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建筑設計策略及其實踐(深圳)
時間:2019-08-07 22:21:07 作者:GBWindows 來源:行業網站 閱讀:2087內容摘要:1背景1.1解析人們對綠色建筑的誤會比起人們通常對綠色建筑的認識,從《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還能看到綠建更多的內涵:涉及整個建筑的全部生命周期,不僅是減少污染也包括對能源、土地、水資源和材料的節省。可以認為,綠色建筑并不是指代綠顏色的建筑,它代表的是一種設計的態度和未來趨勢,它不僅......1背景
1.1解析人們對綠色建筑的誤會
比起人們通常對綠色建筑的認識,從《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還能看到綠建更多的內涵:涉及整個建筑的全部生命周期,不僅是減少污染也包括對能源、土地、水資源和材料的節省。可以認為,綠色建筑并不是指代綠顏色的建筑,它代表的是一種設計的態度和未來趨勢,它不僅是人們創造友好環境的意愿表達,更是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讓未來的生活也能保持舒適度的強烈渴望。
1.2發展綠色建筑的必要性
傳統的發展模式給人類文明帶來了豐富的物質享受,但是也給地球帶來了生態危機的大難題,人們不得不調整已有的生產方式來應對這一危機,于是出現了產業技術生態化的趨勢,而作為能源消耗巨大的建筑產業自然也要順應這一趨勢。我國是能源大國,也是能耗大國,我國每平方米建筑面積的采暖能耗與處在相似氣候條件的發達國家相比高出其3倍,而這其中,建筑行業的能源消耗占到了50%。所以說,重新審視綠色建筑設計策略,是建筑從業者不得不正視的課題。
1.3我國綠色建筑現狀
目前我國綠色建筑發展水平良莠不齊,有部分項目已經處在世界領先水平,但是大部分只能接近西歐發達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而且由于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嚴重偏離,導致大部分人對綠色建筑產生很多誤會,綠色建筑也成了“高技術、高成本、不實用”的代名詞。
1.4綠色建筑發展前景分析
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在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綠色建筑,新能源利用等等方面都要有嚴格的、與之相對應的方針政策和文件。近幾年出臺的相關政策,比如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新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關于轉發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的通知》等等表明了我國進行綠色建筑發展的決心,綠色建筑行業的發展空間也非常巨大。
2深圳地區氣候分析
2.1基于典型年氣象數據下的深圳氣候分析
深圳位于祖國的南疆,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風清宜人,降水豐富。本文研究的氣象數據來自于廣州氣象臺提供的典型氣象(設計典型)年逐時參數報表。分析出深圳地區春秋氣溫適中;夏季氣溫較高;冬季氣溫一般為10℃~13℃;夏長冬暖。常年平均氣溫22.5℃,極端氣溫最高38.7℃,最低0.2℃。無霜期為355d,平均年降雨量1924.3mm,日照2120.5h。建筑的主要能耗是夏季空調的使用。
2.2基于建筑熱工設計分區下的深圳氣候分析
深圳處于《中國建筑氣候區劃圖》的ⅣB區,建筑熱工設計分區的夏熱冬暖地區。ⅣB區氣候對建筑的基本要求是:1)必須充分滿足夏季防熱,冬季可不考慮保溫。2)開敞通透,自然通風,被動降溫。3)避免西曬,宜設遮陽。4)防暴雨、防洪、防潮、防雷擊。此外,夏熱冬暖地區主要位于我國東南部,夏季時間較長,氣候炎熱潮濕,冬季時間短。除此之外深圳地區還處在沿海地帶,夏季多有臺風和暴雨天氣。再由典型年氣象數據及其建筑熱工設計分區下的深圳地區氣候分析可以看出,深圳地區綠色建筑設計的目標主要是夏季的降溫。
3深圳地區綠色設計策略研究
要達到降溫,在規劃設計以及建筑設計中,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3.1規劃設計
3.1.1通風廊道的應用
通風廊道類似一狹長的通風管道,利用風的流體特性,將新鮮潔凈的空氣導入小區,從而使小區獲得良好的自然通風效果達到降溫的目標。通風廊道的布局應該與當地主要風型相對應,深圳地區規劃設計通風廊道應該呈東南—西北或者東西走向。
3.1.2綠化和水體的應用
綠化主要起到降低空氣溫度、遮蔽空間、導風的作用;水體蒸發冷卻也可起到降溫作用。森林、湖泊、草坪等自然形成的空間與城市道路、廣場等人工空間形成了強烈溫差,而這便是綠化和水體降溫作用的良好表現。綠化以及水體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世界各國的規劃設計中。在建筑平面設計中也可以適當引入中庭形成微氣候改善建筑室內熱環境。
3.2建筑單體設計
在建筑設計領域,建筑設計的主要運用表現為建筑被動式設計以及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應用。
3.2.1朝向和體型
根據《建筑氣候區劃標準》:“……建筑主立面應與夏季主導風向形成夾角。方向夾角為大于0°而小于90°時候,方向夾角越大,通風效果越好;方向夾角為大于90°而小于180°時候,方向夾角越小通風效果越好。方向夾角為0°和180°時,通風效果最差,90°時,通風效果最好。”南向建筑墻面冬季最有利,東、西向墻面夏季最不利,建筑外表面中最大表面應朝南,最小表面應朝東、西方向。
3.2.2外圍護結構
1)屋頂。屋頂采用架空屋面、淺色屋面、種植屋面等節能措施,隔離太陽輻射熱,減少陽光直射,以此達到降溫的效果。2)墻體。遮陽、淺色涂料、外墻增厚、提高通風散熱等手段是深圳地區常用的提高墻體熱阻性能的方法。其中,東西面以實墻為主,減少開窗洞。在必需開窗開洞的部位如衛生間,設置遮陽構件。在最近幾年中,木格柵和金屬穿孔板因其能同時滿足遮陽和美觀的需求,在深圳地區廣受歡迎。3)門窗。門窗在外圍護結構中占據最大比例的傳熱量,達到70%以上,外窗可以說是熱工性能最弱的環節。這是因為玻璃本身傳熱溫差小,熱量大部分能到達玻璃內部,所以遮陽系數小的玻璃,比如隔熱節能玻璃、熱反射鍍膜玻璃等能很好地提高圍護結構的熱工性。
3.2.3建筑平面設計
深圳地區夏季,以平屋頂的太陽輻射強度峰值為最高,而不同朝向墻面的輻射強度根據西、西南(東南)、西北(東北)、南、北依次降低。因而從節能角度出發,在平面布局的時候主要使用的房間適合布置在南面,次要房間可以布置在西向或者東向。合理的平面布局能極大地減少能耗。
3.2.4體型系數
體型系數反映的是建筑外形的復雜程度,而根據建筑外表面越大散熱面積越大能耗越多的原理,體型系數也反映了建筑能耗的高低。體型系數越大能耗越高,反之則越低。在建筑常用的幾何圖形中,正方形、長方形或者這兩者組合的體型系數相對較低,在設計初期考慮使用這樣的設計方向有利于控制建筑能耗。
3.3可再生能源的應用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應用對實現綠色設計有著重要的作用。深圳地區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有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深圳地區夏季太陽輻射強度大,分布較集中,是進行太陽能應用的最好時段。深圳地區風能資源豐富,設計中宜充分考慮風能的應用。再者,生物質能的應用在深圳地區也已經略有成效。同時,建議強化自然通風方式縮短空調期,延長過渡期。
4深圳地區綠色建筑實踐
4.1項目概況
項目位于深圳南山區蛇口片區,現為某酒店,南臨蛇口工業一路,依傍蛇口海灣,毗鄰蛇口港澳客運碼頭,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占地面積1513.63m2,總建筑面積為5984.06m2,酒店為80年代現代建筑風格,框架結構,建筑柱網結構為7.2m×7.2m,從5層開始,層層退臺。外圍護材料為單層深藍色的玻璃幕墻(單玻),分體空調,機位外露。酒店入口緊鄰道路,空間局促;設備房為后期增補,布局凌亂;豎向交通為兩部電梯加疏散通道;外臨商業街,車流量大,噪聲大,灰塵大。本項目決定在保留建筑主體的基礎上,采用綠色設計策略,改造成為綠色養老公寓。
4.2綠色建筑實踐簡析
深圳地區日照強烈,項目南面臨街、噪聲污染大,結合深圳地區建筑綠色設計策略以及項目具體情況,因此遮陽和隔聲成為本設計主要面對的問題。項目為改造設計,考慮上文綠色建筑設計策略得出本次改造設計具體設計手段。傳統遮陽板位置固定,且不可調節,不能較好的滿足夏季與冬季的遮陽需求。一般建筑隔聲處理都沒有很好的結合遮陽等外部構建。利用參數化和生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設計出將兩者結合在一起的多功能外墻表皮———結合了“追蹤式太陽能光電遮陽板”和“分級式降噪吸聲板”的綜合表皮。
5結語
工業時代的舊發展模式在現在已經逐漸被注重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所取代,而作為資源消耗巨頭的建筑行業走上綠色生態發展的道路也是大勢所趨。經過前輩們的努力,現如今綠色建筑技術已經有了很大進步。然而目前國內許多綠色建筑在設計之初就沒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考慮,只注重技術的應用,導致了綠色建筑實際上并不低能耗的局面。而在單體設計方面,為了造型而忽略窗墻比、體型系數等導致不得不運用大量昂貴的材料和技術保障建筑達到節能要求,導致綠色建筑造價過高,民眾無法承受,推廣受阻。因此,有必要從實際使用的角度出發,認真研究真正的綠色建筑應該如何進行設計才是合理的、可以被大眾接受的,對于設計師來說十分有必要。只有這樣才能促使人們在生態建筑的設計上發現更貼合實際的操作點,減少技術的堆砌。綠色建筑將勢必會成為未來建筑設計的主流與常態,文章結合深圳地區的實踐案例來分析綠色建筑設計策略,旨在為綠色建筑在其他地區的建設與推廣提供更多參考。
該文章所屬專題:綠建設計聲明:本站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綠建之窗”或“本站原創”的文字、圖片等,版權均屬本網所有,其他媒體、網站等如需轉載、轉貼,請注明來源為“綠建之窗”。凡注明"來源:XXX"的內容,為本網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也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對不遵守聲明或其他違法、惡意使用本網內容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管理員QQ: 4993067 32533240,緊急聯系方式:13693161205。
- 相關文章
綠建知識
本欄最新更新
-
08-10暴雨后的反思!醫院防洪設計與應對措施~
-
12-29綠建技術與綠色建材在綠色建筑工程中的應用
-
11-27綠色建筑與BIM技術高效整合應用
-
10-08中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與問題(一)
-
09-23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9-09建筑工程管理創新及綠色施工淺析
-
03-20我國建筑碳排放現狀及碳中和路徑探討
-
03-06【分享】綠色建筑設計與未來發展方向
-
04-14給排水|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的水專業要點你應該知道!
-
04-01專家視角 | 綠色建造技術體系
本欄推薦
閱讀排行
通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汽車博物館東路1號諾德中心2期6號樓1201 郵編:100070 網站合作:QQ:1658253059 電話: 13693161205 18501126985
