涉及的材料應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所有埋地鋼管外刷防銹漆二道,熱涂瀝清漆二道防腐,且1工單位對所承擔的給水、排水、消防、設備等安裝進行全面的試驗,以符合設計及國家相關規定,避免管網漏損。
本項目采用了雨水利用系統,將屋面及地面雨水經棄流后收集,雨水經處理后用于沖廁、綠化澆灑、景觀用水等,在雨量不充足的情況下考慮采用自來水補水。屋面雨水經雨水系統收集,進入室外雨水排水管網,地面雨水通過雨水收集專用雨水口收集,進入雨水收集管網,后經初期雨水井棄流,后進入雨水收集池,棄流雨水排至市政雨水管網。同時在雨水儲存、輸配等過程中采用有效的消毒殺菌能措施,并避免水質污染,雨水管道、各種設備設明顯標識,以保證與其他生活用水管道嚴格區分,防止誤接、誤用,保障用水安全。雨水利用的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40以上。
本項目在綠化灌溉中采取噴灌的灌溉方式,以節約用水。
4.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
(建筑結構體系節材設計、預拌混凝土使用、高性能混凝土使用、建筑廢棄物回收利用、可循環材料和可再生利用材料的使用、土建裝修一體化設計施工、再生骨料建材使用等情況)
本項目建筑造型要素簡約,無大量裝飾性構件,僅在建筑屋頂四個設備用房屋頂部分的屋檐設有極少量裝飾性構件,但其造價小于工程總造價的3 ‰。
本項目使用的全部現澆混凝土均采用預拌混凝土以減少施工現場噪音和粉塵污染,并節苣茉礎⒆試矗減少材料損耗。
本項目在建筑設計選材時考慮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環使用性能。在保證安芎筒晃廴凈肪車那榭魷攏可再循環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總重量的11.25%。
本項目實現土建與裝修工程一體化設計施工,不破壞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構件及設施,避免了重復裝修。本項目在設計事先統一進行建筑構件上的孔洞預留和裝修面層固定件的預埋,避免在裝修施工階段對已有建筑構件打鑿、穿孔,既保證了結構的安全性,又減少了噪聲和建筑垃圾。
本項目在建筑平面布局時候盡量多布置大開間辦公室,減少分隔,在必須采用隔斷的時候,局部采用玻璃隔斷等形式的靈活隔斷,方便拆裝,可變換功能的室內空間采用靈活隔斷的比例為67%,有效減少重新裝修時的材料浪費和垃圾產生。
本項目采用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小的建筑結構體系。在結構設計時,采用預應力技術,具有顯著的節能和節材效果,通過預應力結構體系與普通鋼筋混凝土結構方案進行比較,可以計算得出本項目共可節約混凝土 66立方,模板385平方,鋼筋12噸,降低了單位建筑面積建材消耗水y。
5.室內環境質量
(日照、采光、通風、圍護結構保溫隔熱設計、室溫控制、可調節外遮陽、通風換氣裝置等情況)
本項目設計中,房間內的溫度、濕度、風速、新風量等參數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中的設計計算要求。
本項目屋面采用種植屋面,同時采用100mm厚泡沫玻璃進行保溫隔熱處理;外墻填充墻采用自保溫墻體,鋼筋混凝土梁柱熱橋部位采用無機保溫砂漿進行保m;外窗采用12mm厚空氣層的中空玻璃,避免建筑圍護結構內部和表面無結露、發霉現象。
本項目功能m間噪聲設計值為:辦公室≤40dB,會議室≤45dB,并采用自保溫墻體、中空玻璃窗等圍護結構。隔聲性能均滿足《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J 118的要求。同時在平面布局和空間功能安排方面,將空調機房、排煙機房、配電間等布置在建筑地下室,建筑一層功能為門廳、展示以及接待等對外功能,建筑二層主要為不產生噪聲的小型實驗室,三層以上為辦公區域,整體功能劃分較為合理,減少相鄰空間的噪聲干擾以及外界噪聲對室內的影響。
本項目通過合理發光效率高、顯色性好、使用壽命長、色溫適宜并符合環保要求的光源如:T5.T8系列三基色熒光燈、緊湊型熒光燈、金屬鹵化物燈、LED燈等,建筑室內照度、統一眩光值、一般顯色指數等指標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中的有關要求。
本項目建筑設計和構造設計充分考慮了促進自然通風的措施。障钅康慕ㄖ的三、五層在東西向,以及一層的南北向都處理成為對外開放空間,建筑各層東、南、西、北朝向均設有較大面積的外窗,配合事宜的開窗面積,可以依據需要進行自然通風的調節。同時本項目設計有中庭,當夏季炎熱時可以利用建筑上下形成的熱壓通風,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風占。
本項目空調系統末端為多聯機室內機,能獨立開啟、調節方便、可提高人員舒適性。
本項目在建筑東、南、西、北四個朝向立面均布置帶形窗,同時天井設置遮陽天窗,天井各層內墻均布置內窗,以達到理想的自然采光效果,采光計算分析,本項目94%以上的主要功能空間室內采光系數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 50033的要求。
本項目建筑入口、輪椅坡道和扶手、平臺、門廳等部位均設有無障礙設施。此外,還包括電梯設計為無障礙電梯、一層衛生間設無障礙廁位、設置輪椅席位、無障礙車位等。
本項目采用了垂直卷簾遮陽、中置可調百葉遮陽、斜伸臂遮陽簾等活動外遮陽形式,可以依據需要進行全開、全關、部分開啟等動作調整,滿足自然采光和視覺舒適要求。
本項目設置室內溫度、濕度、CO2濃度監測的室內空氣質量監控系統,系統具有數據采集和分析、監測<調設備的風機狀態、空氣的溫濕度、CO2濃度超標報警等功能。對于人員密度變化較大的房間,考慮新風節能和衛生、健康的需求,除設置CO2濃度傳感器監測室內空氣質量外,還與空調控制系統聯動調節新風量,控制新風機的啟停。
本項目采用了合理措施改善室內或地下空間的自然采光效果:各層建筑均采用較大面積的外窗,配合Low-E鍍膜中空玻璃的采用,采光效果較好,同時配套可調p活動建筑外遮陽設施有效防止眩光。同時在地下室四周均設計有較大面積的采光井,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同時在地下室樓梯間部位設置光導管,最大限度地實現自然采光。
6.運營管理
(節約資料保護環境的物化管理系統、智能化系統應用、建筑設備、系統的高效運營、維護、保養、物業認證、垃圾分類回收等情況)
本項目管井設置在公共部位,在電氣、暖通、給排水設計時,充分考慮了管道的布置、設備安放等因素,保證設備、管道的設置便于維修、改造和更換。
本項目建筑智能化系統定位合理,信息網絡系統功能完善。本項目建筑智能化系統包括信息設施系統、信息化應用系統、公共安全系統、機房工程。計算機網絡系統、通信系統采用綜合布線系統平臺,能支持語音、數據、圖像2多媒體等各種業務信息的傳輸,網絡機房設在四層;有線電視系統采用860MHZ,鄰頻雙向傳輸模式;大小會議室均設會議系統;一層大廳設LED顯示屏;各信息化應用系統能滿足具體工作職能及工作性質的基本功能,集合各類業務信息的接入、采集、分類和匯總,并建立數據資源庫,向公眾2供信息檢索、查詢、發布和導引等功能;建筑設備管理系統可對各子系統進行設備運行和建筑節能的監測與控制;視頻監控系統對各出入口、各層走道、電梯轎廂進行監控;本工程按二級保護對象設計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消控中心設在一層。
本項目設有建筑設備管理系統,對大樓內的空調通風系統冷熱源、風機、水泵等設備進行有效監測,對關鍵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并記錄;對照明系統進行t靠的自動控制,保證建筑通風、空調、照明等設備高效運營。
- 相關文章
工程案例
本欄最新更新
-
01-082023年綠色建筑優秀案例——南京揚子江國際會議中心
-
11-25綠色公共建筑的形體空間氣候適應性機理及其若干關鍵指標研究綜述
-
10-08公共建筑全面執行綠建三星級標準
-
09-09《公共建筑節能(綠色建筑)設計標準》深度解析
-
03-01【公建案例】杭州綠色建筑科技館-設計評價標識三星
-
11-08廣州新電視塔-綠建二星
-
08-23上海青浦萬達茂5號樓及底商、5-1商鋪項目
-
07-21同濟大學運籌樓 既有綠色改造(金獎)(項目賞析)
-
07-13東方海港國際大廈(三星+LEED金)
-
07-07上海正帆科技大廈 既有綠色改造(金獎)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